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9日晚,在北京工作的乐山人江文强先生,发给笔者QQ信息,要求笔者为云南怒江的一位乐山夹江籍远征军抗战老兵张其达后人寻找爷爷老家的亲人。
接受请求后,笔者琢磨寻亲启事内容,有价值的线索就这么一点:张其达,夹江人,就读军事学校,后来参加抗战。仅凭这点,寻亲几乎不可能有收获。但作为志愿者,服务老兵绝不轻言放弃。为了尝试从老兵家人(老兵已不在世)那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笔者根据启事所附联系方式,找到老兵孙子和利培(云南风俗,男方入赘女方,男方随女方姓。和利培爷爷张其达被招婿上门,随女方改姓和,和姓传至孙子),通过询问,张其达在世时,跟妻子讲过张家是当地大姓,“其”字辈的下一辈是“燿”字辈。似乎线索又增加了些。但实质上对寻亲难度的降低,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根”只能“刨”到这里了。怎么办?就此打退堂鼓?不能!笔者陷入了苦苦的思索。突然,“灵光咋现”——以前寻访夹江健在抗战老兵时,与夹江县电视台的刘佳记者建立了工作关系,同时也结下了友谊。况且刘记者也是关爱抗战老兵的热心人,何不请他帮助在夹江媒体发布寻人启事呢?这样“撒网”式的寻找,兴许事半功倍!笔者旋即拨通了刘佳记者的电话,把情况向刘记者讲了,刘记者很爽快地答应一起努力寻找。同时,笔者在夹江区县论坛以个人账户形式,发布寻亲启事。7月6日,刘记者通过微信告知笔者,寻亲启事已在夹江所有网络平台发布。
结果如何,大家在焦急中静静等待着。7月10日,得到刘佳记者消息,有爆料人打电话给他,提供重要寻亲线索。刘记者把此人的电话号码告诉了笔者,并相约择日前往爆料人住地实地调查。
后刘记者因事走不开,笔者一个人来到爆料人所在的夹江县甘霖镇南山2队(组),见到爆料人张中银。调查工作在张中银家里进行。应笔者要求,反馈线索的关键人张中银,向志愿者讲述看到张其达老兵后人寻亲启事的经过。并点出自己手机里当天登录寻亲启事所在的页面。张中银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纪念日,他用手机打开“夹江在线”网页,看到上面的《张其达寻亲启事》。虽然启事中没提到张其达具体是夹江哪里人,但“其”字辈姓张的在南山村不少。他把这条消息,跟一个叫潘绍安的同村人讲了,潘说,张其达是老家老屋的隔壁邻居,当兵出家后,原配妻子与潘家隔壁而居,还讲,张妻等了张其达10几年,后才回的娘家。张中银回到家后,把张其达寻亲启事的内容向自己堂哥张中元也讲了。张中元,现年84岁,身体硬朗,记忆清晰,十分清楚地向笔者讲述了当年家庭的情况和当兵出家的事。笔者从中得到几个关键的信息:张其达有个亲兄弟,叫张其久,生有一个女儿,名张燿群,张燿群已于几年前去世,丈夫王德全,夫妻育有一子王强。
为稳妥起见,使证据更充分,笔者告别张中银、张中元兄弟后,前往同村94岁高龄的杨光贤老人家。杨光贤老人本不在笔者计划的行程里,因其女儿在张中银家串门,得知笔者来意,主动告诉笔者,她家父对张其达的情况也很了解。在杨光贤老人女儿的引领下,笔者见到杨光贤老人。老人虽94岁高龄,但同样头脑清晰,对张其达记忆深刻。老人讲,张其达比他个子高,年轻时1米7几的个头,小圆脸,有很高文化,当兵出家后再无音信。
结束甘霖镇的采访,笔者又马不停蹄赶往夹江县城,面见王德全、王强父子。在夹江王德全的出租房里,笔者与王德全、王强父子会面。听王德全介绍,知道张燿群是王德全前妻,四年前因病去世,王德全岳父叫张其久,张其达是张其久亲哥哥、张燿群的大伯,王强是王德全和张燿群共同生育的儿子。
至此,情况已然清楚,云南张其达后人要找的夹江老家亲人已经找到!笔者现场接通了云南那边张其达孙子和利培的手机,王德全、王强父子与和利培通了电话,对方表示,不久将回故乡省亲。电话的接通,标志着70多年的亲情从此接续,老兵后人寻亲之旅圆满收官!
【张其达,男,四川夹江县人,生于1918年,1939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新二十九师,上尉军衔,1940年任排长;1940年在四川重庆卫戍总部受谍报训练三个月,1942年到缅甸参战,任连长;1943年1944年参加滇康缅边境游击区任上尉副官,1945年流落云南省兰坪县。】
寻亲者张其达孙子(左)与重孙。
提供线索的关键人张宗银,向笔者讲述见到张其达后人寻亲启事的经过。
找到张其达侄女婿王德全(左)、外侄孙王强(右)。
访问已改嫁的张其达弟弟张其久妻子李青连(中)。
张其达弟弟张其久老邻居向笔者指认张其达父母张宗云、刘妙仙墓冢。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