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武器研究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纪念日,盘点抗战中的主力步枪弹(一)
来源:轻兵器   2021-11-02 10:06:08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均投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而本文呈现的则是当时使用的两种口径的主力步枪弹——7.92mm和6.5mm步枪弹。本文上半部分主要介绍这两种口径枪弹的源起及发展演变——

  1

  7.92mm圆头弹与尖头弹

  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从德国引进M1888委员会步枪,由此,这一“舶来品”就决定了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国军用步枪的主流口径。M1888委员会步枪由德国当时的步枪委员会在毛瑟M1871/84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成,但其设计生产并没有毛瑟公司参与,故M1888委员会步枪与毛瑟并无多大关系。M1888步枪采用当时先进的旋转后拉枪机式操作方式,5发固定弹仓漏夹装填供弹系统,而与之配套的7.92×57mm步枪弹也是全新设计的,全弹长82.5mm,采用当时还比较少见的无凸缘瓶形弹壳,弹壳长57mm,发射药为2.7g经石墨光泽过的片状单基无烟药,弹头为镀镍钢被甲铅心平底圆弹头,弹头直径8.1mm、长31.25mm、质量14.64g,初速640m/s,膛压约269.6MPa。1895年,湖北枪炮厂在M1888委员会步枪基础上仿制改进而成“汉阳造”(仿制改进的“汉阳造”去掉了原型枪枪管外的套筒),也一并引进设备及材料,仿造了这种圆头枪弹,月产量高达13万发。1897年,曾力主建设湖北枪炮厂的张之洞向军务处提议,将国内各厂所产步枪口径统一到“汉阳造”所用的7.92mm口径上来,但未能实现。

清政府从德国引进的M1888委员会步枪,并在国内设厂仿造。该弹配用7.92mm圆头步枪弹

德国原产7.92mm圆头步枪弹使用的大包装纸盒(上)和15发小包装纸盒(下)。这种枪弹预装在5发漏夹内

7.92mm圆头步枪弹分解状态,可见其内装的经石墨光泽过的小方片发射药以及弧形平底圆弹头

  汉阳兵工厂根据M1888步枪仿制的改进型号——著名的“汉阳造”步枪,与原型相比去掉了枪管外部并不实用的套筒

  汉阳兵工厂不同时期生产的2发7.92mm圆头弹及弹底特写。其弹头均采用镀镍钢被甲,从弹壳抽壳钩槽的光洁度和尺寸一致性来看,其工艺质量与进口枪弹基本一致

  M1888委员会步枪配用的圆头弹虽然对有生目标的停止作用较好,但弹头较重、初速不高,弹道比较弯曲,不太适合打击远距离目标。为进一步提高步/机枪的有效射程,德国于1905年又在这种弹的基础上研制出初速更高、适合远射的尖头高速步枪弹,即“S”轻尖弹,又称8×57mm JS毛瑟步枪弹。“S”轻尖弹弹壳部分与原型的圆头弹基本相同,但全弹长缩减至80.3mm,其流线形铅心平底弹头直径8.22mm、长28mm、质量10g,装药量增加至3.3g,初速提高到870m/s,膛压也增大到303.9MPa以上。由于新弹性能优异,次年即1906年,广东、上海两家制造局便在仿造毛瑟M1898步枪的同时引入这种弹。后来,“S”轻尖弹发展出更多弹头种类,可满足各型步枪、轻重机枪乃至航空机枪的使用,最终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步枪弹之一。

  第20兵工厂1938年11月生产的7.92mm圆头弹外观及弹底特写。该弹弹头被甲为镀镍钢材料;弹壳底部的“7.9”字样表示枪弹口径为7.92mm,“27”表示民国27年(1938年)生产,“11”表示生产月份,最下方的铜钱图案为20厂厂标,意指该厂前身为四川铜元局

汉阳兵工厂于1925年生产的采用白铜被甲的7.92mm圆头弹外观及剖面,可见弹头被甲较厚

  抗战期间的一名中国战士,手持装有长刺刀的“汉阳造”步枪。从身上的布质枪弹袋可以看出,所有的枪弹都是预先装在漏夹内的

国内根据德国毛瑟M1924步枪仿造的“中正式”步枪,相应地改为发射7.92mm毛瑟尖头弹

  1942年驻守陕西潼关的中国第34集团军第1军167师,使用的捷克ZB37重机枪发射射程更远的7.92mm毛瑟尖头弹

7.92mm圆头弹(左)和7.92mm毛瑟尖头弹(右)外观比较

  从左至右分别为采用镀镍钢被甲的7.92mm圆弹头、采用镀镍钢被甲的7.92mm“S”尖弹头以及采用覆铜钢被甲的7.92mm“S”尖弹头

  民国之后,由于国力孱弱,国民政府包括各路军阀在军事装备上都一直仰仗国外,特别是与德国始终保持较为密切的武器贸易关系,因此国内的主流步/机枪在口径选择上即向德国毛瑟等欧洲产品看齐。1935年,国民政府兵工署经多方考察,以德国毛瑟M1924步枪为基础,仿制而成“中正式”步枪,该枪即发射7.92×57mm尖头步枪弹,以5发桥夹装填,与当时作为中国军队主力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和二四式重机枪保持通用,提高了生产和后勤保障的便利性。不过,国内当时将圆头弹与尖头弹均称之为“七九”式毛瑟枪弹,如前所述,这种圆头弹与毛瑟并无多大关系,结果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混乱。特别是尖头弹弹头直径和膛压均有较大增加,与圆头弹不能通用,也就是说,“中正式”的枪弹并不能用在“汉阳造”上,反之亦然。但限于当时的国力及抗战爆发等原因,国内一直未能完成武器换代的任务,因此整个抗战期间,7.92mm尖头弹、圆头弹一直处于同时生产和列装的状态。由于缺乏武器,后期国内甚至将部分“汉阳造”的弹膛和弹仓部分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利用5发桥夹装填并发射7.92mm尖头弹,这种经过改进的“汉阳造”与原型外观上并无明显差异,存在误装老式圆头弹的风险,使用中容易出现问题。

  2

  6.5mm有坂圆头弹与尖头弹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走上工业化道路,国力快速提升,同时为实现其对外扩张野心,军事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因此在军用步枪方面率先完成了从完全仿造到仿制改进再到自行设计的过程。明治二十年(1887年)日军开始装备的8×53mm R村田步枪弹虽然采用了无烟药,但设计较为落后,特别是凸缘式弹壳不太适合在自动武器上使用,因此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日本又定型了由有坂成章设计的三十年式步枪及6.5×50mm SR有坂步枪弹,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首次大规模使用。6.5mm有坂步枪弹在当时主流军用步枪弹中是口径最小的一种,采用这一弹种也是日本对各种口径进行综合比较后慎重选择的结果,主要是考虑到日本人的体格要弱于西方人,较小的口径使得枪械和弹药更方便士兵携行。

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开始使用的6.5mm口径三十年式有坂步枪及机匣特写。其采用6.5×50mm圆头弹

  日本早期生产的6.5mm有坂圆头步枪弹和15发楔形包装纸盒。该弹弹壳底部无标记,底火亦无铆窝,弹头采用白铜被甲,不同时期生产的弹头辊沟位置和尺寸略有区别

  俄国在1917~1922年内战期间,也大量使用有坂步枪。图为当时俄国向英国科恩斯弹药公司订购的6.5mm有坂圆头步枪弹。该弹弹头采用白铜被甲,且全长比日本生产的略短

  少见的日本生产的6.5mm有坂圆头高压试验弹弹头及弹底特写。该弹在弹壳口部和底火周围涂有紫色密封漆,用以和普通枪弹相区别

  国内仿制的6.5mm有坂圆头弹外观及剖面。其弹头被甲前后厚度一致,外表无辊沟,被甲材料为镀镍钢

  早期的有坂步枪弹全弹质量22.25g,采用白铜被甲的平底铅心圆弹头,弹头直径6.63mm,弹头长31.5mm,弹头质量10.5g,黄铜材质的半凸缘瓶形弹壳底缘最大直径为12mm,全长50.7mm,装药为2.1g方片单基药。其弹头初速约630m/s,枪口动能2000焦耳。20世纪初,各国普遍开始采用高速尖头步枪弹,日本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由南部麒次郎主持研制出三八式步枪,其对原有的三十年式步枪进行了较大幅度改进,并使用新式尖头高速步枪弹取代了老式的圆头弹。这种新弹特别强调初速和侵彻能力。其弧形尖头平底铅心弹头长径比较大,弹头被甲早期为铜80%、镍20%的白铜合金,后期改为黄铜合金,弹心铅含量达95%。装药量则加大到2.3g,膛压增加到262MPa,使初速提高到770m/s,枪口动能相应达到2670焦耳。由于装药量和膛压增大,为了提高弹底强度,底火室隔板厚度有所增加,所以虽然新弹仍采用半凸缘瓶形弹壳,但与圆头弹的弹壳并不通用,前者比后者重约0.4g。

抗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使用最多的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其采用6.5mm有坂尖头弹

  日本生产的几种6.5mm有坂尖头弹外观及弹底。自左至右依次为:底火无铆窝,弹壳口部无密封漆的早期式样;底火有对称两条铆窝、弹壳口部无密封漆的中期式样;底火有均布三条铆窝、弹壳口部有红色密封漆的后期式样。三种枪弹弹头被甲材料均为白铜

  新型尖头弹于1914年攻打德据青岛时首次投入实战,并一直持续生产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之前。该弹使用面非常广泛,除了三八式步/骑枪及十一年式轻机枪外,还用于三年式重机枪、三八式重机枪、九六式轻机枪和九一式车载机枪上。

  6.5mm有坂尖头弹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弹种系列,除普通弹外,还有专供重机枪使用的钢心穿甲弹、木制或压缩纸制弹头的练习空包弹、星形收口或普通收口空包弹、专供室内近距离射击训练用的狭窄弹以及多种式样的惰性弹等等。(未完待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