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40年2月,时名汉寿县立初级中学(简称汉寿县中),由“汉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和“汉寿县立初级中学”合并,秋季,更名为“辰阳镇中心国民学校”。前身是兴办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龙池书院,已有200余年的办学历史。
1940年
39年冬 担任汉寿县教育局长的著名教育家邹蕴真和知名人士青以庄、傅叶风等,呈准县府以县城西门外西竺山原陆军九三医院遗留的木板平房做校舍,创办汉寿县立初级中学。傅叶风为初任校长。
2月 学校招生开学,开设中学部和师范科两个部分。中学部招收初中新生2个班,一年二期学生1个班、补习性质的二年级学生1个班,学制为三年;师范科招收新生1个班,学制一年半。总计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9名(内女生47人),教职员22人。
本年 学校按《修正中学规程》,初中开设公民、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图画、劳作、音乐、童子军;师范班不开英语和童子军,加开教育心理、小学教材教法。
本年 学校择师比较慎重,聘请者多为学有专长的名士,大学本科学历者占三成。教学管理较为严谨,学生作业每科两本,称正副本,既不影响学生做作业,又便于教师精批细改,由于教师督促较严,学生一般养成了独立思考、精工作业的好习惯。
本年 抗日战争已进入四个年头,物质匮乏,物价飞涨。学校草创,设备简陋,既无图书,更无仪器,师生生活极为艰苦。本县商界巨子李先达以其先父之名特设“李宝林纪念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
1941年
本年 学校重视体育工作。每期举行校运会,并多次为主组织县运动会。上期,在第五区(包括汉寿、益阳、沅江、宁乡、安化)举行的中学生运动会上曾获得跳远冠军;同时,还拥有训练有素的篮球队和排球队,远征南县等地参加友谊赛,名声远播。
本年 由于日寇深入,在常德的省立四中远迁湘西,滨湖各县学生来汉寿求学者不少。其中最多的是常德、南县、沅江、益阳等县的学生。
本年冬 学校教师为“全国教师号”飞机捐款340块银元。这种爱国抗日的具体行动,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救国话剧,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1942年
元月 曾毅接任校长。由于人在长沙,不能照常来校视事,校长之职交青义学代理。
1943年
年初 县政府鉴于办学规模扩大,校舍不够,召开校舍建筑委员会会议,决定分乡筹募建筑费50万元,计划暑假动工扩建。
5月 日寇在当时属于汉寿县的厂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厂窖惨案”,时局急转直下,因此,扩建决议无法实施。
11月 汉寿县城沦陷,日寇大肆烧杀掳抢,西竺山的临时校舍被焚毁。
1944年
年初 汉寿光复后,县政府决定将龙池书院作为县立初级中学永久性校址。并决定将县存公盐拨出100担半,以市价变买,作为县中复校经费。
2月 刘国龙接任校长。
2月 将西竺山瓦料运至龙池书院,并在后面征地一形,增修4间平房教室、2条回廊和几间杂屋,中辟水池一方,栽植莲藕,名曰“荷花池”,校外的校田与民田兑换成整后,将外操场扩大。至此,校园面积达27.1亩。
上期 招新生一个班,班次扩为8个班,并如期开学。
下期 因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成立,本校师范科停止招生,全校皆为初中班。鉴于战局不定,学校在县境西南山区的鹿溪建立分校,派驻两个班,由王金才任主事。
1945年
本年 日寇投降,分校撤销,学生悉入龙池书院校本部。由于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初中毕业生增多,县长周世正、校长刘国龙和县行政会议主席郑侨,先后于4月、10月和12月呈文至安化行署、省教育厅和省政府,申办高中班,均未获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