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 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王国新(右二)与袁国新指着东莞县博物馆的旧址,向记者讲述“老模”成立的历史。
深圳晚报记者 江田力 伊宵鸿 实习生 余思颖 文/图
“刚才得到消息,敌人已经在澳头登陆了,就是说我们的家乡面临着沦陷的危险了!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只有拿起枪来,和敌人战斗!我们要组织起来,成立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同志们,愿意参加的举手!”王作尧的话音刚落,“唰”的一下,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果敢、刚劲,像一把把钢刀出鞘。这是“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王作尧回忆录里描述的组建该队伍的一幕。
1938年,“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最早扛起了华南敌后抗日的旗帜,名字的含义是坚决抗日的模范部队,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鉴文任该队的政治指导员。该队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榴花塔下打响东江敌后抗战第一枪。“老模”是人们对这支英勇抗日队伍的亲切称呼。1939年1月,“老模”队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后与东江地区其他人民抗日武装一起,发展壮大成东江纵队。
从学生入手,发展壮大东莞党组织
从初中到高中,袁鉴文一直在东莞中学就读。1935年秋,袁鉴文考入中山大学后,积极参加广州市和东莞的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离开中山大学到北平。1937年6月,袁鉴文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安排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38年,袁鉴文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广东,2月到东莞担任中共东莞中心支部组织委员。当时在广州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王作尧,因暴露共产党员身份,按照党指示也回到了家乡东莞。同年5月,东莞中心支部改组为中共东莞中心县委,领导东莞、宝安、增城三县党组织,姚永光任书记、袁鉴文任组织部长、王作尧任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
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中心工作是发展党的组织。王作尧、袁鉴文等人从东莞中学入手,发展学生及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成立了“东莞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和“东莞妇女抗敌同志会”(简称“妇抗”)等抗日组织。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东莞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共粤东南特委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写道:至1938年11月,东莞中心县委的党员人数扩大了一倍多,从约100人发展到约220人,已成为当时“广东(除琼崖外)最大的一个县委了”。从此东莞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
成功掌握地方武装部分领导权
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也在筹备组建抗日武装。当时队伍里的党员,大多数是学生、青年教师和工人,不懂军事,王作尧提议:“要建立抗日武装,就必须培养一批懂军事的骨干。”姚永光赞同这一建议并指出,王作尧毕业于燕塘军校(黄埔军校第十一期),袁鉴文毕业于中央党校,应责无旁贷办起军事政治训练班。
不久,中心县委通过在“民众自卫团东莞统率委员会”当委员的陈修业,以自卫团的名义,在县城东的学宫举办“抗日自卫团军事干部训练班”,由王作尧亲自领导,陈修业担任训练班政治教官。各乡村的党员、进步青年以及知识青年中选派近200人参加军事训练,训练班内部建立中共支部。
当时,东莞有支全县性的地方武装,是国民党社会壮丁训练总队。东莞中心县委通过统战工作,征得社训总队副总队长颜奇的同意,派遣了一批共产党员到社训总队受训。
1938年7月,社训总队组建壮丁常备队第二中队,共产党员陈昶任中队长,另有20多名中共党员任分队长、小队长和队员,队内成立秘密中共支部。随后,中心县委又派共产党员李燮邦到第一中队任副中队长,发展中队长李达夫入党,并动员118名进步青年参加第一中队。这样,东莞中心县委掌握了东莞壮丁常备队的部分领导权,初步打下建立抗日武装的基础。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开始对华南的全面入侵。同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莞城力行小学紧急开会,决定组建一支由中心县委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日军的入侵。
王作尧同力行小学校长何与成一起,找到“社训总队”颜奇,征得同意以社训总队的名义,成立“抗日模范壮丁队”。
10月13日中午,在县城西正街一间小学的小操场上,挤满了“青抗”和“妇抗”的进步青年,热烈地议论着日军入侵的事情。这时,王作尧与何与成走进来了。看到现场群情汹涌,王作尧振臂高呼不愿当亡国奴,愿意参加抗日的人请举手。话音刚落,“唰”地一下子,所有人都举手了。
会后,王作尧、何与成与颜奇一起带着20多人,到县政府找县长要枪。几经交涉,领回40多支旧步枪和数百发子弹。枪虽残旧,生满了锈,但用油擦擦还是可以用的。于是,他们背起枪,兴冲冲地回去了。
10月15日,日机55架分11批空袭广东,其中在樟木头、莞城、太平各投弹10余枚。在爆炸声中,抗日模范壮丁队100多名队员到东莞中山公园(即东莞人民公园)操场集合,有人从家里带来了金银首饰和贵重物品,有人缝制了米袋,装满了米。当天,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正式宣布成立,队伍有100多人,编为三个小队。
据王作尧事后的回忆,“老模”队的成员各行各业,有青年学生、还有几个四五十岁的女同志,几个十三四岁的小孩。
部队第一次战斗训练在天黑以后,训练科目则从立正、稍息、解散、集合、行进、卧下跪倒、操枪、射击一直到散开前进、攻击、冲锋、利用地形地物等。
下弦月幽暗的夜色中,公园的草坪上,树荫下,城墙边,到处都是模范壮丁队战士矫健的身影。扣枪机声、口令声、“杀!杀!”的刺杀声响成一片,从天黑后一直练到天亮前。
来源:深圳晚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