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战时中国共产党 > 内容正文

中共河北抗战大事记述(1933—1945)
来源:红色河北   2022-12-14 14:29:18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爆发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共河北地方组织在党中央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牺牲奋斗、砥柱中流,燕赵儿女同仇敌忾、英勇抗敌,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支援长城抗战

  日军占领东三省以后,开始向华北扩张。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驻守山海关的国民党军何柱国部奋起反击。之后,日军分兵进犯长城各口,遭到中国守军的抵抗,这就是著名的长城抗战。但国民党政府于5月与日军签定了《塘沽协定》,宣告了长城抗战的失败。

  长城抗战爆发后,中共河北地方组织发表宣言,号召人民起来保卫华北和天津。在党的领导下,各地人民纷纷声援和支援。唐山工人购买药品食品慰问伤员,正太路工人捐款购买飞机支援抗战,唐山学生上前线慰问将士,玉田人民积极捐粮捐款,迁安人民组织抗日自卫团配合军队作战,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

  支持推动察哈尔抗日

  同盟军的斗争1933年春,日军开始进犯河北、察哈尔。中共河北省委派柯庆施等在察北成立前线工作委员会,争取团结西北军抗日,同时,又动员大批党员学生到西北军中建立党支部。在共产党的影响推动下,5月,冯玉祥、吉鸿昌(中共党员)、方振武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通电抗日,并分兵三路向日伪军进攻,至7月12日收复了察哈尔。同盟军的行动引起了蒋介石集团的恐慌,他们勾结日军夹击同盟军,至10月,同盟军(9月同盟军改称抗日讨贼联军)因与敌人力量悬殊和弹尽粮绝而失败。

  孙永勤领导抗日救国军

  孙永勤是河北兴隆县人。1933年3月,日军侵占兴隆后,孙永勤联合好友、共产党员关元有等组织“反满抗日”民众军。由于内部受到共产党的影响,队伍发展迅速,纪律严明,抗日坚决,多次打击日伪军。1934年5月,孙永勤接受中共遵化县委的意见,将队伍改名为“民众抗日救国军”,并进行了整编。之后,部队分散在兴隆、承德、青龙、平泉、迁安、遵化等地与日伪军作战。1935年4月,部队遭日伪军重兵合围,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在给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救国军坚持抗战。5月,又遭日伪合击,孙永勤等多数将士牺牲。

  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之后,按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115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率领师政治机关组成的工作团在五台等地协同中共地方组织积极开展群众工作。10月,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率115师一部按中央命令在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以五台为基地,分兵向察南、冀西等地发展。所到之处,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打击日伪军,收复失地,很快打开了局面。10月21日,中共晋察冀省委在阜平成立。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在阜平成立。至此,位于平汉、正太、同蒲、平绥四条铁路之间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中共中央派孟庆山到正在沦陷的河北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受保属省委委派,孟庆山举办了游击战争训练班,并以培训的学员为骨干建立河北游击军,开展敌后抗日。1937年10月,原国民党东北军团长吕正操(中共党员)在晋县小樵镇宣布军队改称人民自卫军,停止南退,回师抗日。之后,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会合,并迅速打开了冀中的抗战局面。1938年1月,两军统一改编,保属省委改为冀中省委。4月,成立了冀中军区和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各种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位于平津、津浦、平汉三条铁路与沧石公路之间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7年12月,八路军129师组成挺进支队到达冀南,先后与冀南抗日游击队、直南临时特委直接领导的冀南抗日联军会合。1938年1月,129师东进纵队在司令员陈再道、政委李菁玉率领下开赴冀南。3月中旬,由宋任穷率领的骑兵团一部及独立支队到达冀南,与东进纵队会合,确定了以南宫县为中心向周围发展的创建根据地的方针。八路军协同地方党组织在冀南各地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改编各色武装,组织抗日群众团体。3月20日,在南宫县建立了中共冀鲁豫省委。同月,成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统一协调冀南各抗日武装。8月14日建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至此,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至沧石路,南越漳河、卫河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在河北境内同期或先后建立的根据地还有晋冀豫(太行)、冀热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击退日军围攻“扫荡”

  河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严重威胁着日军的后方。从1938年9月起,日军调集40万兵力对各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多路围攻“扫荡”,企图消灭各抗日根据地。在各根据地党委领导下,抗日军民紧密配合,展开游击战。至1939年冬,各根据地先后打退日军的围攻“扫荡”,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在这期间发生的著名战斗有晋察冀根据地的上下细腰涧战斗、大龙华战斗、陈庄战斗、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冀中区的齐会战斗,冀南区的香城固战斗等。

  冀中、冀南边区战胜水患

  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和日军军事进攻的连连失利,使日军十分恐慌。1939年7月,河北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日军竟疯狂地将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滏阳河、运河等掘堤放水,企图以水患来达到消灭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的目的,致使冀中、冀南遭遇数十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两区军民在党委领导下,一面与日军作战,一面积极修堤救灾,通过向社会筹集救灾款救济灾民,发动群众互助,节约粮食减轻群众负担等措施,战胜了水灾,保住了根据地。

  击退顽军磨擦

  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安,他们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军事磨擦。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和“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张荫梧勾结日军发动武装袭击,杀害抗日军民,同时擅自撤销抗日县长,宣布取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还提出“限共、防共、杀共、罚共”反动口号。河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谈判无效的情况下,1939年8月,129师、冀南部队、冀西游击队将张荫梧部消灭。9月,120师和冀中部队击溃鹿钟麟部,迫使蒋介石撤掉鹿钟麟和张荫梧,任命庞炳勋为“河北省政府主席”,朱怀冰为“河北省民政厅厅长”,石友三为“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石友三与朱怀冰继续袭击八路军战士,捕杀抗日干部,并向冀南、太行根据地进逼。1940年2月和3月,冀南、冀中、冀鲁豫军区发起两次反顽讨石战役,将石友三逐出冀南。3月5日,129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发动磁武涉林战役,毙伤朱怀冰万余人,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

  加强根据地各项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建立之初,河北各抗日根据地在坚持抗战、扩大根据地面积的同时,还加强了根据地组织建设、政权建设、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以巩固根据地。

  在政权建设中,从1939年起,各根据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民主选举各级政权组织的运动,使各级政权体现了统一战线和“三三制”原则。一些根据地还颁布了施政纲领,规定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经济建设上,各根据地都建立了银行,统一了货币,实行了减租减息,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商业贸易,繁荣根据地的经济。在文化建设上,各根据地大力恢复发展各类学校教育,同时繁荣新闻出版业,出版各类图书报刊,成立各类文艺团体。

  参加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动的一次对日军华北交通干线的全面破袭战役。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至1941年1月24日胜利结束。河北各根据地军民在“不留一条铁路,不留一条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下,积极踊跃地参加了破袭战。晋察冀部队在冀中部队配合下,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破袭正太路平定(不含)至石家庄段。冀中区抗日军民24万余人参加破袭战,对平汉路石家庄至涿鹿段、北宁路平津段,以及石德铁路、津浦铁路、沧石公路、平大公路等进行了破袭。冀东区发动群众万余人配合主力,对北宁路开平至古冶段及其公路、桥梁和通讯设施进行了破坏。冀南区共抽调8个主力团及五分区各县游击队参战。百团大战使日军华北交通干线全面瘫痪。

  日军在河北搞“治安强化”

  百团大战以后,日军认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才是“最大的祸患”。从1941年3月到1942年底,集结重兵对华北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疯狂进攻根据地。

  在河北,日军对敌占区进行“清乡”,对游击区进行“蚕食”,对根据地用“三光”政策进行“扫荡”,以摧毁各根据地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日军在河北各地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特别是在平北、冀东长城沿线制造了5万余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日军还疯狂掳掠河北的青壮年到日本或东北当劳工。政治上,加紧建立汉奸敌特组织和法西斯的保甲制度。经济上,加紧对根据地的封锁和掠夺,在敌占区大量发行伪钞,实行经济垄断,打击民族工商业。日军的这些“治安强化”措施给根据地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各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1941年8月,日伪军7万余人“扫荡”晋察冀的北岳区和平西区。在党委领导下,边区军民采取破坏敌人交通线、封锁线,诱敌深入,再深入敌后夹击,到10月中旬,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从1942年下半年起,日军再次对北岳区进行“蚕食”,至年底,北岳区军民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住了根据地。1942年4月29日,日军3万余人“扫荡”冀南,至5月7日,“扫荡”被粉碎。1942年5月1日,日伪军5万余人对冀中进行残酷大“扫荡”。经过两个多月270次战斗,毙伤日伪军1万余人。1942年5月17日,日军2.5万余兵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扫荡”。1941年11月,1942年4月、9月,日军在冀东多次推行“治安强化”,重兵“扫荡”根据地。同时,日军也对冀鲁边区进行了“扫荡”。这些“扫荡”最终都在根据地军民的联合抗击下失败。在反“扫荡”中,河北各根据地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英勇抗敌的英雄壮举。

  “无人区”的斗争

  为了阻止八路军向伪满洲国腹地挺进,1943年,日军再次集中兵力对冀热边区进行大范围的“扫荡”,进行集家并村。1944年春,日军在冀东北部长城两侧的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禁止有人居住和耕种,把1.7万个自然村集家并村,将140万村民迁入到2506座人圈内。冀东人民与敌进行坚决斗争,有5万余人坚决不进人圈,他们跑进废窑、山洞及长城上的烽火台,与敌周旋。在八路军和武工队的配合下,开展抢收抢种护秋,并不断痛击来讨伐之敌。冀东八路军还组织起挺进队,冲破“无人区”的封锁线,拔掉敌据点,摧毁人圈,有力打击了日军对“无人区”的残酷统治。

  贯彻精兵简政政策

  由于日军的反复“扫荡”和逐步“蚕食”,使根据地面积缩小,财政紧张,与当时庞大的机构不相适应。1942年初,河北各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开始在党政军系统贯彻精兵简政政策,撤销一些区党委、行署建制,严格控制政府机关脱产人员的编制,撤销了一些军队的建制,认真核对军队人数,紧缩上层,加强下层,减少后勤人员,部队实行新编制。精简下来的人员,大部分投入生产,一部分到党校学习。精简后,晋察冀边区脱产军政人员减少了1/2,太行区政府减员48%,冀南区脱产人员也减少了1/2。经过精兵简政,使各根据地机构更加精炼,工作效率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参加生产的人数大大增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加强了对敌斗争的开展。

  开展生产救灾

  从1941年至1943年,河北一些抗日根据地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和日军掘堤造成的水灾,致使粮食减产或绝收,房屋被毁,群众流离失所,许多地方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各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为战胜天灾人祸,各根据地军民在作战间隙开展了救灾灭荒的生产运动。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劳动互助、整地种粮,并根据实际情况调剂粮食、种子、工具,发放贷粮贷款。部队发起节约捐献运动,机关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在工作、作战、训练之余一律参加生产。同时,实行以工代赈,组织灾民兴修水利。这既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又改善了生产条件。帮助灾民发展家庭副业,如纺织业,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解决军队用布问题。生产救灾运动使根据地摆脱了困境,生产得到发展,并密切了党群军民关系。

  开展整风运动

  1942年,中共中央根据延安整风运动的经验,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河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从1942年1月起,以不同形式先后开展了以惩前毙后、治病救人为方针的,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为重点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中成立学习委员会,统一领导整风学习;整风运动的重点是县区以上党员干部。晋察冀北岳区环境比较稳定,整风运动开展比较广泛,采取了有组织地学习文件,分批分期集中进行了整风。冀中、冀东和冀南区整风运动开展相对晚一些,但都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了整风。这次整风运动到1945年5月结束。通过整风运动克服了不正之风,提高了党的理论政策水平,促进了党内团结,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深入开展查租和减租减息运动

  从1944年起,抗日战争开始转入反攻阶段。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为大反攻创造条件,河北各根据地开展了进一步检查和贯彻执行减租减息运动。各级党委充分发动群众建立村农会和工(雇工)会,通过农会和工会在老解放区开展查租,恢复减租减息,纠正不合理现象,保障农民既得利益。在新解放区全面实行减租减息。到1945年上半年,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和地租不超过收获额的37.5%的规定,并把“活租”变“死租”。通过这次运动,削弱了地主经济和封建剥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贫雇农生活水平提高,政治上获得民主权利,抗日积极性高涨,为开展解放区生产运动和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健全和改造伪政权

  随着各根据地局部反攻的开展,恢复区与解放区逐步扩大,基层政权工作亟待加强。各根据地党委根据不同区域确定了不同工作重点:对恢复区主要是恢复和健全抗日民主政权,将抗日的“两面政权”改造为一面的抗日民主政权,同时恢复建立各种群众抗日团体,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对新解放区和游击区主要是摧垮伪政权、伪组织,将亲日的政权改造为抗日的民主政权或抗日的“两面政权”,使基本群众参加村政权的领导,改变过去地主、富农把持村政权,欺压人民的封建统治。河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权经过改造与健全后,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各根据地召开群英大会

  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河北的各根据地都涌现出了一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了宣传、推广他们的英雄模范事迹和经验,各根据地先后召开了群英大会。1944年2月10日至14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联合召开了第一届群英大会,表彰了104名英雄模范,包括“爆炸英雄”李勇、“战斗英雄”邓世军、子弟兵母亲”戒冠秀等。1944年12月20日,晋察冀边区又召开第二届群英大会,再次表彰了战斗、生产、文教卫生、拥军等各方面的英模。1944年11月21日,太行区第一届杀敌英雄大会和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召开,评选、表彰了杀敌英雄31名,劳动模范39名,并在会议期间举办了战绩展览和生产展步。1945年3月1日,冀鲁豫边区群英大会召开,表彰了186名英雄模范代表。1945年3月16日,冀热辽区召开了群英大会,表彰了117名英模代表。各区英模大会的召开,为迎接大反攻,夺取抗战胜利,进行了一次思想动员。

  进行大生产运动

  河北各根据地经过1942年和1943年的生产救灾,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但还不能保证足够的军需民食。为彻底改善这种状况,1944年和1945年开展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全体人民和机关部队参加的大规模的大生产运动。各根据地党组织和政府以组织起来能克服困难的事实和“大户(指地主富农)分零、小户分穷”的事例教育农民,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参加劳动互助组。还给贫苦农民发放贷粮、贷款、农具、种子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在政府的帮助下,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组纷纷建立,在灾区,以开展生产自救为中心,组织农业、副业和运输业相结合的劳动互助;在游击区采取劳武结合的形式,部队在战斗间隙进行生产;在根据地则有互助换工、人工换畜工、牲畜合用等形式。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生产面貌大为改观,农民收入增加,解决了军需民食,还为大反攻积蓄了充足的物质力量。

  展开大反攻

  河北大部分地区解放 随着德国法西斯的败亡,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开始转入了大反攻。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日,朱德总司令下达大反攻命令。晋察冀军区各部队向驻河北的日军展开了猛烈进攻。

  冀晋、冀察部队一面进攻北平、保定、张家口等大城市,一面挺进察南、雁北。冀中区部队分东、南、西三路向日伪军进攻,东线以攻打天津为重点,南线以石德路为重点,西线以平汉线为重点。冀热辽区部队分西、中、东三路进军东北,留守部队向唐山市进攻。冀南区部队以平汉路为重点发动进攻。在河北广大人民群众配合下,各部队的大反攻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到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河北境内除少数几个大城市和据点被日军占领外,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