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上将
1941年,盐阜军区司令员洪学智(后排左一)与军区各部部长合影。
金寨,一片红色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子弟参军参战,走出了50多位开国将军,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洪学智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5年和1988年,他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洪学智出生在金寨县双河镇一个贫苦家庭。 1928年冬,15岁的他参加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后参加了著名的商南暴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洪学智革命生涯近80年,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抗战中,无论是挺进敌后,还是在抗日一线,他均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记者近日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洪学智将军故里——金寨县双河镇,通过一件件展品与介绍,感受将军在抗战岁月中的英姿风采。
“敌后小长征”胜利抵盐城
长征结束后,洪学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继而转入抗大。抗日战争时期,洪学智从抗大教员、支队长、副大队长到抗大五分校副校长,在抗大从事军事教育工作长达6年,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优秀干部。 1939年7月,他率抗大第三大队学员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一边参与办学,一边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华北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战斗。
1940年11月,洪学智奉命,率八路军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奔赴苏北抗日前线。从太行山到苏北,横跨晋冀鲁豫皖苏6省,要冲破敌人5道封锁线及大片敌占区。带着270人的学生军,几十支步枪,艰难可想而知。但洪学智凭着多年的军事经验,历时半年,行程2500多里,于1941年4月28日到达新四军军部盐城,全队270人无一减员,被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称为“奇迹”。
在敌占区行进,他带领部队基本上都是晚上急走。进到一个村庄,他们就调查敌情民情,勘察地形,选定行军路线。从哪里到哪里,地形地物,都要事先画成交通图交给大家,以免遇到敌情走散后,找不到队伍。到一个地方住下来以后,洪学智就组织大家做群众工作,向老乡们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在群众中播撒抗日的种子。
行军中无论怎样艰苦、怎样紧张,洪学智要求大家备上3天生米、3天干粮。洪学智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那时他的妻子张文带着孩子洪虎一起行动,行军很紧张,必须走很远才能喂一次奶。有时,孩子把裤子尿湿,都结成了冰,也来不及换。过了晋察冀根据地后,洪虎感冒了,同志们想办法给他买了一小桶面奶,喂了两次之后,感冒好了,就赶快把面奶封起来,不再让他吃,留着备用。生活太艰苦,为让张文保持奶水,他找来个“洋铁壶”,里面装半桶猪油带着。几天吃不到一点油水时,就挖一点点猪油吃。
反“扫荡”机智大转离
洪学智到盐城后,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兼任盐城卫戍区司令。1941年7月,日伪军出动1.7万人向盐城新四军总部扑来,新四军军部紧急转离。洪学智负责整个军部直属队4000多人及抗大五分校1000多名教职员工的转离。军情紧急,洪学智立即作出了轻装转移的命令,同时把有战斗经验的4支队的连排干部队,分成若干小组,3个人一个战斗小组,互相联系,分散活动,争取时间,保障军部直属队以及五分校尽快撤离。
根据敌情,他还安排在几个地方布设了水雷,准备在水上杀伤敌人,迟滞敌人行动。敌人进盐城要过一座木头桥。洪学智安排人把桥堵塞,在上面浇了汽油。日军一来,把火点着,大火熊熊,吓得日军没敢过桥。盐城的河多桥多,洪学智充分利用地形,凡是有桥的地方,让后撤人员过一道拆一道,终于甩开了追敌。他把人员撤到了盘湾子西北海边苇草地区,顺利地完成了突围任务。
1941年10月,洪学智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为扩大巩固根据地,他组建了一个教导队,选派人员进行游击战术训练。训练出来的人又被安排到下面去担任军事骨干。同时,县、区、乡层层办训练班,培养自卫队员。经过一年艰苦的工作,盐阜区各县区乡都建立了武装。盐阜区的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主力部队,也成为主力部队的后备军。
阜宁有三分之一是水网地,敌人经常驾驶小汽艇进犯。为了阻止敌人,洪学智组织部队与民兵在河道上筑起拦河大坝,堵住河道。大坝有露出水面的明坝,使敌人汽艇活动受到了限制。为反“扫荡”,洪学智还组织实施坚壁清野,在敌人“扫荡”时,让群众都把粮食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一粒粮食。日军旱地“扫荡”一般都乘汽车,洪学智组织地方武装在敌人要经过的交通要道上,挖好一道道地沟,人称“抗日沟”,阻滞汽车行驶。同时,组织县独立团和民兵,分散成许多游击小组,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打游击战,削弱消耗敌人。
洪学智在领导盐阜军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地方武装,仅用一年时间,盐阜军区地方武装就扩大到8个团、1个营共5000多人,受到华中局特令表彰。
攻克阜宁扬军威
1945年4月,已是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参谋长的洪学智受命担任前线总指挥,发起阜宁战役。
阜宁城地处苏北平原串场河北端,是通榆公路和大运河的交叉点。日伪军长期盘踞着这个要地,作为突进盐阜抗日根据地中心腹地的一个“钉子”。为扩大根据地,必须拔掉这颗“钉子”。此时,日军因军力不足撤走,进驻阜宁的是伪军孙良诚部王清翰的第五军,下设伪42师和暂编33师,共7个团,4500余人,加上地方军警400余人,共有5000人左右。
在战役发起前,洪学智通过侦察和地下党情报摸清了敌情。针对敌人兵力分散的情况,决定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歼敌,先打城北外围据点,待扫清外围后再攻城的作战方案。同时,对坚固设防地集中火炮突击,把迫击炮改装为平射,并从兄弟部队借来一门山炮作为攻城突防利器。
1945年4月24日,战役正式打响。三师主力部队从南窑、板湖、单家港等地,悄然急行军到达阜宁城外围,趁着天黑,将敌人的几个据点包围。从战斗发起到次日下午3时,阜宁城外围敌人被扫清,城内的敌人已成瓮中之鳖。攻城战中,敌人的阵地和据点逐一被我军摧毁。26日凌晨3时,伪军第五军军长王清翰及33师师长孙建言先后率残部千余人偷渡南逃。整个阜宁战役从发起到结束,仅36小时。全歼伪五军军部和两个师部、7个团,并歼灭了伪阜宁县政府、保安团等反动组织和反动武装,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阜宁是新四军在苏北战场从日伪手中解放的第一个城市。攻占阜宁,使我军积累了攻城作战的宝贵经验。阜宁战役后,三师相继攻克车桥、淮阴、淮安等重镇,洪学智与三师成为苏北人民心中的抗日英雄。
七返故乡情义深
在金寨县双河镇政府门口,竖立着一座洪学智将军的铜像,故乡的人们用这种朴实的方式纪念这位大山中走出去的、又始终情系故乡的老将军。从1953年到2002年,洪学智将军曾经7次回到家乡,帮助金寨县发展。
1953年8月,洪学智利用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之机,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看望。那时,金寨县的交通非常落后,汽车只能通到县城。他下车后,步行30多里路赶到老家双河。区委负责同志略带担心地说:“家乡刚解放,社会治安情况还比较复杂,请你在区委机关食宿。 ”洪学智风趣地说:“我是请假回来探亲的,如果食宿都不在家里,那还叫什么探亲呢? ”他住到了堂弟洪学成家,并与家乡的群众促膝长谈、问寒问暖。
在金寨县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流行严重的时候,洪学智及时向中央军委反映,经与相关部门协商,军队和地方医疗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县医疗卫生工作。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先后向金寨县派出7批医疗队,走村串户,治病防病,并支援了大批药品和器械设备。南京军区总医院还在金寨创办了金寨县卫生学校中专班,为金寨培养了一大批“带不走的医疗队员”。 1988年底,金寨县通过国家级地方病检查验收,地甲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17.4%下降到2%以下,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县。此外,金寨县的教育事业乃至六安市的铁路事业发展,都有洪学智将军的鼎力相助。
今年62岁的洪贵柱是洪学智将军的孙辈,1986年他到北京,在洪学智将军的家中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亲戚。 “第一次见洪老,其实是想请他帮忙给我家儿子找个出路的。”洪贵柱告诉记者。洪学智将军耐心地听完洪贵柱的来意,严肃地告诉他:“我是共产党的官,你们在老家不要打着我的旗子去找政府要救济。 ”但是当问到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情况时,洪学智将军又格外耐心细致。洪贵柱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洪学智将军一直身居高位,但是他在金寨老家的亲人还是恪尽本分,不敢向洪老或当地政府提出一点非分的要求。
2002年,洪学智将军最后一次回到金寨,这也是洪贵柱最后一次见到洪老。这次很不巧,山路在维修,车辆无法通行,洪学智老人没能回到双河镇河西村的老家。 “我前前后后见过洪老20多次,最让我难忘的是,当随从人员说这次可能没法去双河时,洪老掏出手绢,擦了擦眼泪,那都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啊! ”洪贵柱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