2025年11月,文水县红色文化传承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小虎受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老干部罗连双的委托,根据山西省五台县98岁革命老人梁育秀的口述资料描述和退休老干部杨长青提供的资料和线索,由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小虎、李来平带队,组织带领文水县红协志愿者和方山县李来平烈士遗骸寻找、收迁志愿者专业团队专程赴五台县小沟村王帽山一带寻访、探寻杨开慧侄女杨展烈士遗骸,经过两天多的寻访座谈、实地勘察,成功寻找到杨展烈士安葬地坟墓,经过与梁育秀老人及知情人士视频核实,基本确定该坟墓是湖南长沙板仓村杨展烈士的安葬地。

听说张小虎是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寻找烈士遗骸片区负责人,希望他帮助完成一个老同志——原省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罗连双的心愿,帮助寻找杨开慧侄女杨展烈士遗骸,当天由张汉静牵线,罗连双和张小虎见面商谈,张小虎接受了老人的委托。
晋祠回来后,张小虎会长联系方山李来平,组织搜寻专业团队和文水县红协志愿者去五台寻找。张小虎在文水发动筹集经费,得到了很多热心企业和人士的响应,山西知远中学校长成晋有首笔捐赠1000元,随后爱心企业家郝建刚2000元、高树林2000元,还有爱心人士300元、200元、50元、30元等,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
11月7日,张小虎会长一行赴太原和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罗连双、党支部副书记毕宋莉见面商谈寻找事宜,两位领导大力支持,亲自为搜寻工作联系协调。11月8日由张小虎牵头组织带队,晋绥边区烈士遗骸寻找、收迁工作李来平专业搜寻团队和文水红色志愿者一行13人专程赴五台县进行搜寻杨展烈士遗骸。当天下午到达五台县陈家庄镇柏兰村,与当地热心搜寻杨展烈士遗骸的退休老干部杨长青等同志汇合,召开座谈会,和当地知情人士、爱心志愿者座谈了解研究五台县有关史实记载资料,认真研看采访梁育秀老人视频讲述,了解以前搜寻情况,制定了搜寻方案。

11月9日早晨六点起床吃过早餐,由五台县杨长青推荐的知情向导、爱心人士梁双平带路,七点驱车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行到达陈家庄柏兰村山沟脚下,八点二十分开始步行攀登,经过3个多小时的爬山跋涉,披荆斩棘,穿越山林,跨越沟壑,向导带领专业搜寻人员先头队伍到达小沟村附近王帽山目的地开始寻找,又经过1个小时,协会后勤保障服务人员陆续全部到位,按照行动安排投入紧张的工作。根据亲历埋葬杨展烈士的五台县小沟村老人梁育秀记忆描述,加上已经带队找过多次的向导梁双平师傅的热心引导介绍,经过3个多小时的勘察搜寻,最终在五台县境内小沟村王帽山山坡上一处坍塌的人们躲雨的窑洞崖边,发现了疑似坟墓。


据在场人员当场勘验发现:该土窑洞洞门的土质与周围土质明显异样,显示此处明显是一个窑洞。通过专业探测设备,在不破坏窑洞内原状的基础上,已挖出粉末状木头,与填埋土质明显不一样,并已发现明显的未被蚀化的木板,可以确定为是一处坟墓所在地。
该处位置地处偏僻,不是本地村民的坟墓所在地。与梁育秀老人口述资料中的杨展烈士的尸骨安葬地基本一致。通过上述发现,可以基本确定,该坟墓是湖南长沙板苍村杨展烈士的安葬地。
搜寻人员进一步了解小沟村祖坟埋葬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共同研究,和向导及知情人士视频沟通核实,基本确定找到目标。按照民俗了进行祭奠。



紧张的搜寻间隙,志愿者们煮水吃方便面,有好几个人因为赶时间连方便面都没有顾得上吃,只是吃了一两个火腿,直到晚上回到山下才吃饭。能够找到遗骸安葬墓地,大家很高兴,忘了登山的极限劳累和搜寻的饥饿甘苦,一路互相照应下山。经过三个半小时,人们全部下山到达停车点,八点半到达山下路边饭店解决温饱。晚上十点才入驻旅店,完成了成功搜寻的一天。
11月10日上午,搜寻团队以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文水县红色文化传承志愿者协会公函向五台县人民政府和退役军人事务局报告,在该县小沟村王帽山一带找到湖南省长沙县板仓村杨展烈士的安葬墓地,请示共同发掘鉴定妥善安置。报告当天,五台山退役军人事务局已电话向县政府、市局领导汇报。
五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康杰文局长、张副局长接待了志愿者团队代表,听取了搜寻情况汇报,并与五台县当地向导、也是唯一的现场知情者进行了解核实,他们对文水、方山搜寻杨展烈士志愿者团队的工作表示感谢。因为杨展烈士系湖南长沙人,又是杨开慧侄女,而且按照公开史料,1941年秋牺牲在河北平山县滚龙沟附近,敌人撤走后,同志们和当地群众把她掩埋在她所牺牲的山脚下,那里已经建有烈士墓。虽然五台县小沟村籍离休老干部梁育秀亲身经历杨展烈士牺牲后寻找到尸骨埋葬在小沟村,还需要考证。他们已经请示分管县长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局长,高局长电话请示省厅何斌(同音)处长,县局请示县政府保护现场,经省、市按照有关规定走程序后再行开挖发掘,让志愿者团队回家,等省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县政府决定发掘开挖后通知晋绥文水方山志愿者团队。
11月10日下午,文水、方山搜寻志愿者踏上回程。参加寻找杨展烈士遗骸志愿者名单:张小虎、李来平、郝爱刚、任传武、王文晶、孟军保、成新安、张志雄、郭永明、杜立生、杨小龙、刘兵勤、郝海斌、杨长青、梁双平。
此次行动展现了搜寻晋绥历史文化研究会和文水县红色文化志愿者协会在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方面的积极作为与重要贡献,也体现了方山李来平专业搜寻团队对搜寻晋绥烈士遗骸的奉献和专业技术。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信念,展现了新时代志愿者对革命历史的尊重与对英雄烈士的敬仰。
我们期待五台县政府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县政府、忻州市和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尽早组织发掘鉴定,妥善安置,让杨展烈士英灵遗骸归位,妥善安置!
抗日战争纪念网通讯员:成新安文水县政协三级调研员;张小虎文水县红色文化传承志愿者协会会长
2025年11月15日
附一:革命烈士杨展简介

杨展(1920年10月—1941年9月14日),1920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乡板仓杨寓(现长沙县开慧乡开慧村)。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杨开慧胞兄杨开智、母亲李崇英(李一纯)唯一的女儿。
1926年进长沙周南女子中学附属小学读书,以后又在该校读中学,在初中阶段杨展开始阅读革命书刊。1937年投身抗日救亡潮流,积极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组织秘密读书会,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曾经写信给毛泽东,受到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和教导。
1937年12月,杨展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周南女中党支部书记,在杨展等共产党员积极努力下,周南女中的抗日救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1938年8月底,杨展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到陕北公学栒邑分校学习。1939年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参加华北联合大学向敌后挺进,经受了日夜兼程跋山涉水的磨练,渡过黄河,冲过日军封锁线,冲破了敌人重重封锁线胜利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先后在联大政治部组织科和教育科工作,并担任直属队党总支委员。1940年和1941年“三八”节都当选为模范妇女。1941年被评为学习模范,并被选为华北联大第二届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极为野蛮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联大校部转移到平山、灵寿北部大山区——漫山地区进行隐蔽,被日军秘密插进校部一部分机关隐蔽地——滚龙沟西坡,在部队紧急转移中,杨展为掩护身体病弱的同志快速地撤离危险境地而不幸失足坠崖,壮烈牺牲。敌人撤走后,同志们和当地群众把她掩埋在她所牺牲的山脚下。
1949年8月10日,杨展的家乡湖南长沙和平解放后,毛泽东发来电报,告诉杨开智、李崇英(李一纯)夫妇:“展儿于8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为国光荣牺牲。她是百万牺牲者之一,请你们不必悲痛。”
附二:李来平专业团队简介
李来平,男,汉族,1959年11月生,吕梁市方山县积翠镇韩家沟村人。现为晋绥边区八路军烈士遗骸收迁志愿者吕梁工作队队长,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理事长。2017年开始从事红色资源搜集挖掘工作,2020年8月9日筹集5万多元在自家院子里创建了红色文化庭院,向社会免费开放,开放以来有党员干部、老师学生、老革命和烈士后代360多批次8万余人前来参观接受教育。李来平团队已经发现并认证75具烈士遗骸,并将遗骸迁葬于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先后获得首届方山家国情怀榜样、吕梁市优秀志愿者、山西省最美拥军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2024年1月,入选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名单。2024年4月,荣登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
附三:五台县小沟村梁育秀老人致《五台老三区志》编委会的一封信
(梁育秀口述孙健雄记录李贵武整理)《五台老三区志》即将出版,韩先平同志来电索要我的一张照片。我顺便提了两件事,一是杨展烈士牺牲并安葬在我的故乡小沟村,所有亲眼所见之人除我均已作古,目前只有我一人知道杨展的牺牲、埋葬经过和具体的埋葬地址;二是斜坡三区干部罗野还一家英勇牺牲的事迹。编委会建议我将这两件事以回忆的形式写出来,以慰忠魂。我88岁了,文化程度低,很多想说得具体事情根本写不出来,只好口述,请人记录,给编委会寄去,我也只能尽这样的责任。今后再不用为这两件事操心费脑了,再也不用向任何单位写信反映了,万分欣慰。最后请编委会向五台县民政局反映,如有可能和必要,对杨展在小沟牺牲安葬的事宜予以考证。(梁育秀:山西省五台县小沟村人,曾任北京军区守备某师政治委员、内蒙古军区党委委员,现年98岁)
杨开慧侄女杨展牺牲安葬在小沟村
杨展(1920-1941),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乡板仓村人,父亲杨开智,母亲李一纯,姑姑杨开慧。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长沙周南学校女校党支部书记。1938年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就读。1939年秋随华北联合大学抵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毕业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政治部直属队任党总支委员。1941年秋末,日本侵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野蛮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一天,日军偷袭了联大机关驻地河北省平山县寨北乡滚龙沟西坡,杨展与机关分散转移,她所在的小分队20余人由平山进入五台县移城沟。经过石佛寺日军据点时,被教场村的建设队发现,并报告了石佛寺日军。日伪会合后,小分队已穿过封锁线进入南坡村东北的沟口。日伪快速追击,接近时,小分队集中火力对敌射击。敌人判断出小分队很有战斗力,尤其是从南坡村进入斜坡村八里渐入高山,小分队居高临下,地形有利。敌人不敢贸然进攻,就用迫击炮向小分队猛轰,相持到天黑,敌人撤回据点。小分队从斜坡村向小沟进发,到海拔1800米的鬼豁岩时,刮起大风,飘起雪花,天黑夜冷。小分队兵分两路,身体强壮的为第一组,留在鬼豁岩继续观察敌情,狙击敌人。身体较弱的为第二组,下山到小沟村筹粮做饭。他们在小沟村筹集到20余斤小米、几十斤土豆,熬了两大锅小米和子饭。战士们吃饭时天已经发亮,发现少了杨展。他们扔下碗筷,迅速返原路寻找。从鬼豁岩下来半里路地方,小沟村叫上石楼,特别陡,十分难走,仅容双脚行走的路边是十余米高、如刀削似的石崖,崖下是1000余米的深山沟。当地常走山路的村民路经此地时都双手攀援,屏气挪脚,脚下全是风化碎石,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小沟村村民也曾经有人在此丧命。战士们找到此处,看到杨展就躺在石崖下,血肉模糊的脑袋撞在崖下大青石上,鲜血已经结成冰。战士们含着泪水将烈士遗体抬到小沟村,准备棺材安葬。
小沟村罗妙阳的父亲有一副好寿棺。为安葬杨展,小分队队长和村干部去做工作,老人不情愿。罗大爷的孙女罗丑妮是儿童团团员,哭着请求爷爷献出棺材。我当时14岁,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两个哥哥都是地下党员,对党和八路军有特殊的感情。我看到杨展烈士的遗体不能很快安葬,万分难过,十分着急,也上前劝说。小分队凑了几块大洋,村干部也答应事后给他一副更好的棺木,罗大爷这才答应。战士们将杨展脸上的血水洗干净,整好衣服,入殓,埋在村北一里多的王帽山山坡下的一个枯墓里,立了块约1米高、30厘米宽的木板墓碑,上写“湖南省长沙县板仓杨展之墓"。逢年过节,我常去凭吊英灵。
我一生遗憾的事很多,但大多慢慢放下,唯有此事不能释怀。毛泽东的亲人,杨开慧烈士的侄女,长眠于山西省五台县陈家庄乡小沟村73年。但是我看到许多报纸杂志都将杨展牺牲之地说成河北省平山县寨北乡滚龙沟。杨展的亲属几次寻找遗骨未果。我曾先后给《中国老年报》《湘江日报》、杨开慧纪念馆、邵华写信,都石沉大海。我是一个军人,从小参加革命,转战国内外,无数次出生入死,今年88岁了,深知游子思乡之情,更知在家亲人盼归之心。我已风烛残年,如不能将杨展烈士牺牲经过和真正的葬地公之于世,让烈士亲友知晓,让英灵魂归故里,实难瞑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