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战时中国共产党 > 内容正文

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抗日”中的四大战略作用
来源:国防参考 作者:徐峰   2015-08-07 11:46:33

  战略主导作用

  朱德同志曾指出:“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敌反进攻,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习主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即形成了共产党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两个战场”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通过开展广泛的游击战,牵制、消耗了大量日伪军,从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逐步发展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最终在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战初期,尽管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抵抗日军进攻,但众多因素使其节节败退。与其相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放手发动群众,向敌后沦陷区大步前进,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渐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

  从1937年9月平型关初战至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6万余人,不仅有力支援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直接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而且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原先投入进攻的大量兵力用于保守占领区,对遏制日军战略进攻、加快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起到了重要作用。朱德同志曾指出:“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敌反进攻,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占领区安全,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给予日军致命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上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逐渐将其主要兵力投入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使敌后战场上升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根据1946年1月国共和谈时期公布的统计材料,1939年敌后战场抗击日军54万人,占侵华日军总兵力(不含东北,下同)的62%,抗击伪军14.5万人,占全部伪军的100%;1940年抗击日军47万,占58%,伪军22.5万,占100%;1941年抗击日军46万,占75%,伪军34.8万,占100%;1942年抗击日军33.2万,占63%,伪军55.5万,占100%;1943年抗击日军35万,占58%,伪军73.5万,占90%;1944年抗击日军46.8万,占64%,伪军78.2万,占95%;1945年抗击日军75.87万,占69%,伪军95.57万,占95%。上述数字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不仅成功牵制、消耗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承受着日军的重点打击,而且有效缓解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

  与此同时,当国民党军遭受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大规模攻势作战,从战略上极大地支援、配合正面战场。1940年6~7月,日军加紧政治诱降,攻占宜昌,威逼重庆,八路军于8月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由105个团约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把日军的注意力引到敌后战场。

  1944年春,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至东南亚的交通线。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又一次大败退时,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及时发起强大攻势,有力地打击、牵制了日军“一号作战”行动,使沿平汉铁路南下的原驻华北的日军,在打到平汉线南段之后,被迫回师华北。

  在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中共抗日武装向日军占领的主要交通线及城镇据点展开全面反攻,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的战略出发地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据1945年12月延安总部材料统计,1937年9月至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对日伪军作战共12.5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18.6万余人,收复国土104.8万平方千米,解放人口1.255亿,并在战略上与正面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成为抗战夺取胜利的战略主导。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