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面对着日寇的咄咄紧逼,中国究竟何去何从?不但让每个普通人思考,也让精英们颇费思量,此时“速胜论”和悲观的“亡国论”都大行其道。
不过在众说纷纭之中,有一个声音逐渐占了上风,这就是中国只有坚持持久战,才能战胜来势汹汹的日本人。
在当时的中国,不少有识之士都提出过“持久战”的观点,比如蒋百里的《国防论》,对此就有所涉及,国民党内蒋介石、陈诚等人也多有持久战的论述。
不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可以说是第一个专门论述这个话题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其实是毛泽东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在讲演之中通过对于中日双方基本特点的全面分析,毛泽东得出结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他还大胆预测,这场战争必将通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敌进攻我防御;第二阶段是敌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而此后的战争进程,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些基本判断,毛泽的《论持久战》在国民党人之中,也颇有嘉许之声。程思远回忆说,《论持久战》发表后不久,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不过似乎也有人对这本书并不感冒,1938年6月毛泽东将《论持久战》的文稿送给武汉《新华日报》发表时,王明扣下了文稿,并起草了衔头信报告共产国际的负责人,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观点存在着原则性的错误。
不过共产国际,并没有按照王明的意愿行事,7月6日,在中国抗战一周年前夕,苏共中央《真理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毛泽东和朱德的照片,证明了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支持。
而共产国际的刊物也发表文章,高度赞扬《论持久战》,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么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论持久战》的成书奠定了毛泽东在抗战中的理论地位和国际声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