筻口镇郭家村张炳方老人
8月16日,我们驱车到了笔架山下张炳方老人家采访。张炳方,1932年出生,家住筻口镇郭家村1组。他向我们讲述了史恩华烈士的英雄事迹。
史营长高大魁武,仪表堂堂,还镶有两颗金牙,人也和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也尊重他。史营长他们是1939年夏初来的,在这里扎了大半年,天冷时也没有更换服装,一直穿的半截裤,为了避寒,士兵就在山上砍来柴草,在我家堂屋烤火。生活也艰苦,没有菜吃,没有衣穿,穿草鞋操练。战士都会打草鞋,用麻线和稻草打的,打的很漂亮。尽管这么苦,但他们从不骚扰百姓。早上出操,晚上扎在郭家大屋,工事修在河边,阵地在郭家水库边,以前叫金仙隆,边打边撤才到笔架山。中央军有轻重机枪和步枪。
1939年9月18日,第一次湘北会战拉开序幕,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守次指挥陆军、特种兵、海军陆战队计10万余人分数路向防守在新墙河以北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的攻击。由于大部队增援没有到,只有一个师的兵力抵挡不住,师长覃异之命令史营长带一个营断后,死守笔架山。当时史恩华营长率领是国民革命军第52军195师1131团第3营防守草鞋岭,共有500人,由5个连组成。从9月20日开始,日军在炮火、战车掩护下对史恩华阵地轮番攻击,史恩华率部与武器人员数倍于我的日军在草鞋岭一条山冲里激战二昼夜后转至笔架山。
笔架山是新墙河北岸的最后一道防线。9月22日是史恩华部坚守阵地的第三天,根据作战计划,史恩华只要扼守三天就算完成迟滞敌军为后续战斗部署调整争取时间的任务。这时全营官兵已伤亡过半,师长覃异之在电话中亲自指令:“史营长,你部任务已达成,如无法坚持,不得已时可向东撤。”史恩华斩钉截铁地回答:“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誓与阵地共存亡!”9月22日黄昏,日军从东边小塘村过来,包围笔架山,史恩华和全营将士与日军拼杀到最后一弹,500人全部壮烈殉国。
史营长牺牲的地方以前是我家的菜园,没有修做房子。后来张戴家的张建明在这里建了楼房,现在的楼房角边就是史营长当年牺牲的地方。史营长牺牲时手里还握着地图。后来中央军把他的遗体运到新墙河南岸的杨林乡付朝村,埋葬在那里。
史恩华捐躯后,其上司195师师长覃异之亲笔撰写的碑铭联和碑文。碑铭联:“笔架山千秋不朽,福临铺一战成功。”碑文:“长沙地控南北,兵家必争之地,倭寇图之久,营长史恩华奋战比家山,与全营壮烈牺牲。195师阻击福临铺,寇北退,长沙无恙,烈士之功不朽矣。”
跑兵时,因我一个伯伯迁移到了芭蕉乡的一心大队,我家就躲到了芭蕉洞。仗打完大概五六天,我们才回来,看到尸体漫山遍野,田里、地里、塘里、屋里、地坪都是尸体,还有一个士兵死后手里还端着饭碗。由于气温高,没有人收尸,尸体都已经发臭,我们只好用棉花堵住鼻孔。整个郭家屋场,只有40多岁的郭清点和他老婆,由于没有后裔就没有跑。他东躲西藏,从大屋周家一直躲到沙背。他还看到日军把自己部队的尸体用袋装好,然后用马驮到湖滩,一匹马一次驮四具尸体,然后淋上汽油烧掉,将骨灰撒进河流。据说因水是由东向西流,日本就在西方,这样可以让他们的灵魂回家。
日军无恶不作,实行三光政策。人是回来了,但房屋、粮食早被日军烧了,两头猪被日军杀了,一头牛也被日军牵走了。一冒屋住,二冒饭吃,苦啊!
第二次日军是从游港三港矶过来,到了新墙河,为拖延敌人行军时间,乡长、保长还派地方百姓破坏了道路。第三次,日军溃退下来,过新墙河后就扎在黄浦塘,现在的朱仑村、杨林、沙陂村,扎了几个月。日军投降后,没了后勤供给,就到地方抢粮食。一天,他们准备从穆家渡过河到郭家来,当时村民郭丁成在中央军当过兵,有一条枪,就在河边打了一枪,把日军吓跑了,没有过成河。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