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也是75岁的老人了,我只想以我现在的身份,尽量多为抗战老兵多做些实事!”6月6日,星期六,上午,在市四中教工宿舍区,孙正国老人面对记者,很有感慨地说,“抗战老兵,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怕流血牺牲。那些拼死在战场上的英雄最可歌可泣!同样,有幸活下来,至今仍然健在的老兵,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厚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们不但本人受到了不少不公正的待遇,还牵累了他们的子女后代,考学、工作、升迁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现在,这些老人都已经到了耄耋老矣,风烛残年,如同一片秋叶,随时都有飘零的可能。老兵等不起啊!我们的关爱必须只争朝夕!”老人语气非常果断,眼神异常急切。
眼前这位老人,身体还算健朗,为了老兵的事,他不停地奔走呼号。为了不耽误记者的采访,他风风火火从外面赶回来,来不及喘一口气,就急切地对记者敞开了心扉,把他多年来的期盼和实际行动一一动情倾诉出来。
老人叫孙正国,今年75岁,市四中退休教师,现为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市黄埔后裔联谊会会长。因为原会长阎明前年因病去世,他实际上一直担负起了会长的职责,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孙正国之所以对抗战老兵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是因为他有一段割舍不断的抗战老兵情缘。
老人的父亲孙禹江(军名孙武权)曾经也是一名抗日英雄,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国军将领。孙父1931年于湖南讲武堂军士学校毕业后,出任排长。1935年又被派到岳阳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调升机枪连连长。1936年6月,孙父又奉命到第三战区武义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回19路军升任营长。鉴于他在数十次抗日战斗中多次取得辉煌战果,屡建奇功,1942年6月,孙父被晋升为一八六团团长,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亲自授予他“抗日荣誉奖章”。1944年2月,孙父奉命进入黄埔系列的西南步兵专校“将校班”学习。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孙父不愿参与内战,毅然解甲归田。
更为传奇的是,孙正国的母亲宁绛玉也是一位抗战老兵,并且一直随夫征战。孙母1937年随夫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抗战。1941年,在余杭县的一次战斗中,孙母随卫生队疏散撤退,突然日寇追兵从背后将她身边的勤务兵击倒。孙母怒火冲天,一手拔出自己的防身小手枪,一手捡起勤务兵的驳壳枪,转过身两只手枪齐开火,击倒两三个日本兵。这时增援部队正好赶到,将那些日寇追兵全部消灭。此事经目睹者传开后,孙母在部队里获得了“双枪夫人”的美称。
解甲归田后的孙父孙母回到邵阳县红石乡良山村,1950年孙父被错误当做“伪官僚”关押,一家数口生活可想而知。
孙正国对于抗战老兵的境遇有着切肤的感受,他感觉到一副重担压在自己肩上。特别是从英语教师岗位上退休之后,孙正国却越来越忙碌起来。他一直以一个政协委员的身份,在市委市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穿梭,寻求政府帮助解决抗战老兵,特别是没有生活来源老兵的实际问题。2014年元月,适逢两会召开,经过大量的调研、思考,孙正国撰写了一份名为《抗战老兵优抚工作亟待落实》的提案。该提案引起了市委郭光文书记的高度重视。郭书记亲自专门召开市委常委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抗战老兵优抚工作问题。会议决定由市民政局、市政协、市统战部联合负责,将优抚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保证每个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兵每人每月600元生活困难补助金,在8月份抗战胜利日来临之前落实到人。2014年7月,市政协专门召开了抗战老兵优抚工作会议,副市长周吉平、省政协领导刘晓参加了会议,专题讨论优抚工作落实问题。抗战老兵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均不同程度受压抑,子女受牵连,经济上、精神上都是弱势群体,而且年事已高,不久的将来将挂在墙上。适逢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应该让他们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也让他们感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让他们有尊严地度过晚年。
从2014年8月份起,全市每个生活困难老兵都领到了每月600元的补助金。虽然补助金不高也不多,但对于老兵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抗战身份的一种认可与尊重,他们的所求、所愿已经基本满足。
从2007年开始,以洞口县黄桥镇中学曾宪军老师为代表的邵阳民间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他们的寻找、发现、救助关爱活动已经遍布我市八县一市三区,工作卓有成效,社会反响强烈。孙正国希望我市民间志愿者们,要把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进一步组织化、规范化、合法化、长效化,更进一步利用社会资源,配合政府部门一起,将关爱抗战老兵工作进行更快、更有成效,绝不让生活有困难的老兵带着遗憾离开这个充满关爱的世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