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湖南教育 > 内容正文

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在武冈
来源:邵阳文史第七辑   2014-04-08 17:15:03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其前身为武汉分校,驻武昌南湖,中央军校于1924年成立于广州黄埔,又称黄埔军校,在广州办了第一期至第六期。1928年迁南京,招训了第七期至第十三期,1929年建立武汉分校,招训了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1932年归并南京本校,1936年又恢复武汉分校时,刘绍先为主任,以轮调在职军官和军士,实施短期训练为主要任务。抗日战争前夕,国民党整军,把整编师的军官和军士调来训练,所以这时的武汉分校设有一个军官总队和一个军士总队,共两千人以上,周磐为军官总队总队长,张言传为军士总队总队长。

  李明灏接任分校主任时,抗日战争已爆发。为适应抗战争的需要,必须培养大量速成初级军官,即按照中央军校本校期别,招收第十四期,招生对象为中学青年学生,实施培训初级军官正规教育。稍后又招收了第十五期,至总第十九期。

  由于南京南昌继沦陷,日本侵略军沿长江分两路进逼武汉,1937年秋,武汉分校撤迁邵阳、继迁武冈,改名第二分校,又称武冈分校。(以下简称军二分校)十四期总队,十五期总队,先后在武冈建立。

  一、军二分校的教育体系概况

  中央军校第二分校的教育是分两条钱进行的,一条线为军事教育,是受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领导的,分校设教育处和军事教官实施其计划;一条线是政治教育,是受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领导的,分校设政治部和政治教官实施其计划。政治部在各队设政治指导员,负责学生思想行为的考核工作。

  第十四期,第十五期两总队,是军二分校迁到武冈的第一批学生,人数在两千人以上,这两个总队都驻在武冈城及近郊。十四期总队长为周磐(兼教育处长),,十五期总队长为李亚芬,因系适应抗日战争培训速成军官的需要,训练时间为一年,毕业后即分发部队任初级军官,军阶是少尉。

  军二分校到武冈后不久,又招收了第十六期一个总队,驻高沙总队长为蓝蔚援。此时,在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同时又为了提高军官的素质和技能,从第十六期起,训练时间改为一年半。

  第十七期有四个总队:第六总队,总队长王橄鳌;第七总队,总队长杨之敬,以上两总队驻高沙。第二十一总队,总队长为卢石英,驻武冈,第二十七总队,总队长为张植标,驻山门,其中二十七总队起初改为政训总队,部分学生是招来的,另一部分学生是从部队调来的政工人员,政训总队是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委托军二分校代办的,其训练目的是培养军队的政治指导员,后亦改为学生总队。

  第十八期有两个总队:第十二总队,总队长杨之敬,驻高沙;第十三总队,总队长李寿千,驻武冈。

  第十九期,有两个总队:第五总队,总队长林丰炳,第六总队,总队长胡序荃,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招收的,因日军南犯,长衡不守,在江西、广东等省招考的学生,皆以战事关系,无法通过;后在东安白牙市、新化、兰田各地流亡学生中吸收一部份学生。五个总队的学生于1944年6月入校,9月因日军逼境,武冈形势紧急,军校疏散。五总队第二大队移驻武冈西郊二十里之山口桥,护卫校本部;第一大队移驻李熙桥;第三大队移驻武阳。六总队于1945年2月入校,驻武阳,后两总队均移驻会同县,第十九期是军二分校在武冈的最后一批学生。

  军二分校一个总队,相当于一个团,下编三个大队,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每个大队辖四个分队,每个分队辖三个区队,每个区队辖三个班,每个班有十六名学生,每个总队连勤杂兵在内,约有二千余人。

  军二务校还办过校官班和补训总队(总队长曹铁成)。

  校官班是训练从部队调来的校级军官的,受训的有师参谋长、团长、营长及幕僚佐属,训练内容以团的指挥作战为中心,讲授军事教程,受训时间为六个月,这个班只办了一期。

  补训总队受训的人,都是各军校十四、十五、十六期毕业的学生,因未受完一年半军官养成教育而调回来补训的,补训期为一年。这些人中有连长、营长、团附、参谋、副官,人上一百,良莠不齐,这个总队军纪很差,给二分校带来麻烦,也在武冈人民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补老爷”称号。

  二、军二分校的教育课程和生活待遇

  学生总队的教育课程分学、术两科。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战争纲要、战术、野外勤务、筑城教练、爆破术、兵器学、测图学、内务、日语、三民主义、总理遗教等,这些都在课堂讲授。术科有基本教练、战地演习,野外勤务、射击演习、夜间演习、测图实习、劈刺教练、筑城教练、现地战术等,这些都在野外演习。

  军二分校学生生活待遇,学生入校后,前三个月为入伍教肓,生活补助每人每月八元;第四个月起为学生教育,每人每月生活费十二元。

  三、军二分校的组织系统和管理机构的设施概况  

  管理机构的设施

  校本部:设法相岩、总管全校

  办公处:主管文牍,档案、人事

  处 长:姚价垣  醴陵人  保定军校毕业

  处 员:龙幕云等若干人

  教育处:教育处是军二分校的主要部门,主管各期各总队的军事教育计划的实施,军事教官的工作安排,教案的审查与修订,以及各总队军事教育的执行与检查。

  处 长:十四、十五、十六期在校时是周磬

  十七期在校时是在李亚芬

  十八、十九期在校时是王檄鳌

  处 员:曹邃等若干人。

  政治部:政治部直属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负担分校政治教育与政治听训育计划的实施与检查,并且还要兼管特别党部和毕业生调查处,办理学生集体入党及毕业登记工作。

  主 任:起初是刘公武、中间是沈清尘,最后是张泰祥。

  副主任:李 琳

  政治部分两科两室

  秘书室:秘书朱醒三。负责文牍、档案、财务及其他事务工作。

  经理室:负责政治部的粮秣、被服、财务及其他事务工作。

  第一科:科长开济,负责政治计划的制订,实施与检查,政治教官的工作安排,政治教材的编写与审订修订。

  第二科:科长施浩达,负责整个政治训育计划的制订,实施与检查,以及政治指导员的工作安排,监督与检查。

  总务处:处长柴镜荣

  经理处:处长吴绶礼,主管财务、粮秣、被服等后勤工作。

  军械处:主管武器、弹药工作。

  会计处:主任李传高,主管全校会计工作

  特别党部:直属中央党部,在二分校是配属机构,负责全校党务工作,除办理个别教员的入党手续外,主要是办理各期总队学生集体入党的工作。学生入党,党证字号“军光字”。这个党部的特派员,由分校主任兼任,书记由政治部主任兼任,实际负责的是总干事,下边还有几个干事,总干事为袁涤非,干事有刘隆厚等。

  毕业生调查处,直属军事委员会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在二分校也是配属机构,它的任务就是办理毕业生登记工作,而具体登记手续是要通过政治部二科去办理的。

  1939年,军二分校从武冈城内迁至东郊法相岩。法相岩原只有宝方山寺和二邓先生祠,校本部是在寺左荒山上修建起来的,其主要建筑有:中山堂、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军二分校的管理机构如校主任办公处、教育处、总务处、管理处、经理处、会计处、无线电台都设在校本部。

  其他则分布全县各地:

  政治部:设三里亭邓家祠堂

  特别党部:设三里亭邓家祠堂

  军医处:设马家桥张家院子

  军医院:同上

  军械处:设在万家园(即现在的农机厂处)

  军械弹药库:同上

  军需粮抹科:设在城内五显庙

  劈剌训练班:设在黄桥

  印刷社:设在东山村白齐庙

  马匹调教所:设在河道坪

  洞庭中学:建在唐富冲许家大屋

  和平小学:建在校本部中正楼前

  练习营:建在唐家石山下花园洞

  练习营兵房、军乐队、运输队:建在冷水庙张家坪

  通讯排:建在岩官庙

  修械所:建在荆家石山大园里

  四、军二分校的主要将校

  中将主任  李明灏  醴陵  日本士官

  1942年调离,去重庆任卫戊司令部警卫军军长

  中将副主任  毛福成 贵州、后调辎重兵学校教育长。

  少将副主任  周 盘 邵阳 保定军校,先为教育处长

  毛福成调走后,升为副主任。李明灏调走后,升为代主任,后任主任。

  少将教育处处长  李亚芬 湖北

      原任十五期总队长

  少将教育处处长王檄鳌 河北 保定军校

          原任十七期六总队总队长

  少将政治部主任  刘公武 华容 留德

  少将政治部主任  沈清尘 江苏 留法

  少将政治部主任  张泰祥

  少将办公处处长  姚价垣 醴陵 日本士官

  少将军械处处长  兰蔚援

  少将总 队 长  李寿千

  少将总 队 长  杨之敬

  少将总 队 长  张植标

  少将总 队 长  林丰炳

  少将总 队 长  胡序荃

  少将总务处处长  李高传

  少将补训总队长  曹铁城

  少将劈刺训练班主任曹玉成

  少将高级教官  崔 鉴 河北 保定军校

  少将政治总教官  王平一 济南(似为湖南) 留苏

  少将战术主任教官  吴在瀛 天津 保定军校

  上校办公室主任  范仲俺

  上校经理处长  吴缓礼

  上校会计主任  曹 亮

  上校管理科长  唐鸣凤

  上校副总队长  杨光文 醴陵

  上校政治教官  姚素舫 邵阳(兼战斗日报总编辑)

  上校军医主任  林瘦梅

  上校大队长  陈锡离 新宁

  上校大队长  黄鼎魁 贵州

  中校大队副  李清峰 山东

  少校大队副  言忠信 长沙

  中校大队副  郑文宽 山东

  少校大队副  刘湘山 武冈

  少校中队副  叶培根 湖北

  少校中队副  赵沫恺

  少校中队副  刘法贤

  少校中队副  周信良

  少校中队副  赵毓英

  上校马术教官  高冠三 桃源 日本士官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卢伯鸥 湖北 留日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  陈灌芜 安徽 留日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  周纪纲    黄埔一期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  许 复 江苏 留法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  贾书法

  中校政治教官  刘锡畴 邵阳 留日

  中校政治教官  杨 恒 邵阳 留英

  中校政治教官  孙愚溪 山东

  中校政治教官  李石静 醴陵

  中校政治教官  刘宇光 武冈

  少校政治教官  张少岩 上海 留日

  少校政治教官  王寿勋 江西 留日

  少校政治教官  徐公毅 江苏

  少校政洽教官  邹 湘 长沙

  少校政治教官  邹绍祺 长沙

  上校兵器主任教官  曾锡涛 长沙 保定军校

  上校兵器教官  王德振 开封 保定军校

  上校筑城主任教官  陈维斌 邵阳 保定军校

  上校筑城教官  黄正忠 长沙 保定军校

  上校筑城教官  黄泽普 湖北 后阀十八期大队长

  上校地形主任教官  左纪楠 醴陵

  上校地形教官  俞选宁

  上校交通主任教官  黄维汉 长沙

  中校交通教官  陈明选 四川

  上校战术教官  雷楚石 湖北

  上校战术教官  罗榕荪 邵阳 日本士官、后调十七期大队长

  上校战术教官  柳 琼 武冈

  上校战术教官  刘冠士 武冈

  上校战术教官  唐连城 武冈

  上校战术教官  殷季朴 武冈

  上校劈剌教官  金先诞

  军二分校在武冈时,规模很大,先后培养了初级军官近万人,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该校将、校官佐为数甚多,这里所列只是根据我们收到的文史资料中有记载者采录,其余遗漏者甚多,尚待补充。

  五、军二分校办的报社、剧社和中小学

  《战斗日报》社和武冈青年联谊社,都是刘公武任政治部主任时创办的,从筹备到成立实际负责的都是龚次榆,

  该社是1938年冬成立,由刘公武任社长,龚次榆任总编辑,刘修德任编辑,编辑和印刷厂都设在民生工厂(现县招待所大门左边)。由于武冈偏处湘西南、交通梗塞,外地的报纸要三四天才能寄到。抗日时期,时局瞬息变化,当国家安危民,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广大人民非常关心战事消息。《战斗日报》每天有抗战前线的电讯。编排、印刷也颇为清晰,是受人欢迎的报纸。《战斗日报》对开化武冈风气起了积极作用。

  《战斗日报》的这种情况维持不过两三年,后刘公武离职,龚次榆、刘修德调走,1940年,《战斗日报》改名为《党军日报》,人员的调走,报刊的改名,报纸的风格也变了,改名后,报社迁到和气街十六号(现在的中医院位置)。从1940年到1945年,总编辑有王平一、刘尚均、姚素妨、刘锡畴,编辑人员先后有洪儒珍、沈鑫寰、黄子侃、沈仁等。

  1945年,日本侵略军窜犯武冈,《党军日报》和《武冈民报》迁至七步石山坳里出联合版,日军窜到山里,报社仓皇撤退,总编辑刘锡畴被杀害,另一政治部科员巩固也同时被害。

  武冈青年联谊社,地址在三义官,开始成立时,由龚次榆任总干事,刘修德任干事,随后因政治部主任易人,联谊社的总干事和干事也换了几次,最后是马健任总干事,刘厚隶、彭少白任干事。联谊社有京剧组,不定期演出节目,京剧组名义上是该社剧组,实标上是独立机构,由军事教育官曹玉成和高冠三负责,演员都是二分校官佐,如李高传、刘锡畴、李殿坤、唐耀华、阴汉平、魏坚文、佐铁陶、霍绍武等不下四十多人,文武场面,服装道具也基本齐全,公演时间也比较多,关肃霜剧团的司鼓宋东保,当时就是这个京剧组的司鼓。

  军二分校在武冈还创办了洞庭中学及和平小学

  和平小学是二分校为子弟就学创办的,校址起初设城内许氏总祠(现红旗小学所在地),后迁至校本部所建的校址,洞庭中学设在许家大屋,开办时,除购买了许家大院子外,还新建了教室楼房两栋,初设初中,后设高中,高中设法相岩(接收军二分校校本部全部房屋,李明灏将其住舍洞庭别墅全部捐与洞庭中学)。

  洞庭中学第一任校长刘侃元,笫二任长谢行恕,第三任校长殷德饶,第四任校长王鉴清,第五任校长周调阳,直至解放。

  殷德饶长校期内,两次参加全省会考,送考学生全部及格,创造空前记录,经当时省政府会议决议,两次各奖四千元。

  洞庭中学之办得好,由于主事者同心协力专志办学,不受外界于扰,独立成风,而名教师如廖六如、刘林、喻科盈、李度、陈平一、徐公毅、黄河、罗世藩、李石静、张健甫、周用君,李昌董、肖敏颂、彭乘朴、赵连城、宗培林……等,皆一时之选,其中有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员及进步人士甚多,故思想进步,学风特优。

  和平小学和洞庭中学,对促进武冈文化教育事业起了一定的作用。

  洞庭中学解放后改为武冈第二中学。

  六、军二分校迁併成都本校

  1944年8月,日本侵略军大举南下,衡、邵沦陷,周磐派遣的侦察了解到日军已攻占冷水滩,国民党七十九军军长本甲阵亡,局势紧张,周磐惊慌失措,连夜召集教育处长王檄鳌、政治部主任张泰祥商讨疏散计划。第二天(8月5日)上午在正中楼前大坪召集全体官兵,报告形势紧急,宣布马上分三路疏散。

  一路由城步西岩,经梅口至绥宁。

  二路由踏踏岭至山口侨翻越七步石至绥宁武阳。

  三路由龙田、塘皇等地集中学生总队至绥宁红岩。

  并规定官兵每人配俄式枪一支,子弹五十发,刺刀一把,下午全开始疏散。

  1944年,1945年,军校疏散过程中,有些库存枪支、弹药、器械、财产损失部份。损失原因,有土匪抢劫,日军的破坏,以及兵荒马乱,人员流动,管理不善等。

  二分校疏散运出的枪支、弹药,贮藏在山口桥附近的一座庙里,被日军发现,纵火焚烧,爆炸之声,整夜不绝,火光冲天,数十里外可见,损失很大。

  1944年冬,日军占领桃花坪以北的周旺铺,新宁县的白马田后,暂时停止前进,此时武冈大军云集,有王耀武部的七十四军,洞口有李天霞的一百军,高沙有七十三军,加上第十军的一部分,还有龙山、秀山等师部队。周磐意欲重振军备,东山再起,决定将校本部迁返至城西磨石村斜道张家,教育处迁至高矛头王家,总务处迁至踏踏岭,从马家桥至曹家巷,均驻有军二分校官兵。

  1945年春,日军大举侵犯湘西,4月17日起军二分校再次由武冈出发向湘黔边境疏散,5月4日,十九期五六两个总队都平安到达会同,时湘西会战胜利,抗战胜利已奠定基础,国家准备复员,全国各分校都裁并,所有学生都拨归成都本校训练,于是,军二分校奉令迁移成都与成都本校合并。8月1日成都本校接收大员桂乃馨来会同接收,十九期五六两总队甄别考试,改编为二十一期。10月4日,军二分校官兵自会同向成都进发。从武冈到成都;途经三十一个县市,行程三千里,历时7个多月,于11月23日到达到达成都本校。

  (说明:本文根据刘公武、刘承滋、荆有恒、曾光炎、翟绍武等同志所找供的资料整理。 石进同志作了审核)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