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战时中国共产党 > 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贵州的组织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2022-12-08 11:03:36

  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1938.2~1940.4)

  1938年2月,中共中央根据贵州清理、整顿党的组织、恢复党员发展工作取得的成效,为使党在贵州的活动有更大、更进一步的发展,遂派邓止戈、秦天真回贵州充实省工委的领导力量,与先期到达贵州开展工作的黄大陆及李策组成中共贵州省工委,邓止戈任书记,秦天真、黄大陆、李策为委员(邓、秦抵筑前,黄大陆、李策已被捕)。

  省工委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贵州地下党组织的建设,巩固清理、整顿党组织所取得的成果,恢复党的组织,发展新的党员,一方面停止了直属军事小组的武装活动,将已掌握和建立的武装分散隐蔽,把工作重点转向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党的抗战纲领、主张,发动一切爱国力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利用各种公开合法的形式进行斗争,领导和推动全省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

  全省党员人数,从抗战前的100多人发展到500余人。组织的建立,党员的发展,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940年3月,为应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另建隐蔽的新的省级领导机构。4月,撤销中共贵州省工委,建立了中共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

  中共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1940.4~1943.7)

  194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为应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斗争需要,在撤销省工委的同时,在贵阳建立了中共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省临工委),省临工委由邓止戈、陈于彤、张述成、肖次瞻、杜守敦组成,邓止戈任书记。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南方局“隐蔽精干”的方针,实行“三勤”(即勤业、勤学、勤交友)、“三化”(即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已暴露的党员和骨干,一部分被输送到延安或去新四军;一部分转移到川、桂、滇等邻近省,未暴露的就地埋伏。为使疏散隐蔽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省临工委将全省划为四个片区,分别为贵阳区、黔北区、黔西区、黔东(因故未组建)区,由省临工委成员分头领导。1940年7月,省临工委秘书长肖次瞻被捕并遭杀害。10月陈于彤离开贵阳到南方局。5月,张述成赴桂林、昆明等地联系疏散出去的党员,而后于1943年7月回南方局工作。1941年6月,杜守敦转移到昆明,负责领导疏散到昆明的党员。期间,省临工委还领导了中共晴隆支部、中共交通大学支部、中共贵阳县委等进行党员疏散转移。1943年7月,省临工委结束工作。此后,贵州地下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许多隐蔽下来的党组织和党员坚持开展活动,直到抗战胜利。

  中共织金县工作委员会(1938.1~1949.11)

  1938年1月27日,中共织金县工委建立,方献祥任书记。县工委下辖工人、市街、学生、农民、妇女5个党支部。为有利于开展工作,县工委成员及各支部党员都分别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进行抗日活动。

  1940年4月以后,中共织金县工委与中共贵州省工委失掉联系,加上国民党当局的陷害,县工委成员被迫疏散转移,但他们仍然坚持开展隐蔽的斗争。遵照省工委的指示,积极派党员打入国民党内部任职,充分利用合法的形式和手段,组织群众开展了斗争。1949年,为配合解放贵州,省工委派党员到织金猫场建立地下武装——猫场游击队,织金县工委及时与之取得联系,并派党员到游击队中工作,还通过打入县政府兵役科的党员获得了敌保警队的枪支弹药、人员配备等情况交送游击队。

  中共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特别支部(1939.5~1941年底)

  1939年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简称“红会”),由湖南迁贵阳图云关,“红会”内的党员与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袁超俊接上党的关系。5月,袁超俊主持召开“红会”总支会议,成立了中共红十字会总支委员会(亦称“红会”特支),下设贵阳、桂林、运输股三个分支部,分别由郭绍兴、高忻、章文晋兼任分会支部书记。“红会”特支由袁超俊单线联系。1941年1月,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被国民党查封后,“红会”特支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大部分成员先后转移外地。

  中共赤水特别支部(1939.5~1941.6)

  1939年5月,中共四川省泸县中心县委特派员彭红岩(彭维汉)到赤水,以赤水女中教师身份为掩护,指导工作。经泸县中心县委决定,将中共赤水支部改为中共赤水特支,领导人为傅方权、张跃龙、赵世咸和田崇尧。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赤水特支遭受破坏,傅方权、张跃龙被捕。泸县中心县委决定改组赤水特支,其领导人由田崇尧、沈际昌和刘晏平继任。特支先后下辖8个支部。1941年6月,赤水特支再次遭受敌人破坏,田崇尧、沈继昌被捕,特支停止活动;但其下辖的个别支部和党员仍坚持隐蔽斗争。

  中共黔桂边区委员会、中共黔桂边特区工委(含“特支”)(1937.7~1941.2)

  抗战时期,中共黔桂边委在书记赵世同领导下,继续在黔桂边坚持革命斗争,其上级组织先后为中共桂西区特委、中共广西省工委。1938年4月,根据广西省工委指示,成立中共黔桂边特区工委,录属广西省工委领导,统一领导右江上游黔桂边望谟、册亨和紫云、罗甸部分地区及广西乐业等地的地下组织,为抗日游击战争作准备。1939年初以后,由于国民党的反共政策,黔桂边抗日运动渐处低潮,经特区工委决定,将特区工委改称中共黔桂边特别支部,赵世同任书记。1941年初,特支结束工作。

  中共安紫边区领导小组(1939.3~1948.3)

  1939年3月,经中共贵州省工委批准,组成中共安紫边区领导小组,由朱桂林、张恒兹、刘英泰组成,朱桂林为主要负责人,领导安顺、紫云、镇宁等地革命斗争。1940年4月,安紫边区领导小组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一面积极寻找党的组织,一面依据党的一贯方针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领导边区人民进行斗争。1942年6月,朱桂林在镇宁被捕后,边区领导工作由张恒兹负责。1943年春,外地转来的党员胡博与张恒兹接上了关系,参加了安紫边区的领导工作。此时,安紫边区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长顺县营盘一带,并并了《大众报》,宣传党的方针,坚持斗争。解放战争开始后,他们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蒋斗争,并组织队伍,进行武装暴动,开展武装斗争。1948年3月,在安顺布置武装暴动时,因泄密,领导成员张恒兹、刘英泰、胡博先后被捕,领导小组停止活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