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3月14日刊发题为《寻对岸忠骸 我促搬上台面协商》的报道。说的是:“两岸协商不再限经济议题,国防部也开始出牌,要求两岸针对搜寻冷战时期阵亡军人遗骸开展协商。两岸事务高层透露,我方希望建立固定的机制,协助那些在冷战时期阵亡的两岸军人遗属,发掘亲人正确埋骨地点,迎灵归葬。”报道称:“这个管道日前已经开始运作,海基会曾发文给海协会,。。。。。。海协会终于回文”。据此,该报同日发表题为《让烈士回家 人道题材软着陆》的文章说:“自从台湾政党再轮替之后,两岸展开全方位交流,既然称为全方位,政府就不能把两岸事务的施政能量只放在经济领域。”“不管是寻找阵亡官兵遗骸,或者两岸共同撰写抗战史等人道、软性题材,都算是‘难中之易’,接下来或许可以再谈战俘,能走到这一步,两岸才算有了起码的政治互信。”
坦率地说,作为年逾八旬的赴台军人遗属,我是抱着欣慰的心情阅读并摘抄上述报道与文章的。因为我对于报纸中涉及的题材,已经关注大半辈子,并为之奋斗几十年了。远的不说,单说5年前,马英九初任国民党主席的时候,曾给本人回信,称:“日前您的来信收到了。所提有关令兄李本立先生曾服役西安空军第九中队,事后得知已于民国38年战亡,希望协寻目前身葬何处一节,由于本案非属台北市政府业务权责,惟既 承鼎嘱,阅后已将大函转国防部卓处在案。”但事后却是石沉大海,一拖又是好几年!
同是台湾空军遗属,同是寻找死难亲人遗骸,之前是装腔作势,敷衍塞责,一推六二五,而今毕竟有所转变。虽然“不会一开始就寻求签署协议,或者开设联系窗口,而是借海基会管道”,且已有了回文。那么,台湾军方此等人性化的作为,我们只有表示欢迎并有所期待。
下面,请允许我重复自己一方的诉求。
一,既然“经查抚恤档案记载,故空军下士李本立于民国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作战死亡”(台北市南港邮政90497号信箱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四月二日书函),时间记录清清楚楚,就该能回答:是什么战役,在什么地点,如何作战并对其遗骸如何处置,给遗属一个明确、负责的交代。
二,然而,“经查本署业管国军示范公墓及各地忠灵殿(塔)葬厝档案无故李本立君遗骸(骨)葬厝资料可稽”(台北市南港邮政90497号信箱中华民国九十四年一月二十八日书函),这是什么原故?为何“作战死亡”而不能进入忠烈祠?为何“作战死亡”,却致死无葬身之地,魂无归所?又为何其直系遗属一直得不到正式的死亡通知和抚恤?基于人性化标准,总该给遗属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吧!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4年,湘东农村青年李本立,在贵阳以中学同等学力考入空军机械士训练班,成为一名光荣的抗日军人,服役于西安空军九中队。其赴台一年后枉死异乡,魂无归所,其遗留大陆的一双儿女、7名嫡孙和6名嫡曾孙,要想祭拜乃父、祖、曾祖也无由以致!
值此民族节日庚寅清明即将到来之际,遥望蓝天,遐思无限,谨以一瓣心香,致敬于在宝岛上空飘荡无所的先兄李本立亡灵,并向两岸骨肉同胞致意,尽早化干戈为玉帛,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让往者安息,让生者奋进吧!
李竹溪
李竹溪,湖南浏阳人,生于1928年4月12日,1949年5月20日在南岳“国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公安、建工、物价部门伏案工作40年。现为四川省发改委离休干部,享受正处级待遇。2006年,偕老伴胡明蓉赴韶山,参加“毛泽东同志逝30周年纪念”活动,捐献《乡亲毛泽东专题邮集(上下两卷)》。2015年,与老伴联名、九州出版社出版《明溪游记》,“献给全国老年朋友”。《国殇》乃其新作,为亡兄、抗战老兵李本立及其遗族伸张正义,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鼓与呼”。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