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曾流传着这么一首歌曲:
草鞋是船 爸爸是帆
奶奶的叮咛载满舱
满怀少年十七 的梦想
充满希望的启航 启航
船儿行到黄河岸
厚厚的黄土堆上船
夜来停泊青纱帐
天明遥遥山海关......
这首歌的歌词写的是“爸爸的草鞋”,为什么没有写“爸爸的皮鞋”呢?
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象前面的读白一样:爸爸有双草鞋,搁在鞋柜上,他常默默的盯着他望。仿佛,注视着茫茫大海的一艘船。不觉,一颗泪滴到鞋上.映出这段故事, 好长, 好长……
究竟是什么故事映出好长好长?
故事的主角是潘安邦的父亲潘时骅,是国军少将,参加过抗日战争。当然顺便说一下,潘安邦的爷爷潘国纲,是民国时期师长,参加过北伐战争。
潘时骅是一名抗日将领,从属国民党52军。52军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属六个教导团。1930年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属六个教导团编为教导第二师。同年5月,教导第二师改为教导第四师,1932年冬,教导第四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下辖第二师、第四师、第二十五师。1933年3月,长城战起,该军急调北平,参加长城战役及冀东作战。1937年8月,第十七军以第二十五师为主扩编为第五十二军,隶属第一战区,军长关麟征。该军组成后,参加平汉路北段作战。1938年,该军转进至山东,参加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日军进驻法属越南后,第五十二军调防云南南部,防止日军攻击滇南,抗战胜利后,由滇南驻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
《爸爸的草鞋》表面是说草鞋,其实是讲潘时骅曾在一个叫草鞋岭的地方与日寇进行一场血战。
1939年9月18日,第一次湘北会战拉开序幕,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守次指挥陆军、特种兵、海军陆战队计10万余人分数路向防守在新墙河以北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的攻击。由于大部队增援没有到,只有一个师的兵力抵挡不住,师长覃异之命令史营长带一个营断后,死守笔架山。当时史恩华营长率领是国民革命军第52军195师1131团第3营防守草鞋岭,共有500人,由5个连组成。从9月20日开始,日军在炮火、战车掩护下对史恩华阵地轮番攻击,史恩华率部与武器人员数倍于我的日军在草鞋岭一条山冲里激战二昼夜后转至笔架山。
笔架山是新墙河北岸的最后一道防线。9月22日是史恩华部坚守阵地的第三天,根据作战计划,史恩华只要扼守三天就算完成迟滞敌军为后续战斗部署调整争取时间的任务。这时全营官兵已伤亡过半,师长覃异之在电话中亲自指令:“史营长,你部任务已达成,如无法坚持,不得已时可向东撤。”史恩华斩钉截铁地回答:“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誓与阵地共存亡!”9月22日黄昏,日军从东边小塘村过来,包围笔架山,史恩华和全营将士与日军拼杀到最后一弹,500人全部壮烈殉国。
作为血战见证者的潘时骅感慨万千,从此把草鞋岭这个地方深深地铭刻在心里,老年居住台湾时经常对儿子讲述这段往事。孝顺的潘安邦非常理解父亲,为了参与抗日战争的父亲及那些不能归乡的老兵们,专门请叶佳修创作词曲,并由自己演唱《爸爸的草鞋》。
潘安帮的讲述这首歌曲时,台湾当局曾把这首歌做为禁歌,因为歌词的最后一段是:
草鞋是船 爸爸是帆
远远的故乡在召唤
满载半世纪飘泊的沧桑
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 靠港
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 靠港
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 靠港
潘安邦
希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倦航的船儿早日靠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