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主要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这些抗日武装先后独立开辟了华北、华中、东北和华南4大敌后战场,发挥了独当一面、影响全局的战略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
砥柱华北抗战的八路军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辖第115、第120、第129师,全军约4.6万人。9月11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称第18集团军,但八路军的称呼仍被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习惯地沿用下来。同时,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后改称留守兵团)。
8月下旬起,八路军3个师陆续开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25日,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11月8日,太原失守,国民党军大部退向黄河以西以南地区。从此,在华北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其间,组建晋察冀军区和山西新军。1938年4月,八路军初步完成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后,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新建八路军第3、第4纵队,1938年底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至1940年,八路军又新编25个旅和第1、第2、第4、第5纵队,山西新军陆续加入八路军战斗序列。1940年11月,成立晋西北军区(第120师兼,1942年9月改为晋绥军区)。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实施了振奋全国的百团大战。1941—1942年,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成立。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1943年3月,第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第115师番号仍保留)。
1943年,八路军逐步恢复和发展,并于秋季开始局部反攻作战。1944年,相继发起春、夏、秋、冬季4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并以一部兵力转入外线作战,向河南和湘粤赣边进军。1945年,发起更加猛烈的春、夏季攻势;8月上旬,展开全面反攻。8月20日,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同时,晋绥、晋察冀、山东和晋冀鲁豫等军区相继编成野战纵队和师、旅。
至抗战胜利时,八路军总兵力达102万余人,成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组成力量。
驰骋华中战场的新四军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辖第1、第2、第3、第4支队,约1.03万余人。
新四军组成后,第1、第2支队挺进苏南,第3支队在皖南,第4支队在皖中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5月12日,第4支队取得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揭开了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战的序幕。9月,新建新四军游击支队。至1938年底,新四军发展到2.5万余人,实现了在敌后的战略展开,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1939年7月,成立新四军第5支队。11月,豫南、鄂中、鄂东地区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后改为豫鄂挺进纵队)。1940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11月中旬,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盐城成立。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以重兵围攻从皖南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代理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所属部队扩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1941年4月,成立苏中军区(第1师兼)。1942年11月,第4师兼淮北军区。12月,成立苏北军区(第3师兼)。1943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由第2师兼)。3月,成立皖江军区(第7师兼)。12月,浙东抗日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1944年初,新四军进入恢复和再发展阶段。10月,成立湘鄂豫皖军区(后称鄂豫皖湘赣军区,通称鄂豫皖军区),由第5师兼。1945年1月,成立苏浙军区。1—8月上旬,新四军各部队发动春、夏季攻势作战,随后开展全面反攻。9月,新四军第3师调赴东北。10月,军部率主力大部北移山东。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10月成立华中军区,11月组成华中野战军。
到1945年8月上旬,新四军主力部队已发展到21.5万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
14年艰苦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相继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逐渐成为东北抗战的主体。从1932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中共组织先后在东北地区创建了10多支抗日游击队,并相继创建了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等抗日游击区。
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扩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初,在游击队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第2、第3、第6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及东北反日联合第5军,共6个军6000余人。
1936年2月起,上述6个军先后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另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2师为基础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此外,与中共有统战关系的第8军、第9军、第10军、第11军,也先后加入抗日联军行列。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总人数达3万余人。
东北抗联随后编成3路军:第1路军,辖第1、第2军;第2路军,辖第4、第5、第7、第8、第10军以及王荫武领导的救世军、姚振山领导的义勇军;第3路军,辖第3、第6、第9、第11军。1940年1月,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路军缩编为支队,继续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小群分散游击战。
1941年冬,东北抗联转至苏联境内组成南、北野营。1942年8月1日,南、北野营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长周保中,下属4个步兵教导营和2个直属教导连。1945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10月31日,该部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孤悬敌后抗战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含今海南省)领导创建的人民抗日游击队的统称,又称华南抗日纵队。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各地组织抗日武装,抵抗日军侵略。在东江地区,1938年12月建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39年1月又建立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940年9月,两支游击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在海南岛(又称琼崖),1938年12月,琼崖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1939年3月,独立队扩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总队。1944年秋,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
1944年10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整编,成立中区纵队。1945年1月,中区纵队主力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以珠江地区挺进粤中的中区纵队一部与当地的几支人民抗日武装合编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1945年1月,雷州半岛地区的游击队改编为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2月,梅(县)(大)埔地区的武装改编为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6月,潮(州)汕(头)地区的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
至1945年8月,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展到包括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琼崖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和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7支部队,共2万余人。
抗战胜利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多数留守华南地区并相继发展改编,为解放华南踏上了新的征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