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时期,少数民族特别是知识份子积极组织一些活动或斗争来倾诉自己的民主平等“愿望”,表现为少数民族开展斗争,争取平等参加国家管理和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所有的现代化国家“都普遍确认和强调积极的公民权原则”。“而在传统社会人民除了减轻外部压迫而偶尔向政府提出一点请愿之外,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认为试图影响政府活动是行不通的,因而也没想有这种愿望。”民族地区的情况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意识相当淡漠。
抗战时期,这些情况发生根本的改变。尽管由于国民党厉行一党专制,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但少数民族特别是当中的积极知识分子,任然积极的组织一些活动或斗争来倾诉自己的民主主张,“愿望”。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开展斗争,争取平等的参加国家管理和平等的接受教育权利。我们可以从战时湘西的情况管窥一斑。
抗战时期,湘西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湘西苗族为主)要求平等参加国家管理,以湘西永绥人隆子雍革屯起义,乾城人石启贵(祖籍湘西永绥县,今湘西州花垣县)争取为“国民代表大会”设置“土著”民族代表最引人注目。1937年,国民党筹备召开“国民大会”。国民大会代表总事务所所公布代表名额分配时,蒙藏回满各族设有240名指定代表。“惜乎土著民族未经计及,苗族未经提及”没有一个名额。湘西苗族有识之士对此颇多异议,正逢梁明元丶石维珍、吴恒良、隆子雍在湘西闹革屯国府此举引发十万苗变加剧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各少数民族对国民政府的反击。湘西各县多数知识分子认为这“事关民族权益”是以公推石启贵为湘西代表写信给国民政府,石启贵应众之举,据理力争。加之湘西苗变革屯军兴,国民政府内部见石启贵理由充分不得批转国民大会代表事务所核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大会六次延期,直至1946年11月才得以召开。湘西知识分子阶层提议设置的“土著民族”也就被悬置起来。在此期间石启贵先后多次以“湖南土著代表湘西苗族代表石启贵”为名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行政院社会部谷正刚部长等上书进言,从全国苗族现状、抗日战局、民族民主平等方面陈述设置“土著民族”的理由;又从苗族人民之所以多年来受到的各种迫害,“以无人代表参政之原因,故得不到均等享受之利益”的历史事实,阐明“国民大会”设置“土著民族”代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1940年6月22日石启贵致信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为国民大会表设土著民族参加”虽云名称已改善,然而地位有待提高,且此民族自成部落,既有土著之称谓,当有代表之名额;“首都迁渝,土著民族区域形成重心,迥非夕年边疆可比,其与汉人之情绪,自有密切之关切,政治待遇当一并同重.”,如此次代表即无竞选之可能,复无指定之机会,今后参政望尘莫及。唯有听其沦陷险途,自生自灭;“国民大会根据三民主义成立,而代表人员当以民族为依归。其目的在求民族之平等,尤以民权之普遍,使人民在政治上得到均等之地位。”石启贵恳请林森主席:“准予指派启贵土著名额代表,卑附末议,共造将来,功德两便”。石启贵表示:“如果能成为国民大会代表,不独个人幸甚,亦即土著全民之幸甚也。”石启贵再后来的信中反复强调设置“土著”民族代表,“不仅个人之利益,且与国家民族文化经济建设之发展前途,不无均有重大攸关。”1945年3月石启贵在给蒋介石的:“代电”中写道:“查湘边民实为西南一大部族......其中优秀分子亟待拨充代表参与大政,以示致公”。“且国民大会为最高民意机关,槯商国是,创制宪章,关系国人利益至重且巨,自应召集国内各民族,推派代表参加。”充分表达少数民族要求平等的参与国家管理的呼声。
与此同时,为“唤引起当轴执政者动目惊心,使湘西少数民族获得平等政治权利,1940年,石启贵编成30余万《湘西土著民族调查报告书》其内容编采侧重“土、汉”(土著民族也即少数民族和汉族)消灭畛域,联欢情绪。他还发表了《苗族同源论》一文,业蒙《中央周刊》二卷三十四期发表。自此文公开披露后颇得土汉赞表同情,而一般群众深感觉悟,抹杀畛域之心理,焕发热联之精神。认识土汉确系一家,同本同源,并非异族。很明显石启贵的文章和著作,其主要目的是呼吁苗汉平等。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的极力争取,石启贵最终成为国民大会代表。1946年11月石启贵参加国民政府代表大会。与会期间石启贵对《中央日报》记者发表了长篇讲话,呼吁政府要在宪法中确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在选举大会主席团时,由于“国民大会”没有将土著代表列为主席团单位,石启贵与土著民族代表力争,并在选举主席团大会上“大讲土著民族历史”他还与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联合向大会提交了有关于民族平等,开发边疆教育文化,发展经济的提议40多条,此后他又以“边疆民族”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国民政府代表大会,会上石启贵,又提出了315、316两个提案,这些虽然发生在战后,但与战时湘西人民要求平等的参加国家管理意识的强化是分不开的。
湘西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积极谋求平等接受教育权利
抗战时期,湘西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争取平等接受教育,积极争取创办土著特区短期义务小学和边区小学。1936年,湘西苗族知识分子石宏规、刘佛林、龙达三、龙辑伍、隆子雍、石启贵、吴恒良等人联名向湖南省国民政府提出《湘西苗民文化经济建设方案》,要求“增设苗疆苗乡短期义务小学和民众班”,使边区“特种部族”和“土著民族”能接受到教育,而达“固国族以宏抗战力量和启示平等”之目的。
所以1937年湖南省教育厅统一实施“二年制短期义务教育”时特别指出要在湘西尤其是湘西苗区有屯七县增设土著特区义务小学。并规定:“凡湘西土著地区各县,必须在1937年下学期开办特区短期义务教育小学,湖南全省共设100个班,到1939年又增设70个班,共计170个班。此外,各县土著特区短期义务小学所需经费,全部由省财政开支。因此湘西土著特区短期义务教育小学发展迅速,据统计1937年,乾城(吉首)、凤凰、永绥(花垣)、保靖、泸溪、古丈、大庸、7县共开办119个班,1938年保持原有规模,1939年增为172个班。学校开办后,发展比较迅速,1939年上半学期乾城县小溪,补沙等特区短期义务小学,“学生骤增,较原在校生一倍多。”
1943年,湖南省国民政府通过《湖南省改进湘西、湘南边区小学教育办法》在永绥,凤凰,宁远三县各设一所边区小学,招收土著民族子弟,经费由湖南省政府教育厅拨发,各拨33万元。湖南省省立凤凰边区小学设在苗族聚集地总兵营(今凤凰县山江镇),湖南省立永绥边区小学设在苗族聚集区卫城(今花垣县吉卫)。凤凰边区小学1943年初办时,只有3个班,学生50多人,到1944年春季,班级增为5个,学生增至200多人,1944年秋,有6个班学生达300多人,学生一律免学费,还发给书籍课本等文化用品。
湘西苗民争取设立省立十三中,谋求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1936年湘西革屯军代表和屯苗代表隆子雍,向备三,唐载阳,龙辑伍,陈庆梅,吴鹤,石启贵七人以湘西有屯七县代表省府赴湖南省府长沙请愿,呈递《湘西苗族经济文化建设方案》,要求用屯谷做为办学经费开发湘西文化教育。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兼湘西屯务处副处长余范传商承屯务处长陈渠珍召集湘西有屯七县县长、屯苗代表到乾城集会。决定从屯租项上每年拨出屯谷五千石,作为“湘西屯区各县联立中学。”(即今湘西州民族中学)并呈文省政府和教育厅备案。
1937年,得湖南省政府批准,同意讲学校设于乾城所里镇浒溪书院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并令永绥人陈庆梅任校长。,于当年招生上课。湘西少数民族的正义要求得到满足。不就何健撤销湘西屯务处,决定取消原来的 决议。因此1937年7月14日,湘西少数民族公推王文怡、隆子雍、石宏规、石启贵、龙辑伍、腾文昭、杨禹九等7人向政府呈文:“请照案划拨屯谷办理地方建设文化事业,以期平均发展而慰民望。”的呼吁书。在湘西屯苗代表和湘西各界人士呼吁下湖南省政府委员会第771次常会决定:“屯中经费,从7月起每月由省财政厅折垫洋432元拨发。”
1938年,向明德、隆子雍、石宏规等17人又向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递交:“呈请将屯区联立中学,改为湖南省立中学,以救济边区失学青年而宏造就。”的意见书,申诉屯区七县处湘省极西之西四周四百里,向无完善中学收容优秀青年,屯中开办一年,倘因屯务改革,竟尔停办,,不仅已成事实前功尽弃,益恐青年子弟无力远道上学,势必将陷入失学之绝境,是以屯苗代表要求:“屯务改革后,将现之屯区联立中学,改为省立中学使边区子弟得享教育均等之机会。”
实际上这是的屯中虽不属于省立中学,但经费实为省教育厅预算拨付。
1940年,湖南省政府颁布《湖南省中学教育改进计划纲要》,规定要求每个督察区只能设一所省立完全中学,第九战区长官司令兼湖南省主席薛岳认为乾城,凤凰,等县属于第九行政督察区,而省立第九中设在溆浦为由,指令屯中予以撤销,经费不能由省府拨付。湘西少数民族推举石宏规等人赴省同薛岳抗争,提出增设屯中为省立中学。“使屯区优秀子弟有享受均等教育之机会,藉以启迪文化。”最终薛岳答应将湘西屯区特种部族聚居之特区,增设一所中学,招收土著民族子弟,开发土著民族文化意识。”湘西少数民族以:“土著特区”迫使湖南省政府破设立立省完全中学之列,设立省立十三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