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法
1944年正月参军入伍到华东警备旅,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11月复员回家。先后参加过潍北阻击战、平度战役等多次战役,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后又作为先遣部队被派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复员后至1990年1月在丁家村村委任职,先后担任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
1938年,日本人来到潍县时他刚刚9岁,母亲在逃难中生下弟弟后去世,为谋求生计,他小小年纪就到处打工,终日活在日本人的迫害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已经参加八路军的小学老师,在老师的指引下加入抗日队伍,做了一名侦察兵,与敌人打游击,直到抗战结束。近日,记者专访了今年86岁的抗战老兵丁建法,听他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现状
年近九旬闲不住
近日,记者来到奎文区北苑街道丁家庄村,现年86岁的丁建法和78岁的妻子陈爱香刚刚搬到新房子里不久,此时,家中只有陈爱香一人,不见丁建法的身影。“他闲不住,这会儿估计给我修三轮车去了。”陈爱香告诉记者。
过了一会儿,丁建法推着三轮车回来了,三轮车上还放着他的手杖,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车子放到单元门入口处的楼梯底下,锁好后拄着手杖慢慢地往一楼的家中走。
从放三轮车的地方到家里,只有短短几步路,丁建法走得却有点艰难。去年的一次中风让他在医院躺了半年,直到现在,他的半边身体还是不听使唤,走路必须要依靠一根四轮的手杖。虽然背驼了,腿脚也不听使唤了,但他勤劳、闲不住的性格却没有变。陈爱香告诉记者,丁建法每天都早起晚睡,中午也不休息。“早上起来吃完饭就拿着手杖出门了,到院子里找个地方坐着,听别人说话,中午回来吃完饭再接着出去。他身体不好走不远,但就是不喜欢在屋里待着。”陈爱香说。
丁建法的耳朵聋得厉害,在记者与陈爱香对话时,他一直努力地想听清楚。“以前打仗的时候,耳朵被炮声震坏了,年轻的时候还好,现在年纪大了,直接不行了,说话必须要很大声才能听见。”丁建法说。
回忆
日军枪下捡条命
1938年,日本侵略者来到潍县,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迫害了很多老百姓,包括丁建法的母亲。“那时候我母亲还怀着身孕,鬼子一来,她就带着我跑,我们跑到一片高粱地里,天还下着大雨,我母亲在高粱地里生下了我的弟弟,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我的弟弟生下来3个月就没了,不到半年,我母亲也去世了。”幼小的弟弟和母亲的接连去世,让丁建法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也从此埋下了对日本侵略者深深的仇恨。
1943年冬天,年仅14岁的丁建法在县城一家店铺里当伙计,有一天,店里突然冲进了几个日本兵,还带着一些汉奸,二话不说杀死了店铺的老板和另一名伙计,丁建法因为害怕躲进了厕所,但还是被汉奸找了出来。“日军一看我是个小孩,就没怎么在意我,只是派个汉奸看着我。我动了一下心眼,把老板钱匣子里的钱找出来,偷偷送给了那个汉奸,他背着日本兵把我给放了,我才捡回了一条命。”丁建法说。
转折 回家途中偶遇小学老师
店铺没了,丁建法没有去处只好回家照顾正在生病的父亲,并另寻了一家火烧铺当伙计。有一天,他在回家看望父亲的路上经过一条河,看见河边有个人在钓鱼,小小的他充满了好奇,于是便朝着钓鱼人大声吆喝着要鱼,钓鱼人看到他后收起鱼竿上岸,瞅了他好长时间问他:“这是谁家的小孩子啊,你还认识我吗?”钓鱼人这样一问,把丁建法给问蒙了,他回答说:“我是丁家庄的。”钓鱼人又问他叫什么名字,当时的丁建法还不叫丁建法,叫丁建国。他就回答:“我老师给起了个名字叫丁建国。”“我就是你刘老师啊,你的名字就是我给起的啊,你不认识我了?”丁建法这才恍然大悟,这个钓鱼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小学老师刘老师。
“鬼子来之前,我还上过学,自己村里的小学,我的名字也是那时的老师起的,鬼子一来,老师都跑了,学校就散了,我们也就没学上了。我仔细看了一下,问他怎么这么黑了,他说是太阳晒的,实际上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是八路军的一名便衣大队长了。”丁建法告诉记者。
相隔多年再见面,师生两人都非常感慨,刘老师得知丁建法的近况后,告诉他:“现在共产党很好,上学不要学费,吃喝不用花钱,一年还能回好几次家,我已经加入了,你愿意跟着我去吗?”
丁建法一听,上学、吃喝都不用花钱,自然很向往,连忙问刘老师这个地方在哪里,刘老师告诉他:“在北边,你使劲往北走,一直走到北海那里。”到了赶集的那一天,丁建法跟火烧铺老板请了假就跑了。
投奔 从军途中曾被汉奸抓住
“我往北走的时候经过了一个叫张家庄的村子,那里有个日本鬼子的据点,我小心翼翼地躲开了鬼子,一路往北狂奔。走到寒亭的孙家杨孟村时,被鬼子设在那里的汉奸队给抓住了,汉奸把我绑在了院子里的一个磨盘上。”丁建法说他被绑了一晚上,第二天汉奸们出去巡逻后,一个村民跑来给他松了绑,还给了他些吃的,叫他吃了赶紧跑。
“我狼吞虎咽地吃完后,出了村就拼命往东跑,当天我就跑到了央子,然后又被那里的八路军给抓了。他们问我是哪里的,我说我是潍县的,他们问我一个潍县人跑这里打听什么?我说是我老师叫我来上学的。他们又问我老师是谁,我说我不知道,他们没办法了,就找人去大队部报告了他们大队长。过了一个多小时,大队长才来,我一看就是我的刘老师,当时我俩那个激动啊,他当即就留下了我当了通讯员。”从那以后,丁建法就开始了自己的军队生涯。
艰辛 一件衣服往往穿好几年
“那个时候打鬼子,不是打据点,而是打游击。我还小,我的老师很疼我,不让我上战场打仗,让我跟着侦察兵一起搞侦察,专门研究哪里有鬼子,怎么过去打鬼子。”丁建法告诉记者。便衣大队的活动范围东到掖县(现在的莱州市),西到济南小清河,南到潍县,北到北海,三天两头打阻击,由于武器装备跟不上,他们一般白天不出门,晚上趁着天黑活动,没有枪,只能依靠自制的土炸弹和土地雷。
提及当时真正的日本兵,丁建法表示和现在电视上演的不太一样,“当时在咱们潍县北部这一块上,和我们周旋的敌人里,真正的日本鬼子并不多,大约只有13个人,大多是他们从朝鲜抓来的俘虏和伪军、汉奸,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的打扮,帮日本鬼子欺压中国的老百姓。”从加入便衣大队到1945年日军投降,丁建法始终在潍县北部沿海一带打游击战,昼伏夜出睡不好觉,有时候出门侦察走着路都能睡着。
物资紧缺的年代,部队里的战士一件衣服穿上若干年都很正常。“根本没的穿,那时候北海边解放区里有个清护小队,他们有空才能给做点衣裳穿。一套衣服白天穿了晚上穿,冬天穿了夏天穿,冬天打上裹腿,穿着棉裤棉袄下雨行军、过河趟水,落下的风湿病一辈子好不了,到现在腿还是疼的。”丁建法说。
心愿 还想回峡山水库看一看
解放以后,丁建法做过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一直勤勤恳恳地忙生产,一直到现在也闲不住。
采访间隙,丁建法突然站起来走了出去,不一会儿手里拿着个灰褐色的小布袋回来了,打开一看,原来是三颗没有用过的子弹。记者看到,三颗子弹都是大约5厘米长,,铜褐色。“这是当兵的时候我偷偷留下来的,谁都不知道,老伴也不知道,今天是第一次拿出来,退伍60多年了,这三颗子弹也留了70多年了。没事就拿出来看看,算是对以前军队生涯的纪念。”丁建法说。那时候枪支弹药奇缺,部队里每个战士发到的子弹都是有限的,打仗的时候都舍不得用,为了留几颗子弹作纪念,他还动了些“心眼”。打仗时用了3颗,他便报告说自己打了5颗,然后多“赚”2颗子弹。“有时候打完敌人后,打扫战场也会得到一些子弹,有人会偷偷留下几颗。”
除了子弹,丁建法还保留着一套抗日战争时的风镜,由于年代久远,风镜已经很破旧了,但丁建法还是倍加珍惜。“别看现在很破旧了,当时可是好东西呢,有了它,行军中再遇到刮风下雨,就不受什么影响了,在战争中可是个好帮手呢。”
解放后,丁建法曾作为营长带领部队修建峡山水库,三年中只回家过了一个年,然而,水库修好后他却未能有机会回去看一眼,所以再到峡山水库看一看也是他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如今,丁建法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硬朗,每天都会拄着手杖到小区的院子里走一走坐一坐,“一辈子没闲着,老了也改不了啊。”陈爱香看着老伴说道。 (潍坊晚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