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群众观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散见于该时期他的著作、讲话、信札中。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以及毛泽东群众观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 毛泽东群众观 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凌志(1966.1一),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学院教师。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核心内容之一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践所形成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而毛泽东的群众观则是其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如同毛泽东思想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一样,毛泽东群众观亦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群众观大量散见于该时期他的著作、讲话、信札中,尤其是《经济问题与财经问题》、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一切政治的关键在于民众》、《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文章、讲话中。研究抗战时期毛泽东群众观,对于正确理解毛泽东群众观这一整体乃至整个思想体系,对于今天全党认真学习、理解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对抗战时期毛泽东群众观作一简要分析。
一、抗战时期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能够也必须依靠自己解放自己。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观。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的财富是由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而且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毛泽东指出,自有人类文明历史以来,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决定的力量是人民,而不是什么英雄豪杰,也不是什么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拿这个观点看待历史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站在这个反面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哒不仅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关于人民群众伟大历史作用的经典性至理名言。他认为,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多的福利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毛泽东将人民比喻为至高无上的“上帝”,誉为革命之 “本”。他强调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抗战,是人民的事业,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正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分析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生活,具体理解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并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领导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其后的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抗战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在《一切证据的关键在民众》中又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这些论述说明,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是为人民利益而存在、而奋斗的,除了谋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私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和政策上,也体现在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行动中。在抗Et战争的艰苦岁月,毛泽东更是率先垂范,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说: “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啦《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又指出:我们“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嘶对延安的物资匮乏及国民党的封锁,为了预防并杜绝某些工作人员轻视群众的物质利益和对群众竭泽而渔、谋求无已的思想做法,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亲自发动并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给了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同时也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求,真正做到了“丰衣足食”。
人民群众利益不仅是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党的行动正确与否,不是以党的领导人和领导机关主观上的感觉而定,而是由人民群众而定。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显著的标志,就是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因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三)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智慧和力量都来源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实践。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为了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毛泽东反复强调,只要我们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最广泛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那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敌人都能战胜。抗战时期,我党正是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发动了全民族的抗战,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因此,毛泽东一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切依靠群众,还要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毛泽东特别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指出,我们党的一切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都应在群众的实践中产生,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应当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学生,视群众为先生,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制定出符合实际和能够反映群众根本要求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来。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压倒。这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相信和依靠群众,必须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 “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进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吒泽东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人民群众只能自己解放自己。共产党的责任在于动员群众,领导群众,引导群众,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决不能对群众实行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从一般的意义和哲学高度论述人的认识来源以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毛泽东将这些基本原理和观点与历史唯物论结合起来,产生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对中国社会和革命的认识路线及领导方法,从而保证了我党真正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也保证了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 (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从群众中来”,就是领导者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使之形成符合群众需要的系统的、正确的意见,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了解情况、认识世界、发现真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一个无限循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无限循环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在党的七大工作报告中,毛泽东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世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毛泽东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具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并将密切联系群众概括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成为党克敌制胜的“法宝”。
毛泽东群众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抗战时期是毛泽东群众观的成熟阶段。此后,毛泽东群众观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一步得到运用、发展和印证。
二、毛泽东群众观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群众观在毛泽东思想的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毛泽东一切言论的出发点,又是毛泽东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归宿。当前,重温并学习毛泽东群众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重温并学习毛泽东群众观,有利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与理解。因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邓小平群众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群众观也是与毛泽东群众观一脉相承的,也是对毛泽东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重温并学习毛泽东群众观,有利于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毛泽东群众观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必然要求党要摆正同群众的关系,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而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方法作出的决策及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更具有客观性、真理性、正确性,更有说服力,从而更有利于贯彻、执行。
第三,重温并学习毛泽东群众观,有利于克服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而使党更加坚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内消极腐败问题,既是党风不正问题,也是党同人民群众关系不正常的大问题。产生消极腐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党员及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摆正甚至完全颠倒了党同人民群众的“仆” “主”关系,不是一切为了群众,而是一切为了自己,不是一切依靠群众,而是一切依靠权力与金钱,崇上压下,欺上瞒下。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群众着想,真正做群众的“仆人”,而不是做群众的“主人”,才有利于克服消极腐败现象。
第四,重温并学习毛泽东群众观,有利于正确引导并教育群众,从而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一般来说,党员尤其党的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素质较高,而不是相反。他们应该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乐于做群众的学生,视群众为先生,视群众如父母,认认真真地向群众学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克已奉公,一心为民,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与自己一道前进,并进一步帮助群众提高思想觉悟。
第五,重温并学习毛泽东群众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及主客观原因,我们有些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的“仆人”身份,没有摆正自己应有的地位,没有正确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原本是 “仆”“主”关系、 “鱼水关系”的党群关系变成了 “主”“仆”关系、“油水关系”、“水火关系”,使党群关系严重变形甚至对立,一度造成了党群关系的空前紧张、社会的极不和谐。因此,只有重新树立毛泽东的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恢复党同人民群众的“仆” “主”关系、“鱼水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