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战时共产党员 > 内容正文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共产党人(下)
来源:参考网 《党史文汇》 作者:许兴达 王宇新   2018-04-13 10:14:31

  王来法(1908—1972),原籍河北沙河,幼年随父母迁居山西武乡。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自卫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春,日军以段村为据点,经常沿蟠武公路向东“扫荡”,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留下一片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时任自卫队队长的他参加了县武委的爆破技术学习,迅速掌握了装雷、埋雷技能。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研究和反复试验,成功试制了石雷、木雷、瓷雷、子母雷、连环雷、天雷、回头雷等20多种地雷,在阵式上设计了梅花阵、凤凰阵、楼上楼阵、蛇形阵、开门大吉阵、群体欢送阵等形式多样的阵法。1943年,日军占领蟠龙,修筑碉堡炮楼,企图以此为中心向四面“蚕食”,摧毁太行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组织力量围困蟠龙据点。王来法把24名民兵分成3个班,日夜出没在蟠武公路上,千方百计阻挠日军向蟠龙运送兵力和军火物资,扰得敌人胆战心惊、日夜不安。他研制的各种各样的地雷和综合阵形给予敌人重大的创伤,先后毙敌123人,俘敌40余人。1944年他出席“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被授予“地雷大王”的英雄称号。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还奖给他一面锦旗,上书:“抗战柱石,建国先锋”。

  关二如(1927—1948),山西武乡人。1945年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参加民兵组织,在1943 年日军侵占武乡县蟠龙镇后,他随民兵在关家垴村北、柳沟附近及尖山顶等地多次截击敌人,截回大批耕畜羊群,并单独下蟠龙据点和河不凌、中村等地做侦察、联络工作。1944 年担任本村武委会主任,指挥民兵掩护八路军侦察员突围,袭击关家垴敌哨棚,亲手毙敌38名,打死战马两匹,被誉为武乡县民兵杀敌英雄,被授予“边区腹地民兵一等英雄”称号。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并练就了一手好枪法。1944 年11 月参加太行区首届群英会打靶比赛,夺得头名。当场博得邓小平和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的称赞,荣获小六五步枪一支及“神枪手武状元”锦旗一面。1945 年4 月,他带领民兵随八路军出击祁县城,攻打日军纺纱厂,抢出洋布500 匹供给军需民用,受到太行军区嘉奖。

  刘二堂(1914—1993), 原籍河北武安,1920年,随父母一起逃荒来到山西辽县(现左权县)。抗战爆发后参加了民兵自卫队,苦练杀敌本领,被誉为“神枪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送往抗大六分校学习军事。学习结束回村后,先后担任村民兵自卫队小队长、中队长、村武委会主任。1940年8月,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他带领村民兵自卫队立即投入其中,进行侦察、破路、割电线等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的作战。10月下旬,日伪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报复“扫荡”,他带领20多名民兵占据村东南的制高点,配合八路军监视阻击“扫荡”的日伪军并缴获一支三八式步枪和一支捷克式步枪。战后,辽县抗日民主政府举行全县民兵武装检阅大会,他在会上介绍了杀敌经过。县政府奖励给他一支“七九”步枪和50发子弹,此后,全县掀起学习刘二堂的热潮。1942年3月,他出席晋冀鲁豫边区部队民兵检阅大会并荣获“神枪手”称号。1944年11月出席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并获“杀敌英雄”称号。他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太行区广为传颂,《新华日报·华北版》对他作了长篇报道。时任《中国人》周刊主编的赵树理还编写了快板《神枪手刘二堂》。刘伯承在1942年撰写的《太行军分区二月反“扫荡”的军事经验教训》中赞扬他在反“扫荡”中“一弹一敌,打退敌人‘搜索部队”。邓小平还写信鼓励他英勇杀敌。彭德怀在1943年所写的《我们怎样坚持了华北六年抗战》一文中称赞“神枪手刘二堂的枪是百发百中”。

  李德昌(1922—2011),山西沁源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民兵组织。在沁源围困战中,他带领民兵积极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创造了天空炸雷,多次打击日伪军,保卫群众进行生产。共参加战斗200多次,炸毁敌人汽车5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耕牛100多头、羊400多只。他还积极组织、领导官军村的民兵、群众开展劳武结合运动,坚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全民武装,太岳区党委誉之为“李德昌运动”。他所在的官军村也被命名为“抗日模范村”。1945年1月太岳区召开的群英大会授予他“特等民兵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刘伯承、邓小平授予他“爆炸英雄”的锦旗。1945年1月17日,《新华日报·太岳版》载文介绍了他英勇杀敌的事迹,称赞他“创造天空炸雷可谓神奇爆炸手,发扬劳武结合堪称天才组织家”。

  郑士威(1921—1991),山西沁源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在艰苦卓绝的沁源围困战中,他带领官军村民兵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打死敌人100余人,炸毁日军汽车20多辆,夺回被抢牛羊700多头。1944年8月在沁源召开的群英大会上,县委书记刘开基亲自为他颁发 “地雷大王”奖章,称赞他是二沁大道上的“拦路虎”,同年12月,在太岳区召开的群英会上,陈赓司令员亲手为他颁发“杀敌英雄”奖章并称他是“神枪手”。当时,太岳军区发出“部队学习胡尚礼、民兵学习郑士威”的号召。1943年、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分别刊登题为《沁源二区民兵围困有方》《太岳战斗生活片段》《石头阵打败鬼子》《沁源城外布满石雷》等文章。1944年新华社发表社论《向沁源人民致敬》,介绍和宣传了郑士威等一批民兵英雄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事迹。

  陈炳昌(1914—1964),原籍河北武安,幼年随父母逃荒来到山西辽县(现左权县)柏峪村。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运动,拿着猎枪参加了村民兵自卫队。由于他有一手好枪法,加上胆大心细,很快就当上了队长,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 他率领柏峪村民兵自卫队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用4颗子弹消灭了3名日军,还缴获了许多大米和白糖。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再次发动大“扫荡”时,已任柏峪、柏管寺这一联防区民兵联防中队长的他根据指示,配合八路军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在日军的后方补给线上设伏,并埋下大量地雷。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140余人,缴获大量战利品。战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通令嘉奖,通令指出:“这是军民结合,以极少代价换取硕大胜利的一次模范战斗。”1943年3月,左权县召开反“扫荡”胜利总结大会,他被授予“特等射手”的光荣称号且获奖一支崭新的步枪。1943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又发动大“扫荡”。在此次反“扫荡”中,他带领民兵在联防区日夜巡视,共歼灭日军60余人,受到左权县委和八路军驻军的表彰。1944年11月,他出席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并被授予 “特等射手”“杀敌英雄”的称号。此后,他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太行区广为传颂,他所领导的联防区民兵也越战越勇,配合八路军主力,一次次取得战斗的胜利。在整个抗战时期他亲手毙伤日伪军35人。

  药炎明(?—?),山西沁源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曾任民兵队长,带领民兵和群众使用木棍、鸟枪、土炮、石雷、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同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展开了“麻雀战”“地雷战”,机智勇敢、机动灵活地给其以沉重打击。1941年,在太岳行署的杀敌英雄大会上被授予“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4月6日,中共太岳区党委机关报《太岳日报》发表《创造药炎明式的英雄》的社论。12月,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和太岳行署联合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了药炎明等27名民兵英雄。此后,各地开展了学习药炎明运动。一时间,他徒手斗敌的英勇事迹鼓舞了许多人拿起大刀、长矛以及其他简陋的武器投身到抗日战争中。1945年1月出席太岳区召开的首届群英会,被授予“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获奖一支步枪。

  高贵堂(1919—?),山西武乡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带领民兵与日伪军展开麻雀战。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满山遍野,忽聚忽散,乘隙而入,随时随地寻机作战。遇到大队敌人,他们就化整为零,四处袭扰;逢到小股之敌,他们就集中起来,一举歼灭。他们将灵活机动的麻雀战术运用得十分出色,使敌人行止不宁,左右挨打。为表彰他,推广麻雀战,县委专门编了一首歌:“武乡上广志,民兵高贵堂,他今年23岁当队长,胆大智谋强……贵堂本领高,麻雀战打得好。群英会奖他一支‘三八式,杀敌逞英豪。”这歌声传遍了整个太行山区,各地民兵都以他为榜样,广泛开展麻雀战。《新华日报·华北版》还载文介绍了高贵堂运用麻雀战术袭击敌人的事迹。1944年11月,太行区召开的首届群英会授予他“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在整个抗战时期,他带领民兵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140多次战斗,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小旦(1918—1994),山西潞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冬,上级给黄小旦任连长的民兵连布置了一项任务:到微子镇上日伪军老巢捉几个“舌头”回来。腊月三十这天,乘日伪军忙着准备过年,他带领民兵,身藏24颗手榴弹、一支短枪,扮成赶集的样子,来到微子镇。他们走进一家位置稍偏的理发馆,发现几个伪军正等着剃头。摸清楚情况后,他带着民兵冲了进去。没等敌人反应过来,他们就把3个伪军抓了出来,押回了村。这次胜利振奋了全区,太行山胜利剧团还把他大闹理发馆的故事编成新剧到处演出,给群众很大的鼓舞。一天夜里,他带领50多名队员,把30多里公路沿线的电线杆拔了个精光,并在公路拐弯处,挖了个大缺口。第二天,日伪军一连三辆大卡车,从公路缺口处滚到了沟底,摔得粉碎。整个抗战时期,他参加大小战斗100余次,个人先后击毙日军30多人,活捉伪军、汉奸50多人,毛主席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山西有个黄小旦很勇敢,我看他是个黄大胆。”从此他的名字闻名全国。

  赵贵(1914—1987),山西平定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先后担任了村长、党支部书记。1943年冬,日军侵占黄统岭村西的岔口村,并设置了据点。每次日军“扫荡”,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居无定所,吃饭穿衣都遇到极大的极为困难。他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春,他带领党员干部成立多个“变工组”,起早贪黑,相互变工,整修田地,各组之间互相竞赛,保障了春耕生产。到1944年秋,在他的带领下“变工组”发展到23个。到了秋收季节,他合理调配“变工组”,从而保障了村民的顺利秋收。1944年 12月,他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劳动英雄”称号。

  石榴仙(1898—?),山西武乡人。1940年,她的长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村农会主席。在儿子的影响下,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活动,组织妇女做军鞋、碾军粮。1944年石榴仙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她已年近半百。为了在全村推广纺织运动,她带头在村子里组织起5个纺织小组,并发动各小组展开竞赛,在马堡村掀起了纺织运动的热潮。她不断钻研纺织技术,在她的带动下,马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纺织模范村。1944年11月,她出席了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被评为太行区一等劳动模范,同时还被授予“纺织英雄”的光荣称号。此后,她的事迹在太行区广为流传。武乡县政府发出了“男学李马保,女学石榴仙”的号召。当时,各村还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马堡村石榴仙46岁整,她是纺织女英雄,武乡头一名;越干越有劲,一天纺花十两,织布两丈零;咱们分区彭政委奖给她机一架……”为进一步提高纺织技术,没有文化的她在全村率先学会了新机织布法,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1945年,县政府奖给她一块“纺织模范”的匾。她不仅是纺织英雄,而且是支前模范,她将刚满18岁的儿子送上抗日前线,并且和村里的一些妇女开了一个茶水站,专门接待来往的抗日军人。遇到村子附近有战斗时,她就组织妇女将热汤面和馒头送上前线。

  李马保(1919—1995),山西武乡人。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运动,担任村民兵队长。从1942年开始,太行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军需民用十分短缺。抗日政府号召农民“组织起来,生产自救”。他积极响应,组织5户农民成立生产互助组,带领全组成员起早贪黑,修边垒堰,平整土地,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1943年太行区大旱,但他领导的互助组克服重重困难,修渠打井,引水灌溉,担水浇地。到秋天他的互助组产粮54石,平均每户10石有余,还收获了50担山药、15担菜根,保证了全年口粮。村里的其他群众见互助组生产获得丰收,纷纷要求加入。1943年底,树辛村46户人家就有36户参加了互助组。1944年,全村多打粮食1200石,不但解决了所有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积蓄了全村3年的公粮。同年11月,李马保荣获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 “劳动英雄”称号,并获得耕牛一头。他的模范事迹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家喻户晓,武乡县光明剧团根据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演出。太行三分区前哨剧团还排演了话剧《李马保》。

  李顺达(1915—1983),河南林县人,随父母逃荒来到山西平顺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村农民救国会组长、主席、民兵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他一面带领本村农民发展生产,一面组织民兵配合人民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扫荡”。为了克服因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联合村里6户农民于1943年2月成立了太行区最早的互助组,并担任组长。他带领男人开荒种地、妇女织布喂猪,干得热火朝天,吸引了其他农户也加入其中,不久,互助组就扩大到16户,改名为互助拨工大队,他任队长。1944年,全西沟20户人家有19户参加了互助拨工大队。这年11月,他作为互助组带头人出席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大会奖给他一头大黄牛和一面写有“边区农民的方向”的锦旗。

  郝二蛮(1909—1982),山西榆社人。抗战爆发后投身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支前事业中。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和1943年,太行区连续遭受旱灾和蝗灾,家家户户都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郝二蛮积极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村里的其他妇女在她的带动下,也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为了渡过困难,她组织几户人家成立了互助组,广泛动员吸收妇女、儿童参加。她领导的互助组生产劳动样样工作走在前面。她不仅是生产能手,而且是支前模范,她的互助组在村里开办了硝坊和饭店,她办的硝坊每月可产硝500多斤,质量也在全县领先。全县妇女在她的带动下都积极投入到生产劳动和支前参战事业中。1944年11月,在太行区首届群英会上她被选为一等劳动模范。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在大会讲话中号召广大妇女向郝二蛮学习。1944年12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召开的第二届临时参议会上她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参议员。

  殷望月(1911—1968),河南林县人,幼年随父母逃荒来到山西沁水县。抗战爆发后加入农会组织,带头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士敏县遭遇了多年未见的大旱灾,抗日政府号召村民组织起来,互助互济,生产自救,渡过灾荒。殷望月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动100多户村民成立互助拨工大队,并担任大队长,带领村民开荒种地,担水浇地。同时,组织妇女纺花织布,养猪养鸡,发展副业生产。他领导大家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连续两年取得了好收成,渡过了大灾荒。十里村被县政府评为“生产自救模范村”,他也被评为县里的“劳动模范”,获奖一头耕牛。1945年1月,太岳区召开首届群英大会,他被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当时在太岳区传唱着这样一首歌:“劳动英雄殷望月,他是河南林县人。12岁逃荒到山西,士敏十里把家安。白天放牛在山坡,黑夜睡在石板坡。加入农会入了党,长工当了大队长。组织群众来互助,开荒种地渡灾荒。清室空野反‘扫荡,渡了两年大灾荒。”

  张初元(1913—1997),山西宁武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曾任村动委主任兼民兵队长,组织民兵反对“维持”敌人,成立变工互助组,把劳力武力结合起来,发展了游击区的生产。他创造的“劳武结合”的斗争形式是敌后根据地人民的伟大创举,它成功地解决了战争环境下生产和战斗的矛盾,适应了对敌斗争和生产建设的需要,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44年1月,在晋绥边区召开的第三届群英会上他被评为全区特等劳动英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林枫在讲话中誉之为“敌后农民的方向”,要求在全区推广他劳武结合的经验。大会授予他一面上书“劳武结合的特等模范”的锦旗。延安《解放日报》也以《敌后军民的道路——战斗与生产结合起来》为题发表社论,高度评价并号召学习他创造的“劳武结合”。此后,在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内,掀起了学习张初元劳武结合的运动。

  张秋林(1918—?),山西离石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曾任村妇女生产小组长、妇女演剧队队长、乡政府妇救会秘书。她发动妇女缝洗衣服、做军鞋,支援抗日部队。并说服公婆,动员丈夫参军上前线。她坚持白天做妇女工作,晚上纺线织布。在儿子被日军杀害后,她强忍悲痛,斗争意志更加坚定,工作更加认真积极。1943年,她成立纺织小组,积极动员妇女开展纺织运动。在她的动员组织下,纺织小组发展到25个。1944年,她又成立秋林合作社。在1943年、1944年召开的两次晋绥边区群英会上,她都被评为特等妇女劳动英雄第一名。1944年,湫水剧社编写排演的大型眉户剧《张秋林》在晋绥边区广为传唱。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