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发出了抗日通电和国共合作宣言,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救亡运动迅速开展,化县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3月,化县恢复重建党组织,在化一中成立临时支部;1940年6月,建立化县特别支部,为重建的第一个县级党的领导机构;1941年8月,根据皖南事变后的新形势,改集体领导的党委制为单线领导的特派员制;1945年6月,成立化吴工委,恢复党委制。至抗战结束,化县共产党员已达200多人,成立支部33个。
化县党组织建设,从抗战爆发的第二年开始恢复,发展过程跌宕起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党组织建设概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发出了抗日通电和国共合作宣言,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救亡运动迅速开展,化县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3月,化县恢复重建党组织,在化一中成立临时支部;1940年6月,建立化县特别支部,为重建的第一个县级党的领导机构;1941年8月,根据皖南事变后的新形势,改集体领导的党委制为单线领导的特派员制;1945年6月,成立化吴工委,恢复党委制。至抗战结束,化县共产党员已达200多人,成立支部33个。
发挥的历史作用
抗战时期,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化县共产党人始终以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巧妙的斗争策略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迎难而上,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抗日宣传发动。面对日寇侵略,化县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采取办培训班、组织抗日演出、开设移动书店等形式,讲抗日英雄故事,揭露日军暴行,激发群众爱国热情,推动抗日力量发展壮大。
二是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争取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1941开始,化县特委主动做好一些开明人士的统战工作,如县长庞成、县府秘书李照宇、一中校长陈诚等,全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我党通过吸收一切进步力量的做法壮大了自己。
三是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枪杆子里出政权。1945年1月,中共化县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四团,总人数800多人,开辟了大塘区根据地,发展游击小组和地下军近4000人,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抗日力量。
发展壮大的原因
抗战期间化县地处国统区,在复杂艰苦条件下,我党顾全大局、沉着应对,化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赢得人民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化县党组织从成立起,一直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真正做到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首位。一方面党组织注重解决人民疾苦。化县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1940年,党组织密拟家会章程,其中就包含有“要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实行二、五硬减租”的条文。另一方面党组织注重宣传,放手发动群众。从1941年春至1945年春,先后办起妇女识字班9个,有一百多位妇女参加学习,培养出一批妇女党员和革命骨干,她们为妇女翻身解放、抗日救亡做了不少贡献。
二是纯洁党的队伍。党的建设就是党的生命,党的队伍是否纯洁决定了党的战斗力。斗争越艰苦,化县党组织越重视队伍的纯洁性。在充分认清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残酷性的基础上,对恢复党组织关系和发展的党员均逐一组织严格审查,确保党的纯洁性;对条件不成熟的谨慎发展,做到“质重于量”,避免“拉人入党”;对党员强化党内教育、整顿巩固党组织。1941年春,对全县的党员进行了一次审查、清理、整顿工作。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化县党组织得到了巩固,党员队伍马克思主义水平大大提高,党组织的作风和面貌为之一新,组织纪律得到加强,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
三是巧妙保存实力。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但是这种暂时的合作很大程度是迫于形势和舆论。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化县党组织按照上级指示,审时夺势、果断决策,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斗争。将党组织全部转入地下,继续坚持秘密活动,避免了党的力量不必要的损失,保存了重要骨干和有生力量,为迎接新的革命斗争高潮打下了基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