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法擘画整个抗日战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他认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战争双方存在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具体来说,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强于中国,但它是一个小国,地小、人少、兵少、物少,加上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这是日本必败的主要根据。中国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它是一个大国,地广、人多、物多,正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加上战争的正义性,必然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这是中国必胜的主要根据。所以,“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都是错误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战争认识的片面性。毛泽东与其他持久战论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抓住了战争双方的本质因素——进步还是退步、正义还是非正义,这就使持久战理论具有了科学的基础。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进程。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力量对比以及战争发展的基本趋势,预测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他着重分析了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指明了在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下敌我优劣形势转换的各种因素,论述了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这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要点。
《论持久战》阐发了依靠政治动员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离不开人民广泛地支持和参与战争。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人民战争”的观点,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灵魂,他把实施持久战放在了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他说,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事实上,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全民抗战的政治动员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各阶级阶层、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团结一心、举国抗敌的局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胜利。
《论持久战》阐述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为了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原则,我们必须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而不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游击战不是可有可无的,战术上的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了空前伟大的一幕。
正是通过这样严谨的论证,抗日持久战思想上升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擘画整个抗日战争,指导走向胜利之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