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大侵略中国的沉重历史脚步声中成长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从懂事时起就立下了救国之志。这个“志”也就是他所说的反帝、反封建。反帝,在当时最要紧的就是要反对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最深的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是一位诗人,青少年时代就展露了了不起的诗才。诗言志,毛泽东青年时期写的一些言志的诗都与反抗日本侵略、救国救民的志向有关。
“孩儿立志出乡关”
毛泽东17岁那年,改写了他认为是日本志士西乡隆盛的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很明显,这首诗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的志向。那么,这位西乡隆盛何许人也?署名西乡隆盛的诗是怎样写的,是何人写的?毛泽东是怎样知晓这首诗的,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改写这首诗的?
西乡隆盛出生于鹿儿岛下级武士的家庭,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乡隆盛率领的萨摩藩军队和木户孝允率领的长州藩军队,是讨伐乃至推倒封建幕府的两支主力。署名西乡隆盛的诗是这样写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死不还。埋骨岂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这首署名西乡隆盛的诗,其实是幕府末年僧人月性所作。之所以被误传为西乡隆盛的诗,是因为西乡隆盛特别喜欢这首诗,并将其一直随身带着。而他自己也有一首诗同月性诗一起作为励志诗被日本人广为传颂:“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瓦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毛泽东是什么时候读到日本志士的这首诗并改写后送给父亲的?当时毛泽东家里的经济状况相当于富裕农民的水平。毛泽东有了一些文化之后,父亲希望他不再上学,在家里帮忙记账、干活。毛泽东不同意父亲的安排,希望出去求学,干一番大事业。那首改写日本志士的诗作,就是他这一时期夹在账本里送给父亲的。
《毛泽东年谱》编者查对当时的出版物,那首署名西乡隆盛的诗1916年曾载于《青年》杂志第5号。但毛泽东肯定不是在《青年》杂志上读到这首诗的。因为他送诗给父亲的时间比《青年》杂志上登载这首诗的时间要早得多。
毛泽东读到日本志士的这首诗并改写后送给父亲的时间,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1910年秋上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之前。在韶山,毛泽东常去听从外地回来的维新人士李漱清老师讲各地见闻,特别是维新变法的故事;他在秀才毛麓钟家读书时,“读了许多当代的文章和几本新书”。1936年10月,毛泽东对斯诺说:“也就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我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许就在这期间,毛泽东了解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情况和这首诗,在上新学校之前改写了这首诗送给父亲。
第二种可能是:上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之后。毛泽东在这所新式学校里认识了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从这位教员嘴里了解了很多日本的事情。毛泽东对斯诺回忆道:“在这所新式学校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教师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许多学生因为假辫子而讨厌那个‘假洋鬼子’,可是我喜欢听他谈日本的情况。他教音乐和英文。他教的歌曲中有一首是日本歌,叫作《黄海之战》……我当时知道并感到日本的美,并且从这首歌颂日本战胜俄国的歌曲里感觉到一点她的骄傲和强大。”(《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6页)“立志出乡关”的诗也许是这时听到的并改写后送给父亲的。
比较这两种可能,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这位教员对日本的了解和所谈的日本的事情,肯定比毛泽东在毛麓钟老师那里听到的和在书上看到的要多得多。署名西乡隆盛的诗和毛泽东改写的诗有共同点,都是要“立志出乡关”,干一番大事业。但具体内容是不同的,西乡隆盛之志在通过维新强大日本;青年毛泽东此时之志已表露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心迹,要解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欺侮问题,尤其要解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欺侮问题。毛泽东通过《黄海之战》这首日本歌,既感受到日本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也感受到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傲慢和野心膨胀的国家,更严重的是野心膨胀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在步步加深。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