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开国领袖与抗战 > 毛泽东与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战初期毛泽东给《大公报》记者亲笔回信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 王鹏   2018-08-14 16:53:22

  1938年12月14日,在延安的毛泽东两次复信《大公报》驻陕西榆林记者杨令德,就他提出的问题做出答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杨令德将其外甥袁尘影送到延安入陕北公学短期学习,没想到结业后因误会被拘押。杨令德得知消息后,当即给中共西北局的高岗和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写信,同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也给毛泽东写了信。毛泽东收到来信,立即批示高岗和成仿吾同志调查和处理。因毛泽东此时正在主持1938年9月29日至11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直到12月14日才给杨令德回信。毛泽东在第一封复信中说:“先生两信均已收到了,因开六中全会,久稽奉复,至以为歉!但袁尘影兄早嘱高岗同志令经手机关释放,谅已获悉。此事不但我不知,高岗、仿吾亦均不知。经手机关根据西北材料,遽尔如此处置,甚为抱歉!尔后此间有何缺陷,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盼祷!”杨令德马上提笔又写一信向毛泽东致谢。1939年1月22日,毛泽东再次复信杨令德:“12月24日,大示敬悉。令甥被屈事,能邀先生谅解,为之欣慰。如先生高兴来延安一游,甚表欢迎。此致抗战敬礼!”在毛泽东两封亲笔信的信封上写的是“榆林吕二师下巷……杨令德先生……毛缄”,邮戳是“虞施”的,虞施就是延安。“吕二师下巷”是《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老宅。1943年6月,杨令德曾从陕西榆林到重庆,路经延安时,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杨令德也曾说起过他自己是怎样进入新闻行业的往事。

  从1928年开始,杨令德看到天津《大公报》在西北各地拥有许多读者,就开始给该报投稿,均被采用。1931年,他在绥远自己办起了报纸。恰在此时,《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到绥参加“民生渠”的放水典礼,并特别约谈杨令德,对他鼓励了一番,请他继续为《大公报》写稿。通过这次谈话,他认识了张季鸾,且坚定了他终生矢志新闻事业的志趣和信心。

  自从张季鸾与杨令德谈话后,《大公报》每月付他14元薪水(以后逐渐涨到60元),从此他成了“大公报的人”。

  1936年7月中旬,《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到绥远,也与杨令德深谈一次,多加鼓励,临别时,胡交待他一件事,说“报馆不久要派一个人来绥远”,但没说姓名,只是嘱他好好接待,尽力帮助他采访。后来,是范长江和孟秋江来了,他还带着张季鸾写给杨的亲笔信。可见《大公报》对范长江的塞上之行的重视。范长江、孟秋江在绥远就住在杨令德的办公室。8月中旬,范长江、杨令德又分别来到了北平。杨令德在其14日的日记中写道:“范长江昨偕孟秋江从天津到北平,今日上午约我吃饭。据说因为我来,特意由天津赶来,盛意太可感了。……长江把他在《大公报》发表的通讯,加以整理,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今天以装订甫就之样本赠我一册。书尚未出版,我是先睹为快了。……他虽然出版了一本书,署名仍用长江,没有用真名(范希天)。他这简直和鲁迅、巴金、茅盾一样了。他的态度很好,本来胡政之先生为该书写了一篇序言,对他多所揄扬。书已经印好了,他又把‘序’抽出未用。他自己说,这些通讯各地朋友的功劳居多,他只不过写一写而已。虚心可爱,这个人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公报》津版、沪版停刊,杨令德一度中断了与该报的联系,直到1938年初他在陕西榆林才与汉口《大公报》联系上。榆林是张季鸾的老家,张让杨住在他家,并印了“汉口大公报”的名片。因在战时状态经费吃紧,所以汉口《大公报》每月给杨的薪水减到30元。

  1943年6月,杨令德到重庆,见到《大公报》渝馆经理曹谷冰。这次,曹经理给他印了“大公报特派员”的名片,其中“大公报”三个字是按《大公报》报头的隶书制版的,苍劲有力,使杨深受鼓舞。

  杨令德虽然没有在《大公报》本部上班,一直在陕西、内蒙一带采访,但他始终视自己为“大公报人”,并以此为自豪。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