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保山西城门。保山,位于滇西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路径之一。历史上,保山为哀牢古国故地。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领土扩张到此地,设不韦县,属益州郡管辖。
西城门内。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举国内附汉朝,史称“汉德广,服不宾;绥哀牢,开永昌”。东汉朝廷将益州郡内的不韦县等六县划分出来与哀牢国故地新设的哀牢、博南二县共八县一起设立永昌郡
保山乡村的街道。永昌郡经历了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宋、齐、梁几个朝代,南朝陈时丧失了该地领土。唐朝时,保山属南诏国领土。南诏国将以前的永昌郡一分为三,设立镇西、开南、永昌三个节度。宋朝时,属大理国所有,永昌节度改为永昌府。
墙角下嗮太阳的人们。元朝初年,置永昌三千户和腾冲千户,隶属于大理总管府。1274年,改永昌三千户为永昌州,腾冲千户改为腾越千户。1278年,永昌州再次改为永昌府。
1938年,保山当地女孩。永昌称为保安始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永昌改为县治时,因与当时的安徽永昌县重名,于是将城内太保山中的“保山”二字借用为县名,保山县从此见于史册。
1938年,保山,放鸭子的小男孩。清朝时,保山仍称永昌府。民国二年(1913年),裁撤永昌府保留保山县,属滇西道。1942年5月,日军曾对滇西重镇保山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大量百姓伤亡。而后来的滇西大反攻也正是从保山发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8年,腾冲的屠户。
1938年,保山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时任知县张福昶捐资修建。现在的保山一中。
1938年,保山,披着蓑衣手拿斗笠的村民。
1938年,保山,路上的乞丐与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