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年前的八月十三日,淞沪会战打响,日军对上海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海陆空立体炮击、轰炸,中日双方先后投入上百万军队拼死搏杀,最终以中国军队撤出结束。中国军队付出数十万人伤亡的代价。文中这位老人八十一年前作为第一批出川抗战的川军,直接参与了这场厮杀。国强之时不要忘记他们这些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毅然挺身而出的英雄们。】
唐渐兴老兵手捧收录有他资料的家乡南充出版的书籍
本人口述历史:
我叫唐渐兴,出生于1917年3月23日,当兵前叫唐正淳,当兵后改名为唐泽厚,脱离部队后改为现在的名字。老家在原南充县(现为南充市顺庆区——整理者注)潆溪乡。
我本来是5兄妹,我的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早年去世了。在我当兵时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大概在我16岁左右,当时南充叫顺庆,我被拉夫到泸县,我去一个30多岁的堂兄那边耍,他是部队的,我去了就等着国民革命军第20军开办军部通信人员训练班,我参加了考试,榜上有名——考了第七八名,就录取去了20军军部通信班。
新兵训练时,要搞野外演习,还要学习用手旗通信,就是打旗语。数字1至10都用相应的手势来表示,具体的旗语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旗子是方形的,单边有一尺五,是红颜色。教官说,今后下到团或者营的部队里面,行军时可以拿这个(旗语)来进行部队之间的联络。
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场大型会战。1937年的秋天(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8月至11月——整理者注),我随我所在的20军,调到淞沪前线,此时杨森任军团长,下辖第133、第134、第135师。我在南翔(今上海嘉定区辖——整理者注)担负作战部队通信线路保障工作,具体负责5条电话线的架设、维护。电话线一天要打断好几次。记得那时架设的电话线是从比利时进口的7芯线,我们称作被服线。这种线的外面是黑色的胶皮,是7芯线——里面7根线缆,3芯是铜的,4芯是钢丝的。在黄渡(今上海嘉定区安亭镇辖——整理者注)运河架设电话线,线路通过运河,开始用竹竿把电话线挑起来,以竹竿作支撑,拉线过河。但竹竿高度有限,运河上有行船(大型机动船),容易把线挂断,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因找不到绳子,用稻草把电话线捆扎在若干个大石头上,使电话线沉入河底,线路从河底过,这样一来,保障了通信的畅通。淞沪会战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们20军下面16团的团长,名叫林向侯,第一天参加战斗,站在一棵桑树上指挥作战,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当场牺牲。
我们从南翔撤出后,经过安徽的安庆,这时安徽省会从合肥迁到了安庆,我部在那里待了两年。在安庆,我还是搞通信工作。开始负责10门交换机,后来又进了一个10门的交换机,我把两个交换机串联起来使用,效果很好。部队后又经江西南昌到湖北,在湖北待了大约1个月,到湖南平江。
愉快地翻阅着介绍自己的书页
平江是国民革命军第27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司令是杨森,负责指挥所属部队对日军作战。我此时当上了27集团军总司令部通信营1连2排排长。我在平江待了7年的时间,直到抗战胜利。在平江任通信排长时,每天与总司令杨森见面,只要前方部队取得胜利,杨森总司令高兴要唱京剧,警卫员就来叫我带上京胡琴给总司令拉琴,唱京剧。因我会拉,也会唱。夸我拉得好、唱得好。
后来到了汉口,部队驻在日本租界,又回到湖南,后又到贵州滇黔绥靖公署。在那里认识我的未婚妻。因不愿打内战,我把配给我的手枪处理掉,离开部队,1950年随未婚妻(梁启明)到眉山太和结婚,靠种地为生。解放后,老伴的兄弟在五通桥开办医院,我在医院及其它地方干零工,后来医院公私合营,于1956年9月6日到医院成为正式工人。老伴安排在药房工作,于1996年3月7日去世(83岁)。此后我一直在乐山五通桥医院工作,一直到1985年12月退休。
(采访结束告辞时,唐渐兴老兵十分激动地对志愿者说:“你们今天来看望我,我完全没有想到。还是有人记得我们这些抗战老兵!”)
与志愿者交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