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湖南教育 > 内容正文

熊冲熊梦兄弟与南京三民中学
来源:熊湘伟的博客2011-04-08   2014-09-04 16:29:50

  说明:此文己发表在湖南省邵阳市政协主编的《邵阳文史》刊中。作者魏寅系湖南大学教授,清未大思想家魏源之后,曾在三民中学学习并任教。

  熊冲字崑山,邵阳东乡廉桥(今邵东县廉桥镇)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民国三十三年四月(1944)卒于邵阳北乡金潭(今隆回县金潭石山湾村)。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入青岛胶澳商埠观象台任职,与民主革命烈士胡信之等人组织“志学社”,以“钻研学术,砥励德行,移风易俗,救国救民”为宗旨,以“精诚团结,反帝反封建”为口号。胡信之被军伐张宗昌杀害后,熊被张宗昌派军警监视,在青岛无法立足,乃逃往广州参加北伐军。每月寄银币5元接济胡信之烈士的遗孀及子女,直至“七七”事变。

  北伐军胜利后,熊冲鉴于日本帝国主义节节侵略我国东三省,他激于爱国热情,认为只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才能救中国。于是与人在南京龙蟠里创办三民中学,被推为校长,延聘有名望、有学识、富于爱国思想的人士担任教师。如与毛泽东同学的李柏荣先生一直任教至解放。他办学主张体智并重,他说“没有强健的体质,学识再好也无用,西方说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一定要洗刷这个耻辱。”他身体力行,每天带领学生晨跑,亲自检查课堂秩序,故第一班学生毕业参加全国毕业会考时,成绩名列第一,但统分人员搞错了分数,屈为第二,虽诉诸法律,以抗日军兴,学校搬迁而不了了之。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全部侵占东三省,蒋介石持不抵抗主义,东北军退驻关内,全国群情激愤,纷纷要求上前线杀敌。熊冲校长以三民中学为基础,发起组织“铁血抗日救国团”,号召出关抗战,一时京沪各校响应报名参加者踊跃,出发那天,竟逾万人。后因国民党政府不予支持,“铁血团”到达山海关时受阻。此举虽未达到直接与敌拼杀目的,但在激励抗日意志,激发救亡图存的思想方面,是收到了全国响应的极好效果的。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淞沪战事起,上海沦陷,国民政府迁移陪都重庆,熊冲校长乃将三民中学西迁邵阳复课。为避日机轰炸,复迁今邵东县流泽乡,借赵氏宗祠上课。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距廉桥镇2公里之柑子山新建校舍,建校期间,他利用上劳动课时间,带领学生搬抬木料,挑运砖瓦。他身先士卒,走在前面,虽汗流浃背,也毫不松怠,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为之感动而乐意随之。他对学生的功课抓得很紧,亲自抽查作业,对学生纪律,每节上课铃一响,他就站在校坪中观看学生是否迅速进入课堂,然后亲自到每个教室点名。当时,生活条件差,食米都是粗糙而杂有沙粒的碾子米,菜的食油不多。他为了稳定学生情绪,就学生开餐时,讲“抗战期间,前方将士艰苦作战,后方民众吃点苦支援是不算出奇的事。同学们学会吃苦,将来参加救亡工作就可适应。要想想沦陷区的同胞所过的生活还不如我们的同时,在食堂墙壁上张贴标语。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前方将士流血流汗,后方粗菜淡饭就是幸福”。……他很注意学生的军事训练,他说“现在抗战期间,需要军事人才,政府在高中开设军训课,是要人人学会军事本领,以便毕业后打击敌人”。当时的军训教官是一位姓蒋名振球的,他秉承上级指示和熊校长的意见,对学生的军训课上得很认真,有时还搞野外演习。

  由于熊冲校长办学注意了各个方面,毕业于三民中学的学生,很多考上大学或军事院校。如北京大学的陈贻教授、台北艺术学院教授欧阳粹博士、华中财经学院李实教授、上海财经学院宗国梁教授、郴州商业学校刘祥生教授、益阳师专廖鹏飞教授、常德师专李旭教授等等,都是三民高中部毕业的学生。我记得我们第六班一共毕业40多人,考上大学者超过70%,入军事学校或其他工作,担任领导职务者不少。由此可见三民中学对国家的贡献是大的。也就是熊冲校长对国家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本侵略军第四次进攻长沙,邵阳震动,位于长宝公路上的廉桥三民中学于秋初,由熊冲校长率领全校教职员工迁移至隆回金潭乡。因我是三民中学毕业的学生,初来时在我家落脚,很快找好石山湾村与两江总督魏光焘府第毗连的房子为校舍,稍加修葺后,于八月如期开学。学生人数不少于廉桥而有增加。我受聘为初中部的化学教师。

  第二年(1944年)上期开学不久,大概是十二月的一天,熊校长在外面那间教室上高中二年级的《公民》课,我在里面那间教室上化学课,他比我先上讲台,我穿过他上课的教室时,看他口虽在讲,但声调低沉,脸色发白,大汗淋漓,下课后他没有像往常回到办公室休息,而径直回到自己的卧房,据说他倒在床上就不醒人事,口吐白沫,不能说话,虽经校医及县政府的医生急救也无效,至第二天9时许,即离开了人世。学校迁移金潭时,他的亲弟熊梦夫妇与他的夫人赵嘉珍老师及其母亲都一起迁来。由于校长突然去世,学校群龙无首,他一家也举措无首,后由教职员商议,组成治丧委员会治理丧事,同时公推熊梦先生为继任校长,主持学校一切行政事务。出葬那天,迁移距学校约3公里司门前的邵阳县政府的领导及驻军首长、地方士绅都前来吊奠送葬,加上本校数百名学生,送葬行列一直排列到葬地山上,旗帜掩映,哀乐悠扬,甚为隆重。他的葬地在金潭名胜之区石龙山后山猫儿寨靠南边的山冲中间,离学校约一里许,幽雅清静,视野开阔,是一处安息的好地方。这大概是这位爱国教育家与此山有缘吧!插述一下当时熊冲校长死后的一幕,我与全校老师都亲眼见到的事实。熊冲校长死得突然,医生诊断为中风(脑溢血),没留下一言半语的遗嘱。大概在他的丧事结束后的一天下午,他的夫人赵嘉珍,突然神志不清,坐在竹几上哭泣,脸色苍白,大汗直流,四肢冰冷,渐渐地说一些梦呓似的言语,借着他丈夫熊冲校长的口气说:“国家正处于危难时期,他没有为国家尽到应尽的义务,心里难过。他创办三民经历千辛万苦,要他弟弟熊梦继续他的事业,把三民办下去,为国家多出人才。说他母亲年逾古稀,他没有尽到养老送终之责,心里愧疚,要他弟弟好好侍奉,以尽天年。他儿女不大,要他妻子好好抚养成人,将来为国家出力”。这样断断续续每说完一段话又哭泣一阵,再继续说第二段,这样说了约一个多小时,又伤心地哭了很久才沉默下来,渐渐地才回阳苏醒,恢复了常态。事后有人问她自己知道说些什么?她说一点不知道。这事情照现在的科学道理难于解释。姑且记下来让后人去解释吧!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位爱国教育家爱国之情,死后还念念不忘国情,念念不忘为国育人。

  熊冲校长死后,他弟弟熊梦接办学校,一切按他兄长的规划进行。至1945年日本侵略军发动湘西战役。大约是四月的一天,日军的先锋部队窜至学校约3华里的金潭最南端的田螺山,熊梦校长带领学生于先一天躲进了自芽山,幸在这里没发生战争,日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学校之上司门前西山寨发生激烈战斗后,地方成了真空,熊梦校长安然带领学生回到学校继续上课。

  熊梦校长大学毕业后,公费留学美国,学成后,回国任沅陵专区税务局长。因他是学者从政,过份相信手下的干部,以致职员违法贪污而他代受其过,后经查清始告无事。回家帮助其兄办学,任教导主任兼英语教师。他早年在长沙求学时,与毛泽东结识,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后来他致力于学识的追求,终于各走各路。他继任三民中学校长后,虽然行政事务萦身,但他仍然手不释卷,一有空闲,就开卷阅读。他所读的书,乱丢乱摆,以致床上、桌子上、凳子上到处都是,或展开、或卷页、杂乱无章、横七竖八,不事收拾。他注意充实学校图书,在金潭时,手边拮据,但听说有一家有很多古籍时,仍然设法为学校全部购置。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学问渊博,尤精哲学,著有《诸子百家哲学研究》一书,为各家所引用。他与兄熊冲处事公正,不攀权贵,主张正义。他的夫人是国民政府要人,曾任驻苏联大使的蒋廷黻的妹妹,他在沅陵代人受过时,并不找妻兄替他说情,其耿介可见。其兄熊冲早年著有《气象学》一书,为天文界重视,他珍藏之,我向他借阅,他爽快地借给了我,并说“此书想交出版社重版。”1945年8月,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后,熊梦校长于9月把学校迁回廉桥,我因参加胜利后第一届统考,被取录,未再随校迁去。他为学校购置的那批古籍,暂寄存我家,我趁尚未入校学习的空隙时间,天天翻阅为其清理,计有《廿四史》残缺本100余本、《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地舆胜览》、《大明一统志》、《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荆楚岁时记》等书,大都残缺不全,我替他包好,分装4大担,请人运往廉桥。

  熊氏兄弟对故人故事情谊深厚,三民中学在南京创办时,前面说过的那位李柏荣舍先生,自学校开办起任语文教师一直未离开。熊氏兄弟特别尊重他,熊冲校长几次当着学生讲“柏荣先生文章道德,冠绝儒林,对我校贡献巨大,学校无以致谢他,我们想以学校名义,资送他出国考察”。此事因抗日军事频繁,终未能实现。在南京入校作工友的山东人杨某(已忘其名) ,一直带着妻子儿女随校搬迁,直到解放,二位校长始终视若家人。有一位沦陷区的江苏同学(已忘其名),与家人断绝了联系,由学校送他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前身),那位同学即以学校为家,暑假中回校看望校长老师。我在湖南大学毕业后,熊梦校长来信要我回校工作。二位校长对所有学生,都以慈祥态度视如子弟,其和蔼可亲的容颜,至今难忘。

  三民中学一直办到1950年为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邵阳十三中学。邵东县成立后再改为邵东二中,共办近20年,替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

  链接:

  1929年,湖南邵阳人熊冲先生,为普及三民主义教育,敦请国民政府蒋中正主席,中华民国立法、行政、监察、考试等五院院长戴季陶、胡汉民、于右任、陈果夫等21名政要为创校发起人,创立私立南京三民中学,校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清凉山麓、乌龙潭畔的“曾公祠”内。于右任、陈果夫、胡汉民、邵力子、陈立夫等11人为首届校董会董事,熊冲为首任校长。南京三民中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三民主义命名的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南京危机,学校内迁湖南邵阳,学校名为私立南京三民中学邵阳分校,因日机轰炸,再迁廉桥(今邵东二中前身)。1938年,原址改为“国立师范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教育部设“国立南京第一临时中学”于此,1946年改为“南京市立第四中学”,1951年更名为“南京市第四中学”,并沿用至今。目前是南京规模较大的中学学校之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