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孝之寄给韩靖五的信 (此档案现存于吉林省档案馆)
这是一段尘封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这封信件在吉林省档案馆静默了几十年。那发黄的信纸告诉我们:寄信人是新疆边防陆军第五师司令部参谋长兼旅长王孝之,收信人是上海邮政管理局中文处韩靖五先生。
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东北的优秀儿女纷纷拿起武器,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冲破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禁令,同仇敌忾,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其中就有原吉林省依兰镇守使兼陆军独立第24旅旅长李杜率领的抗日队伍。
李杜,原名李荫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苏。1880年8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一个半农半商的家庭。九一八事变前,他曾目睹过日本人的残暴,于是下决心整顿军纪,亲自制定训练方法,常常告诫官兵们提高警惕,牢记民族仇恨,提高战斗力。李杜把他的部队训练成当时东北军中一支有较强战斗能力的部队。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时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的熙洽投敌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依兰,李杜立即通电所属的依兰下江十三县,饬令文武官员一律不得附逆,并号召军民联合起来共保下江。
1932年1月,日军驱使任伪吉林省长官公署长官的熙洽,派吉林省“剿匪”军总司令于琛澄率军进逼哈尔滨,一时间哈尔滨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李杜毅然率领主力部队驰赴哈尔滨市郊,与另一支由冯占海带领的抗日队伍会合,共商保卫哈尔滨之策。李杜建议,鉴于哈尔滨的态势,应该把抗日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御敌,协调作战。吉林境内几支东北军余部,一致同意成立统一的军事机构,把抗日力量团结在一面大旗下。1月31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场召开了“吉林自卫军成立誓师大会”,大家公推李杜任总司令。会后,发表抗日讨逆通电和告民众书,表示:“在此形势严重之日,正我军人效命疆场之时”“望我父老子弟,念国土之垂危,痛沦胥之将及”“一致团结共赴国难”。
之后,李杜指挥着自卫军,与前来进犯的日军在距哈尔滨50公里的双城堡发生激战,但自卫军终因敌不过日军的炮火和飞机的轰炸而撤退。哈尔滨再次告急,李杜紧急部署调整防务。至1933年1月,自卫军大部牺牲,在饶河、密山、虎林等地被日军切断退路后,李杜率余部先撤到兴凯湖畔的龙王庙,而后进入苏联境内,李杜去莫斯科办理交涉后,部队由吉林自卫军中路总指挥杨耀钧率领,绕道西伯利亚,进入我国新疆。
李杜抗日的声名大振,闻名全国。同年5月,他从海路辗转来到南京,受到热烈欢迎,蒋介石大事赞许,两次召见,设宴招待,让他参加国府纪念周,并请李杜作东北抗日报告等等。但是,蒋介石对他并不重用。此后,李杜便参加了由宋庆龄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
信件的主人王孝之,是李杜的部下,参加了多次战斗,亲历了吉林自卫军的建设、发展、变化。在1933年7月23日的信中,他向朋友韩靖五详细描述了随李杜入苏后,苏联的社会状况,自卫军的遭遇,回到新疆的经历。
王孝之,与东北四万多抗日义勇军官兵一起,穿越零下30多度的西伯利亚,踏上归国的征途。途中有一万多人倒下,长埋在异国的冰天雪地里。他们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创造了人类大规模迁徙的一个奇迹,谱写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的壮丽篇章。王孝之和自卫军的弟兄们留在了新疆,放弃了返回东北故土的机会,征尘未洗就投身到保卫祖国西部边疆的事业之中。岁月悠悠,但人们不会忘记献身祖国西部边疆的吉林自卫军官兵,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转战白山黑水和天山南北的一代忠良。
这封信件经历了多少故事,我们已无从知道,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留存真实地记录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它的留存让我们看到了当年誓死抗日的吉林自卫军官兵的爱国之心,和那铮铮铁骨好男儿的满腔沸腾的热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2月28日 总第2424期 第四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