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湖南教育 > 内容正文

抗战中的:芷江师范
来源:《抗日圣地重千秋——抗日时期的怀化综述》   2014-05-30 15:54:47

  文/赵兴奎

  芷江师范创办于1936年,又称湖南省第十师范学校,地址在考棚街(今芷师处)。省教育厅委派苏清卓任校长,是年8月招生,9月开学。该校招收十行政区管辖的各县学生。学制高师3年,初师4年。每县分配名额1-3名(按大小县分配),其余为公开招生,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办学刚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了。苏校长办学注重实际,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他提出“三杆”教育。哪“三杆”呢?一是培养的学生拿起粉笔杆子会教书;二是学生回乡拿起锄头杆会劳动;三是学生必须学军事,拿起枪杆子会打仗。学校除了开设师范的基础课程外,还设有《农业理论》《农村经济及合作》《农业实习》《军事训练》等课程,当时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苏校长身体力行,亲自听课,亲自参加军训。为了让学生学农,特在河西下菜园开辟了一所农场。他也同师生一起参加劳动。

  有一天,日本飞机轰炸芷江城,有3名学生被炸死了。他召开声讨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滔天罪行,激发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

  为了避免日机再次轰炸,1939年4月,芷江师范迁到城西麻缨塘乡的沙坪村邱家大屋场。邱家院子移出10多栋房子作教室、宿舍、伙房、饭厅和教职员工的住房。房屋不够用,学校又依山修了10多栋土筑的茅草屋作为教室、宿舍。

  环境虽然艰苦,但老师们的工作劲头高,学生学习信心足。苏校长常在会上说:“国不强盛,必受欺压,振兴中华,才是我们的出路。”

  学校虽简陋,但该校多是高水平的教师。他们大多数是从沦陷区来的。他们痛恨日本侵略者,工作特别勤奋刻苦,巴望教的学生个个早日成才,奔赴抗日第一线。这些教师有的是大学教师、讲师,有的还留过学,如教务主任刘时英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历史教师文元珏是著名的史学家;国文教师金桂藻是湖南大学的教授;物理教师李文铸是大学教授;音乐教师常建候是声乐和器乐专家。这些教师精英不仅教好了学生,他们还热心辅导水平较低的教师。沦陷区来的教师都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无论上什么课,都离不开讲抗日的实际。

  日本飞机把一颗颗炸弹扔在中国的土地上,每次炸死中国人的噩耗传到学校,师生们个个义愤填膺,个个要求报名参军。抗战期间,芷江师范一批批适龄青年争相参军,奔赴抗日第一线。

  1945年抗战胜利了,第二年学校由麻缨塘迁回了原址今芷江师范。当年苏校长提出的“三杆”教育,培养了大批适应抗战的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抗战时期的“三杆”教育紧密联系实际,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