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战时中国共产党 > 内容正文

张从田:评价共产党敌后抗战不能照搬欧洲战场的标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2015-08-29    2016-06-29 09:26:07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在京举行记者会,邀请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专家解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军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从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的作用,不能用像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那样一种标准,按照打了多少显赫的大仗、牺牲了多少高级将领等等来进行。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当中的军事功绩,就要看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敌后战场的那样一种抗战,在整个全国抗战当中所发挥的战略支撑的作用。

  央视记者问,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的情况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请问如何评价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军事方面的作用?

  张从田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首先是抗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之所以在抗战时期能够得到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实行了敌后游击战,在战争史上第一次把游击战争提高到了一种战略地位。为什么实行这种游击战争?当时全国抗战爆发初期,一个基本的现实就是八路军、新四军总的人数只不过是四五万人,而且装备非常差,要战胜日本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没有本钱来打正规战,只能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一个是自己长期进行游击战争的经验,另一个优势就是同人民群众的密切的关系。所以,评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他在军事当中的这种作用和这种表现,我想首先的一个关注点就应该是怎么样来认识这种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张从田说,游击战争实际上是支撑中国长期抗战的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特别是游击战争的开展,成功地开辟出敌后战场,从此使中国的抗日战争形成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配合、相策应的一个有利的战略格局。这种格局可以说是支撑持久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一个基本的条件。游击战争的一个基本的特点,那就是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这样一种状态,来有效地牵制、消耗和消灭大量的日军。在这个过程当中,改变敌我力量的态势,从而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拖垮日军,最后打败日军。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不像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那样,完全是硬碰硬的阵地战的作战形式。中国战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这种长期的持久消耗,这样一种慢慢地长期地释放战斗力的战场形式,通过“熬时间”这样一种形式,来拖垮日军,最后取得胜利。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的这种抗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张从田强调,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的作用,我们不能用像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那样一种标准,也就是说,打了多少显赫的大仗、牺牲了多少高级将领等等。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当中的军事功绩,就要看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敌后战场的那样一种抗战,在整个全国抗战当中所发挥的这种战略支撑的作用。

  张从田说,在八年全国抗战当中,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共对日作战12.5万余次,那就是通过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来拖垮日军,战胜日军,从而也以伤亡61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歼灭了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正是由于敌后游击战争这样一种重大的作用,给日军的占领区造成了一种致命的威胁。所以,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逐渐地把它的主要的军事力量转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

  张从田还列举了这么几个数字:1939年日军仅在华北敌后战场的作战就达17457次,1940年达到20123次。1941年3月到1942年12月,日军在华北地区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扫荡中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就达132次,万人以上至七万人的有27次。他说,在这同时,日军大力地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大量的无人区,妄图摧毁敌后军民生存的条件。但是,在日军的残酷扫荡形势下,人民军队等抗日武装并没有屈服,敌后战场仍然继续长期地屹立在敌人的占领区,最终形成对日军的战略反攻的局面,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