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报道 > 通讯员之声 > 通讯员稿 > 内容正文

王公岭与超奎乡
来源:李岳波   2018-08-09 08:46:56

  新墙镇位于岳阳县境中部偏西,地处新墙河下游南岸。民国初为新墙镇,后分隶复兴、自强乡。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将新墙乡改为超奎乡。

  为什么当时的国民政府要将新墙乡改为超奎乡呢?这与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坚守新墙河相公岭阵地,血战沙场,以身殉国的“断头将军”王超奎有关。

  王超奎, 1907年(清光绪33年)出生于原四川省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鸭江(今武隆县)庙垭乡白云村的花土沟。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杨森第20军出川抗战。由于作战勇敢,几年内从班长排长连长一直升到营长。

  1941年12,日寇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我第九战区第20军军长杨汉域所辖133师398团奉命担任新墙河的守备任务,在新墙河畔的傅家桥、相公岭一带布防,执行阻击敌人、掩护战区主力部队在长沙附近集结的任务。战斗打响前,王超奎就向团长立下誓言:“新墙河乃第九战区门户,更为敌我必争之地。值此大敌当前,风云变幻在眉睫之际,奎誓愿竭我之力,负死守据点之责,设若不幸为敌所乘,是奎亦死得其所。”

  从1941年12月18日起,日军开始轮番向王超奎营发起小股攻击。23日下午,日寇以4万余人的兵力整师团向新墙河一线发起进攻。为咬住日军,王超奎组织人员在阵地上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两个小时过去了,敌军又一次被击退。此刻,虽然雪雨交加,猩红满地,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只要多拖住敌人一分钟,就会为我军长沙战役部署赢得有利时间,保卫长沙的第三次湘北会战就胜利在握。王营长决定以自己的生命去争夺时间,率领幸存的几名战士利用所剩无几的武器弹药,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阻滞敌军前进。但敌军见我军火力很弱,试探着逼近据点。

  当我军实力暴露,敌人蜂拥而上时,王超奎和坚守阵地的战士毫不犹豫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激战中,王超奎被日军机枪打中,胸部血流如注,面对冲上来的日军,王超奎怒目而视。日军唯恐他没有死,又残忍地挥刀将他的头颈砍断,身首分离。

  王超奎牺牲后,剩余的10多名士兵不忍弃营长而去,他们在两位排长的带领下,与日军拼死搏斗,两位排长在搏斗中先后牺牲,但士兵们终于抢出了王超奎的遗体和头颅,用担架抬着南撤,至汨罗江边的红旗洞,遇到副军长夏炯,他对身边的副官、参谋说:“超奎自出川抗战,一心报国,机智勇敢,带兵有方,视士兵如手足。他之死,是用自己的血肉掩护士兵,保卫阵地啊!”

  此次长沙会战,至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六日结束,历时二十五天。正是因为王超奎营在新墙河的相公岭一线拼死阻滞日军进攻,九战区大军才及时赢得长沙会战战略反攻的关键时间。日军司令官阿南惟带领的第六师团和第三师团被九战区大军团团围住,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王超奎的英雄事迹震惊中外,在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影响极大,英国«每月电讯报»评论:“值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见长沙上空之云彩光彩夺目”.

  国共两党高层都对王超奎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周恩来、宋庆龄在国民政府颁发给王超奎遗属的《抚恤证书》上题词:“王超奎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敬佩和学习!”

  1942年4月19日,宋美龄又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过去3个月来,中国人民目睹西洋军队处处对敌人屈降,但中国军队却在顽强抵抗。如在湖南新墙河,王超奎营被日军包围,500人全部战死。中国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至此,王超奎的英雄事迹和英雄的新墙河同时传遍了全世界。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133师将王超奎的遗体葬在他战死的相公岭,立碑镌传。日寇第四次南侵时将墓炸毁,抗战胜利后,新墙广大民众不仅修复了王营长墓,而且报国民政府批准,将相公岭改名为“王公岭”,将新墙乡改为“超奎乡”(乡长邓介藩,解放后恢复新墙乡)。国民政府军委会追赠王超奎为陆军中校。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