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然而,党的发展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党的成长注定要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行。
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广东区委迁往香港,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港英当局与国民党反动派互相利用、勾结,省委机关不断遭到破坏。1934年9月,香港工委机关被严重破坏,从此,广东省级党的领导机关便被迫停止了活动。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省港两地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新高潮,一批优秀党员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锻炼成长,为广东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打下了基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党在广东各地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抗日救亡运动,党组织的力量得到了迅猛发展。
韶关始兴红围曾作为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在指挥广东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斌 摄
“南临委”成立让党的活动得以恢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广东各地群情激愤,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兴起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消息传到广东后,全省学生和各界群众纷纷行动响应,广东抗日救亡运动涌现出新高潮。广东地方党组织自1934年9月香港工委(省级领导机关)被港英当局破坏后,基本停止活动,但仍有少数基层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琼崖、东江和粤北山区坚持活动,在广州、香港等地,亦有少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各自以不同方式坚持斗争。
1936年6月,当时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向共产党人薛尚实下达任务:“在救亡运动中,吸收先进的、积极的、符合党员条件的分子入党,建立党的组织。”北方局安排薛尚实和王均予分别在香港和广州,全力以赴发展党员,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
1936年9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临委”)成立,在上海建立了联络机关,并与在延安的中共中央直接取得了联系。“南临委”的成立,标志着中断两年的广东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已重新建立,在其领导下,广东及华南各地党的组织陆续建立,党的活动得以恢复。
从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到中共广东省委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机。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发表时局宣言,主张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抗日。
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决定应尽快恢复、健全党的组织,重建各省省委领导机关,以加强党对各地抗日运动的领导。9月,刚刚参加完洛川会议的张文彬受中共中央委派,从延安辗转抵达香港,着力整顿、改组、发展以广东为主的南方党组织,领导华南抗日救亡运动。10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文彬为书记。“南委”机关初设香港,后迁至广州。自此,广东党组织有了新的统一领导,党的建设和抗日救亡运动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38年4月,张文彬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共南方工委干部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长江局的指示,决定撤销“南委”,选举产生以张文彬为书记的中共广东省委,统一领导广东地区党的工作。8月,省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召开,提出“建立强而大的群众性的广东党”“发展一万个新党员”的新任务。至1938年10月,“发展一万名党员”的目标基本实现。
抗战中广东党组织经受住严峻考验
1938年10月12日,数万日军从惠阳大亚湾登陆。21日,广州沦陷。国民党广东省党政军机关、中共广东省委被迫迁往粤北。国民党不战而弃广州,引起广东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共广东省委立即决定:迅速在全省各地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后发展为著名的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韩江(潮汕、梅埔)七个纵队,共2.8万余人。
中共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华南抗日纵队开辟的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敌后战场之一,是“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抗战中,广东党组织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日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从广东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武装斗争,指引、推动了华南抗日战争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走向胜利。党组织在抗战烽火中得到发展,健全了各级组织,党员人数从1937年12月的约1500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21390多人。广东党组织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