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国武
清末民初,是湖南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时期。抗战前十年是湖南现代教育初步发展与定型时期,但显现出不平衡性。“以湖南学校分布情形论,中学大半是集中在长沙、常德、衡阳几个较大的都市。而湘西湘南较僻远的县城,简直很少(有)中等学校的设置。以教育经费论,百分之七十是用在城市里,而用在乡村里的,不过百分之三十。如果拿人口的数量,比照教育的设施以及教育经费的配备情形,可以说是成为反比例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畸形的状态。如果教育的作用,不能从少数的大城市推动到边远的县分,如果文化的光辉不能从城市普照到广大的农村,其影响绝不止于教育上的失败。”抗战时期,湖南的现代教育开始由城市向全省穷乡僻壤地区推进。在此期间,湖南教育在逆境中得到了令人欣喜的发展。
一、政策与措施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1938年4月,在国民党“临全”大会上,根据《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会议制定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明确规定了战时教育的九大方针和十七项要点。九大方针主要有:三育并进;文武合一;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加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应国防与生产的急需和社会制度的创制;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明显,各地要平均发展;对于义务教育,依照原定期限达到普及目标。十七项要点主要有:维持现行学制,学校的迁移与布置应有通盘计划;重视师资训练;整理各科教材及中小学教学科目;加强体育教育;逐年增加教育经费;重视各级督学工作,慎重权衡教育行政人员,确定社会教育制度;推行职业补习教育等。根据上述方针,湖南省政府制定了战时发展湖南教育的政策与措施。
(一)重新布局全省各级学校的设置
抗战开始后,战区内各级学校内迁到湖南。最初,各类学校大都在长沙驻足。但武汉沦陷后,湖南处于抗日前线,内迁到长沙的各类学校和长沙市原有的各类学校再次迁移。出于安全考虑,当时湖南省政府动员各级各类学校迁往湘西、湘南地区。高校中,湖南大学迁往辰溪,国立师院设蓝田,湘雅医学院迁往贵阳,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迁往湘潭,后迁湘乡等。中等学校方面,以沅陵为例,战时迁入该县的普通中学有:从长沙迁来的私立雅礼中学、私立新华初级中学、私立福湘女子中学、私立艺芳女子中学、私立云麓中学,从岳阳迁来的私立贞信女子中学,从衡山迁来的省立第12中学,从常德迁来的省立第11中学等。迁入沅陵的职业中学有,私立湖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省立第11职业学校、长沙崇实女子职业学校、私立湘雅护士职业学校、私立仁术护士职业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商学院计政合作专修科、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浙江银行专科学校、私立广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等,总计20所。
同时,薛岳主政湖南时,按照1938年8月全省教育会议所通过的“分区设立学校”的原则,将全省分为湘东南、湘中、湘西三大教育区,规定按人口的多少来设立中学,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又制定了抗战时期各县小学的配置及推进办法,确立了乡保设立学校的原则,乡设立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学校。1940年7月,省政府颁布《湖南中学教育改进计划纲要》、《湖南省师范教育改进计划纲要》,规定按每个行政督察区设中学1所,师范学校1所,后又规定每区设立职业学校1所。这些有利于改变湖南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
(二)实施教育行政三联制
1940年,国民政府为了提高教育行政效率,推行计划——执行——考核三环相连的“行政三联制”,使中央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职责明确、权限分明、分工协作。在计划方面:由教育部规定普及国民教育的期限,制定五年实施计划,各省市按教育部规定的期限,制定本省市普及国民教育计划,并制定分年实施方案和进度,上报教育部;各县市实施国民教育计划,则由省教育厅督导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草拟,并报省教育厅审核。在执行方面,由教育部、各省和县督学、指导员分层负责指导,以推动国民教育的实施。在考核方面,各县市所设中心国民学校、国民学校及其他小学等,由各县市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考核;县市政府办理国民教育的实绩,由省教育厅考核,省办理的国民教育的实绩由教育部考核。湖南省政府也采用了这一制度,这有利于促进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增加了教育经费,提高了教师待遇
1938年8月,湖南省召开了全省教育会议,作出了“增筹教育经费”的决议案。要求以本省岁入的25%及屠宰税40%作为教育经费。为此省政府提高了屠宰税率,如每头牛征税由原来1元提高到5元,每头猪由原来0.4元提高到了3元等。后来由于本省拿不出25%的教育经费,于是将新增加的屠宰费全部拨给地方作教育经费。到1941年,湖南全省教育文化经费已由8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是抗战以来的最高记录。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也在逐年增加,我们以邵阳县为例加以说明。
从表5—1来看,从抗战开始到1942年之前六年间,邵阳县教育文化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值为28%。在抗战时期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其教育文化支出的比例仍占总财政预算支出的1/4强,是难得的。
战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湖南省政府定期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的月薪标准。如1941年9月,省政府调整中学校长、教员的工资待遇,规定高中及同等学校校长月薪210~250元,教员180~240元,初中及同等学校校长月薪180~210元,教员140~200元。同月,省民政厅制定《各县、乡(镇)公所及保办公处编制经费调整标准表》规定,甲等乡(镇)长月薪48元,乙等乡(镇)长月薪为45元。这样一个普通中学教员的月薪要高出乡镇长90多元。由此可见,当时教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促进湖南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教育事业的兴旺
(一)高等教育
抗战爆发前夕,湖南的高校为3所,即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群治农商专科学校,在校学生共700人。战时,国民政府于1938年10月在安化县蓝田镇创办了国立师范学院,学制5年,设有国文、英文、教育、史地、数学、理化、公民训练7个系,招收学生360人。它的设立,加快了教师的培养,对于改变中国教育落后的面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1年,省政府在南岳成立了工业、农业、商业3所专科学校。1944年,各校都初具规模,经教育部批准,将3所专科学校改为独立学院。但由于日军的入侵,直到1946年才将3所专科学校合并组成省立克强学院。同时,在抗战时期,有不少高校迁入湖南,战后这些高校大多迁回原籍,在湖南安家的有从江苏迁来的国立商学院,到1946年并入湖南大学;创办于民国5年的私立民国大学(设北平),先后迁至长沙和宁乡,从此落户湖南。
综观战时湖南的高等教育,在战火弥漫的非常时期,湖南的高等教育在磨难中发展前进。高校的数量有所增加,在校学生总数较战前要多得多,专业也在不断拓展。如湖南大学,在1937年改为国立时,全校共设3院11系,学生535人。战时湖南大学增设外国语言文学、史学、化学等系和矿冶专修科。到湖南和平解放前夕,有学生1803人。在人才培养上,各校兼顾通才和专才的培养,注意学理研究与实际致用相互结合,强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战时高等教育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大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一学年不分系,注重基础,第二学年分系,第三、四年按所在专业性质开设实用科目,强调应用,并作实习报告和学科论文。同时,各高校的专业发展渐趋细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学校,如师范学院、工业、农业、商业等专科学校。这种办学理念既展现了当时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又适应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二)中等教育
战前,中等教育体制是“三足鼎立”,即普通、师范、职业三种学校并立。就湖南而言,战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放在小学教育上,中等教育发展是不够的。战时,湖南教育发展的重点则放在中等教育上,其体制仍是普通、师范、职业共同发展,但以普通中学的发展比较快。
1.普通中学
战时湖南中学形成r内迁中学、国立、省立、县立、联立和私立学校并行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沿海一些中学和教师内迁到湖南。临湘、岳阳沦陷后,长沙等地的中学也迁到湘西、湘南地区,如从长沙先后迁到安乡的中学就有19所,迁入武冈的中学为10所,后来这些中学在战后大都迁回原籍。战时湖南的中学可分公立、联立和私立三种。湖南的国立中学数量不多,到1942年,国立中学在湖南仅有3所。抗战之初,省政府依据省内交通、人口、经济和文化现状将全省划为三个中学区,每区内公私立中学进行适当配置,要求一区内以合设一所初高级完全中学为原则。无省立中学则设一所联合中学,或选择一所私立中学予以充实整顿。区内经济较发达的县,可设县立中学一所,或联合数县设立一所联合初级中学,这样县立、联立中学发展起来了。此外,每区设一所女子中学。新县制实施后,省政府规定全省10个督察区内,每区须设立省立中学、师范、职业学校各一所。1944年春,省政府又令各县兴办县立中学。湖南中学教育就是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抗战爆发前夕,全省中学为81所,学生30,782人。到1945年,发展到280所,在校学生为91,916人。
战时湖南中学教育有两个特点。首先,私立中学多于公立中学。据统计,在1937年全省81所中学中,私立中学占了52所,占总数的64.2%。到1945年,全省280所中学当中,私立中学为194所,占总数的69.3%。特别是战时,省政府采取许多措施来发展省立、县立、联立中学时,私立中学仍迅速发展,并占了七成的比例,其中有不少私立中学成绩卓著,在社会上已享有良好的声誉,取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其次,男女同校制度的实施。民国初年实行男女分校,女子受教育要到女子中学去。1926年,省教育厅颁布了取缔男女同校的暂行章程,严禁中学男女同校,男女同校只能在小学和大学出现。抗战爆发后,省外中学内迁湖南,这些学校大多数是男女同校。受它们的影响,湖南省内中学也就开始男女兼招了。
2.中等师范教育
在湖南,中等师范教育也分为省立、联立和县立三种。
湖南省师范教育取得独立地位并走向规范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办学体制上,师范教育从综合性中学中独立出来。包括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特别师范科及幼稚师范科、简易师范学校或师范学校附设的简易师范科。其中师范学校一般由省设立,特殊的可由县或两县以上联合设立,简易师范以县立为原则。师范生免收学费,甚至免膳食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开发大西南和大西北,更加注重师范教育。除在后方建立高等师范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令各省增设简易师范学校,提高师范生的待遇,举办短期培训班,加速培养小学师资。这时,湖南的中等师范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1940年,湖南省立师范为10所,在校学生为2277人;联立、县立师范学校为35所,学生5863人;到1945年,省立师范为11所,有学生4650人;联立、县立师范学校48所,在校学生为11,647人。1945年与1940年相比,各类师范学校增加了14所,在校学生增加了一倍多。
3.职业教育
湖南的职业教育始于1902年底,绅士汤聘珍开办了农务工艺学堂。随后,湖南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到1930年,全省有各类职业学校208所。职业学校在当时的中等教育中数量最多,但办得有特色、有成绩的很少。于是省政府对全省职业学校进行整顿。同时,国民政府也先后颁布了《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规程》等条文,规定职业学校以单科设置为宜,分初级与高级两种,相当于初中与高中,训练地方所需要的某项专业技术人才,并统编教材。经过整顿,湖南的职业教育开始步入正轨。到1938年11月,湖南拥有高、初级职业学校51所,其中省立9所,县立11所,私立31所,属高级的18所,初级的33所。
1938年7月,教育部颁布《创设县市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实施办法》,要求教育厅与建设厅、民政厅调查各县市工农业经济及物资产销情况,由一县或数县联合成立相应的职业学校,所设科目涉及农、林、工、商及手工业等各方面,以弥补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之不足。但战时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从长沙大火到日本投降为止,新办了高、初级职校20所,而在此期间停办的达21所。这主要是由于1944年日军入侵,各校在迁移中损失惨重,一些学校被迫停办。
(三)小学教育
战前,湖南的小学教育发展相当迅速,据统计,1937年全省有小学28,500所,占全国第1位,在校学生为119.46万,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
抗战中的前四年,湖南省的小学数量较1937年少,但学生与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新县制推行后,省政府于1940年6月颁布了《湖南实施国民教育五年计划纲要》、《湖南省各县保国民学校及乡镇中心学校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各县在5年内完成设校规划和实施国民教育计划。主要措施为:(1)改办原有的公私立高级小学及完全小学为乡镇中心学校,并调整设立地点,原则上每乡镇设中心学校1所。(2)改办原有的公私立初级小学为保国民学校,原则上每保设国民学校1所。(3)有计划地增设乡镇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学校。其中一乡设一中心学校,一保设一国民学校,规定于1941年度内完成。上述措施促进了湖南小学教育的发展。据1941年上半年统计,全省1609个乡镇,只有18个乡镇未设立中心学校,已完成90.3%;全省20,318保,除1050保未设国民学校外,已完成95%。至1945年,全省有小学32,089所,在校学生为2,167,961,教职工人数达78,895人。
(四)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
国民教育开始于1940年新县制推行之时,其中每乡镇的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除进行正规的小学教育外,还需要进行农(市)民教育。以沅陵县为例,1943—1944年,沅陵县乡镇学校制定了失学民众补习计划,部分乡镇学校设立了民教部,开办识字班。1945年,有首善镇(今沅陵镇)等乡镇15所中心国民学校,开办了成人及妇女班37个,保国民学校开办了197个班,并设有巡回教学组,每组2~3人,定期到乡村民众学习班巡回授课。
战时湖南的社会教育也比较发达。据1944年上半年统计,湖南有省民众教育馆3所,县市立民众教育馆79所,省立图书馆2所,市立图书馆1所,私立图书馆3所,省立科学院1所,省立、县立体育场各1所。
总之,战时湖南的教育比战前有较大的发展,改变了战前湖南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湘西、湘南的教育成为近代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小学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中学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教育观念上,全省上下基本上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气。在办学理念上,更加科学化,符合当时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