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般的政治学理论上讲,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是现代政治体系中的关键主体,二者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互动形态即党群关系。党群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与政党的政治权威、政治地位和事业布局密切相关,是衡量政党政治基础稳定与否的关键尺度。今年,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历程。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优势,从“党的生命线”的高度推进党群关系建设工作。通过回顾建党百年来党群关系的演进历程,系统梳理党群关系的变与不变,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入理解党群关系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及其本质要求。
建党百年来党群关系的演进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关系的开创性探索。早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便开始深入无产阶级队伍积极宣传先进思想。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爆发,使中国先进分子直观感悟到人民群众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严峻残酷的斗争环境中积极开展组织和教育群众的工作,以期唤醒长期受到各式剥削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到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开启了领导土地革命的新征程。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在反对军阀战争的宣言中指出,党应当“扩大到工农群众之中去”“更加和工农群众密切联系”。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锻造过硬政治本领、培育优良工作作风、壮大革命统一战线等多种方式,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与其他性质的政党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党在同各类政治力量博弈时都能得到群众支持,从而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重庆谈判结束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对党群关系作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形成了密切党群关系的光荣传统,为党领导中国人民“组织起来”,进而为扭转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不利局面提供了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群关系的全面性塑造。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组织规模和党员数量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显著扩大。在执政条件下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成为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革命胜利后,党内存在脱离群众的政治危险。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通过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同时党也及时发现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贪污腐化、贪图享乐、官僚做派等现象,进而通过领导“三反”等群众运动严肃查处损害党群关系的消极行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设新政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在实施全面领导的各个环节都强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56年,刘少奇同志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用最大的努力继续加强党和群众的团结。”在大规模国家建设活动中,党领导人民群众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各族群众的进步活力和奋斗精神,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进一步深化,为党的长期执政创造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群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改革开放各项举措的顺利推进对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搞特殊等不良风气,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强调:“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提升党群关系建设实效,党结合新时期管党治党新要求,从纪律层面要求党员密切联系群众。1980年颁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党员应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并针对党员密切联系群众设定了具体行为标准。受到商品交易原则、极端利己主义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党员思想道德防线崩塌,蜕变为腐败分子,引发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制定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制度,使党风有根本好转,恢复和加强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面临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调整,中国共产党人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新形势下管党治党的重要目标导向。胡锦涛同志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探索改革开放前进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及时掌握真实情况,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有效打开各项工作局面,在全社会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群关系的创新性发展。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即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面对“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创新党群关系建设的实践载体和制度设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保持反腐高压态势、着力纠正“四风”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有效解决危害党群关系的现实突出问题,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修复。伴随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切身感受到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党的凝聚力显著增强。创新制度安排是提升新时代党群关系建设实效的治标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为新时代党群关系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依据。根据2019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中。此外,《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各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明确的工作导向。
准确认识建党百年来党群关系的变化
建设党群关系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党群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联结形态的实然呈现,具有鲜明的历时性特征。党群关系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实践主题和具体内涵受到历史方位的明确规定。随着历史方位的演变,党群关系的表达意旨必然发生改变。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群关系集中展示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共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追寻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实践状态;在和平建设时期,党群关系折射出党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共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状态。历史方位演变的深层逻辑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审视党群关系建设的着力点,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需求,有的放矢做群众工作。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群关系建设自然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增强群众向心力。
影响党群关系的现实挑战发生变化。从管党治党面临的问题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危害党的肌体的突出问题,始终是破坏党群关系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消极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例如,随着通信条件的改善,有的党员干部曲解“网络群众路线”的科学含义,过度依赖网络工具与群众交流,缺少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谈心,难以沉下去了解基层实际,久而久之便可能导致群众感情淡化,滋生官僚习气。从党群关系发展的环境看,在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的现代社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的舆论焦点,各类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极易造成部分群众产生认识偏差。如果党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实际情况,对群众进行解疑释惑和宣传引导,则会损害党的公信力。从人民群众自身的特征看,现代社会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样、价值观念取向多元,党群关系的复杂性特质愈加凸显,这对党的群众工作的针对性也要求更高。
改善党群关系的行为理念发生变化。理念是社会主体基于特定实践主题形成的理性思维产物。理念的正确与否、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实践成效。从百年来党群关系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创新群众工作理念,用新的思路厘清群众利益诉求,妥善化解各类复杂矛盾。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生活质量、精神面貌达到了历史新高度。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事实表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党同人民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必然密切了,有时候反而是疏远了。”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自觉学习和强化治理理念,不能将人民群众单纯视作管理的对象,而是自觉将人民群众作为协商主体和监督主体,摒弃命令式、机械化的工作方法,向人民群众虚心求教,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增强党群关系的具体策略发生变化。密切党群关系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更加讲求科学方法的指导。应当清醒地看到,密切党群关系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群关系的具体形态是随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逐步演化的,这要求党与时俱进制定增强党群关系的具体策略。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新特点。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新领域、新业态蓬勃发展。党必须准确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条件和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结合不同领域和行业人民群众的实践特征进行分类施策,拉近各条战线的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新思想蕴含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目标、原则和方略,是党和人民智慧的集中呈现。通过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类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的时代环境中站稳立场,从思想高度认同和拥护党的领导。
科学把握建党百年来党群关系的不变
处理党群关系的指导原则不变。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自觉将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政治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探索革命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创立并完善了党的群众路线,以此作为党处理党群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群众路线系统展示了党的实践旨归、政治立场和依靠力量,是党奋斗百年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即使随着时代进步,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外部环境和方式方法会出现变化,但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核始终不变,为党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基本遵循。从百年来党群关系的演进历程看,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往往是由部分党组织和党员践行群众路线不规范、不到位引起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应结合自身本职工作深刻领悟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发扬百年来党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不断释放群众路线的强大政治效能。
优化党群关系的政治意义不变。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具有特殊的政治意涵。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广阔实践中汲取政治智慧,锻造政治品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密切联系群众就已经成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能够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党组织,但优化党群关系的政治意义没有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是决定大党兴衰周期律作用的核心要素,脱离群众是导致世界政治舞台上一些大党老党最终失政的重要原因。在全新历史方位上,广大共产党员应深刻认识优化党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在各条工作战线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党的威信,同损害党的形象的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应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学习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杨善洲等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从理想信念高度强化人民公仆的身份意识。
密切党群关系的价值导向不变。在现代政党政治实践中,人民群众是决定政党政治影响力的根本因素,因此绝大多数希望取得或保持相应政治地位的政党,都注重发展自身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与其他性质的政党相比,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密切党群关系的价值导向是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没有任何功利、投机的成分掺杂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群众作为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主体,通过密切党群关系更好把握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此为基础制定符合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决策,不断提升党的奋斗纲领与人民群众期待的契合度。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向人民群众作出的政治承诺都得到了兑现,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也已经融为党的政治本色。
巩固党群关系的核心要义不变。马克思主义政党将“党的领导”视作整合社会资源达成有机协作、引领人民群众实现自我解放的“政治纽带”。党的领导构成塑造党群关系的核心力量,体现了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即党同人民群众深度互动的积极状态。从党的自身角度看,党群关系也是对党的领导能力的检验,直接关系党的领导地位的稳定与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巩固党群关系的关键举措。列宁在论述共产党作用时强调:“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真正的联系”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忠实履行政治职责,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党的领导能力退化、党的领导地位弱化必然导致党的凝聚力、感召力下降。在党的领导体系架构中,党的基层组织处于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是党的领导得以全面展开的坚实基础,更应在新时代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研究员黎田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柴宝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