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抗战老兵: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
来源:湖南日报   2020-09-25 10:22:05

  老兵档案

  王兴家,1923年出生于山东泰安县五里井村。他在长沙市天心区融城社区讲述了自己的抗战故事。

  张育文,1925年出生, 现在融城社区的一家医院里养病。离休前,他曾任中国水电八局副局长。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李健 摄

  老兵讲抗战

  王兴家

  “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小鬼子凭什么那么嚣张!中国人是那么好欺负的么!”提及当年被日本兵殴打的情形,这位老人依旧愤愤不平。

  张育文

  为了打击敌人,晚上我们常常挖断公路、埋上地雷,破坏他们的运输供给线。“一逮着机会就让公路瘫痪。”

  “8·15”日本战败投降日。虽然抗日战争的硝烟离我们已经很远,当年的老兵也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健在的如今亦是满头华发,但我们不能忘记那艰难的八年全面抗战路。

  日前,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访了两位抗战老兵。随着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讲述人:王兴家,91岁】

  遭鬼子殴打,他拿起枪抗日

  “不分青红皂白就是打,小鬼子凭什么那么嚣张!中国人是那么好欺负的么!”即使过去了70多年,王兴家老人提及当年被日本兵殴打的情形时依旧愤愤不平。

  1944年的一天,王老带着农闲时在家新织好的布到邻村集市上去卖,在集市上“一名日本兵走过来,突然举起枪托,狠狠地砸向我的后脑勺。”幸而得到旁边卖肉摊贩的保护,他才得以逃生。

  “小鬼子凭什么这么嚣张?还是在我们的土地上!”无故挨了打的王兴家越想越气,血气方刚的他决定要报仇,他瞒着父母偷偷跑到“白区”投靠了当抗日游击队队长的表舅。

  “不敢让家里知道我参加抗日了,怕他们担心,也怕连累他们。”身为家里长子的他,突然不辞而别、杳无音信,“母亲因此差点哭瞎了双眼,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见到我。”

  在山东泰安、莱芜等地浴血奋战日寇的那段经历,成为老人一生中的传奇。“我算是幸运的,能活下来。当年一起抗战的,大多都牺牲了。”

  【讲述人:张育文,89岁】

  在敌人眼皮下掐断他们的供给线

  在融城社区的一家医院里,记者见到正在养病的抗战老兵——张育文。老人坐在轮椅上,离休前,他曾任中国水电八局副局长。他的听力已经不行了,许多问题,需要记者在耳边大声重复。但忆起战争岁月的点点滴滴,老人依然无比清晰。

  1924年9月, 张育文出生在河北省三河县(现三河市)一个当时叫周泗湾村的一户农民家。

  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投靠日本侵略军,成立了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包括三河在内的二十二县名为“自治”,实为日寇殖民地。1938年起,冀东抗日烽火风起云涌。1942年,年仅18岁的张育文就被推荐当上了当地的治安委员,不久就当上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当时通唐公路(公路从通州至唐山)正好经过我们村子附近。为了打击敌人,晚上我们常常挖断公路、埋上地雷,破坏他们的运输供给线。”张育文等游击队员的出击,让敌人很是头疼。“后来,小鬼子加强了对公路的巡查和游击队的围剿。可我们不怕,一逮着机会就让公路瘫痪。”

  1945年的一天,张育文带领队友配合正规部队攻打县城,“敌人有一个保战团,近2000人,我们1000人不到,力量悬殊,加上武器落后。”在这次交锋中,他们苦战了数小时后落于劣势,只好选择撤退。

  在这次撤退中张育文差点出事, “敌人太多了,子弹追着打,我手里打得只剩最后一发子弹了,这发是留给自己的。情急之下我跳下河堤,一发子弹落在我背后不远,一发擦肩而过。”张育文化险为夷,而他身边的战友却迟了一步,不幸中弹身亡。“就慢了那么一步啊!”回忆起昔日战友,老人眼角泛起了泪光。

  记者 陈月红 实习生 饶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