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五邑地方组织恢复重建后,即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部署,利用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利局面,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广泛发动群众,配合地方当局,大力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至1938年10月,各县党组织先后发动群众,建立了大批抗日救亡团体。其中,较具规模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有:新会流动剧团,新会文化界救亡协会、新会学生抗敌联合会,青青御侮救亡工作团(青青社)、怒吼剧社、前卫社、咱们剧社、战士剧社,开平教师话剧团,开平县教师抗敌同志会,开平突击抗日救亡工作团、开侨中学红黑社抗日救亡暑期服务团等。江会沦陷后,又在新会、开平、台山及江门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1939年5月建立了广东“抗先”中区区队。各县妇女抗敌同志会(简称“妇抗”)也纷纷成立。这些抗日救亡团体成立后,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纷纷组织、派出宣传队、演讲队、歌咏队、演剧队等,深入城镇乡村,通过演出抗日戏剧、教唱抗日歌曲、组织演讲、出版刊物、撰写文章、出墙报,写标语、画漫画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使各县抗日救亡运动迅速从原仅局限在学校青年师生当中,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界民众,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1937年10月,中共江会支部书记陈翔南,利用新会流动剧团为庆祝平型关大捷,在江门中华戏院演出《春风秋雨》,举行开幕式之机,向各界人士发表充满激情的抗日演讲,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观看演出的各界民众中激起强烈的抗日救亡情绪。1938年7月,中共新会区工委,又积极争取了国民党县政府的支持,组织举办全县性的“新会青年暑期训练营”,举行时事讲座、研讨抗日救亡问题、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为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培训了一批青年骨干。
在广泛组织、成立抗日救亡群众团体的同时,新会、开平、台山等县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还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掌握舆论工具,编辑出版刊物或利用当地进步报刊开辟专栏,建立抗日救亡宣传阵地。江会党组织以“春天读书会”的名义,争取了当地《民权报》开明人士的支持,在该报开辟了名为“春天”的副刊专栏,作为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1938年初,中共新会区工委又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参加县当局成立的新会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并掌握了后援会的刊物《抗战周刊》的主编工作,利用刊物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的主张。开平、台山党组织利用进步青年掌握的《开平教育界》、《突击》、《狂涛》、《劲风日报》等报刊,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情绪。
江门五邑华侨、侨眷和港澳同胞众多。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五邑地方组织重视在华侨、港澳同胞中开展抗日统战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旅居世界各地的五邑籍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正确主张,采取各种方式,捐款捐物,回国回乡参军参战,掀起了支援祖国、支援粤中五邑抗战的热潮。
1938年12月,经共产党人发动组织,先后有“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澳门四界救济回国服务团第二队”和“香港西江回国战地工作团”等,从港澳地区回到恩平、开平、鹤山等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些回乡服务团、工作团的成员中,不少是共产党员,有的还在团内建有中共支部,因此很快与当地的中共地方组织取得联系并得到具体帮助指导,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把五邑地区的抗日救亡宣传搞得热火朝天。
许多侨眷、侨属也成了当地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恩平县侨眷妇女冯定霄,将丈夫从巴拿马寄回来的1000美元,全部捐岀支援抗日活动。开平县侨眷方玉莲(周老太太),在党组织的发动下,不顾自己年已60多岁,手持拐杖,整天东奔西走,发动群众募捐抗日,被当局表彰为“妇女先锋”、“老犹救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