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湖南教育 > 内容正文

民国总理熊希龄与芷江的教育情结
来源:mingkan的BLOG 2007-07-25   2014-09-04 16:31:42

  芷江,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小镇,偏于湘西一隅,却声名远播,人们大都知道这里是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宝地”,却很少有人知道民国政府第一任总理熊希龄与此地的渊源。熊希龄曾在芷江学习、生活了近20年,与这块神奇的土地、与这里纯朴的人民,尤其与芷江的教育有着浓浓的亲情。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尽管熊希龄仕途顺达,官至民国总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芷江这块曾经养育过他的地方,他以满腔的博爱情怀,为发展芷江的教育及慈善事业而颇用心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北相继沦陷。芷江作为抗战后方重镇,人口大增,急需发展普通中小学教育。熊希龄先生此时已在病中,长女熊芷秉承熊希龄的指令,委派雷动先生来到芷江办学,将熊希龄先生早年创办的女子职业学校即“芷江务实简易职业学校”改为“北京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附设初级女子中学”(简称香山女中)。同时将“熊朱义助小学”更名为“芷江熊朱私立双陵小学”(简称双陵小学)。并扩大了招生名额。

  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共设女子初中、女中职业及小学三部分。

  其一为女子初中部。芷江地处湖南偏僻山区,经济十分落后,教育极不发达,尤其是女子教育落后,在芷江、麻阳、凤凰等县都没有开设女子中学。当时,芷江虽有几所中等学校,由于当时社会风气不良,社会治安紊乱,家长及女孩本人都不愿意进学校读书,为了发展提高当地女子教育,熊希龄便决意在芷江创办一所女子中学。1938年9月,初中部招收第一班学生,此后每年增招收一班,至1940年秋季始业,已完成初中三个班,再后每毕业一班,补招一班,至1944年7月已毕业四个班,共计学生120余人。

  其二为女子职业部。职业部原系芷江务实简易女子职业学校,其前身为芷江务实学堂,均系熊希龄先生创办。1935年9月由芷江分院接办后,依旧设缝纫、刺绣、织布及蚕丝四科,招收当地年龄在12岁至18岁的年长失学女子入校学习,学习一般家庭生活及社会谋业的必需技能。每科设教员一人,聘请中等职业学校或专科学校毕业而学有专业的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共有学生120人,其中习缝纫、刺绣者居多,其他两科者较少。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但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异。对于职业班学生,传授除以各学科的技能外,并按其文化程度分班学习语文、算术、常识等基础知识。

  其三位小学部。该部原为芷江双陵小学校,地址坐落在芷江城内青云街,是熊希龄先生捐献其私宅改建而成的学校,校名称为“双陵”小学,其含义是纪念其父母之堂名江陵与延陵也。有学生100余人,男女儿童兼招,该校创办较早并且全系私人捐资兴学。

  香山女中与双陵小学一直办到解放后政府接管为止。

  熊希龄为发展地方教育,培养实用人才,造福百姓,深受地方各界人士称颂。他博爱乐善,捐资办学的义举将永远名留青史。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