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报道 > 通讯员之声 > 通讯员稿 > 内容正文

【致敬邵阳抗战老兵】系列报道之十——抗战老兵向本金重返岩口铺战场
来源:李志明   2016-05-13 15:24:25

 
向本金

“来了!来了!”5月24日上午10点左右,欢快的腰鼓响起来,优美的舞蹈跳起来,鲜红的旗帜飘起来。在邵阳县岩口铺镇中心幼儿园操场上,由武冈市和邵阳县关爱抗战老兵义工联共同组织的、已经等待多时的志愿者欢迎人群顿时沸腾起来。此次将近100名分别来自市区、隆回、武冈、洞口、新宁、邵阳县以及广东东莞、广西桂林、湖南娄底、怀化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早早地等候在这里。他们正在欢迎一位特殊的客人——70年前曾经在岩口铺生死战斗过的、原中国国民革命军100军19师57团3营9连老战士、年近90岁的抗战老兵向本金老人——的到来。

来自武冈市马坪乡兰清村6组的向本金老人,1926年12月22日出生在今新宁县。老人虽然已经年近九十,但却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走起路来步态轻盈,一点不亚于年轻人。老人今天肩上斜披着“抗日英雄重返老战场”大红绶带,显得格外开心和兴奋。在志愿者们的簇拥下,老人神采飞扬地来到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前,和志愿者代表一起合影留念。会场内外,“邵阳县人民热烈欢迎抗战英雄向本金老人重返岩口铺镇老战场”的红色横幅迎着温暖的阳光在空中飘荡。

向本金老人虽然年近九十,却耳不聋眼不花,思维相当清晰,一口武冈话清晰响亮。老人膝下育有一子二女,儿女都非常孝顺,但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再次回到70年前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岩口铺烟袋岭老战场去看一看,去看一看牺牲在那里的排长的坟墓,和那条自己和战友们亲自动手修建的战壕。

向本金老人民国33年被抓壮丁,在洞口黄桥集结,然后辗转安江、辰溪、通道,隶属中国国民革命军100军19师57团3营9连,军长李天霞,分至机枪班,全班武器是一挺轻机枪、八支步枪,民国34年农历2月在今邵阳县岩口铺镇与日寇殊死作战,战斗异常惨烈。他所在团二千余人,打到最后仅剩百余人,然后他送伤员到芷江,第二天归队,在部队呆了十来天后脱逃回到老家,从此一直务农。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满足老人70年一直以来的心愿,武冈市、邵阳县关爱抗战老兵义工联早在两个多月前就组织策划这次“圆老兵梦重返岩口铺老战场”的活动。活动得到了两县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这个洞口,我们就在里面呆过。”向本金老人指着一个岩洞,对随行的志愿者们说起了70年前的战斗故事。“洞子旁边不远,原来是三口井,井边是一口大水塘。我的排长就埋葬在对面山坡上,那个方向。”老人指着对面山坡一排房子说。

“这口大水塘,日本鬼子把杀死的几十个老百姓,都丢在里面,塘里漂满了尸体。惨啊惨啊!”老人此时热泪直流。

沿着古石板小路,因为前一天下雨,道路湿滑,但老人却顾不得年事已高,甩脱志愿者的手,坚持自己独立爬山。“这就是我们70年前走过的路。这里是我们连挖的战壕,我们就躲在战壕里阻击敌人。”老人一下子仿佛回到了70年前的峥嵘岁月,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依然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烟袋岭虽然不高,却异常陡峭,志愿者们已经爬得上气不接下气,头上直冒粗汗。而我们年近九十的向本金老人,却显得格外轻松。来到山顶,老人指着眼前的圆柱形大水塔,说:“这里原来就是我们修筑的碉堡。我们连居高临下,连续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随行的当地村民、当年才10岁、今年已是八十高龄的唐亮老人介绍说:“前几年在修建这座水塔时,从土里挖出了好多人骨、弹壳!”志愿者们不禁唏嘘感叹起来。

“我们连奉命向湘西撤离,留下我们一个班阻击敌人。日本鬼子像发了疯似的野狗,日夜轮番进攻我们的阵地。我们死死抵抗,手中的机关枪枪管都打红了。”向本金老人回忆起昔日炮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无限感慨。

“我们班,打到最后,只剩下我和副排长。再后来,副排长也光荣牺牲了。”老人此时表情十分沉重。“太不公平了!我的长官、我的战友,都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了,就我一个活到今天!”

孝顺的孙女向瑞梅,为了陪爷爷完成一生的心愿——重返岩口铺抗日老战场看看,特意请了假,不辞劳苦,从千里之外的广东东莞赶了回来,一路小心搀扶着爷爷,陪着爷爷,踏着爷爷当年走过的路,也重温了爷爷70年前那段血与火的记忆。

志愿者们默默地跟随着向本金老人,一路走一边听老人声泪俱下的控诉与述说。

历史,在这一瞬间定格!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