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子女整理遗物才发现一段抗日经历 母亲15岁为新四军做地下工作
来源:大连晚报   2015-09-09 09:26:24

  文/图记者红心

  3日上午,在家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马晓江老人和他的兄弟姊妹心情格外激动,这个伟大的纪念日让全家人又深深地怀念去年末过世的母亲马秀英。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家人意外发现一份材料,上面写着母亲15岁开始为新四军做地下工作,并于1944年正式加入新四军投身抗日,而这段抗日经历老人生前一直对家人守口如瓶。

 

  马晓江阅读整理母亲留下的记录本。

 

  马秀英早年身着军装的照片。

  旧笔记本中现抗日经历

  马晓江老人家住中山区秀月桥头附近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前日上午记者来到他的家,马晓江还在阅读《大连晚报》,回味着3日的大阅兵。马晓江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说,当他看到抗日老战士受邀乘坐检阅车辆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他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去年冬因病离世的马秀英老人。“我的老母亲马秀英生于1927年,老家在安徽省铜陵县,她是一名新中国成立前就投身革命的离休干部,生前在大连市委组织部工作,去年年末在冬至那天因病去世,终年87岁。”马晓江介绍,他排行老五,在母亲去世后儿女们一起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份母亲写给有关部门的材料,上面写着母亲1942年起就在家乡安徽省为新四军从事地下工作的经历。

  发现这份手写的材料后,马晓江和全家人都十分惊喜,因为这段抗日经历母亲一直守口如瓶。此后他们又翻阅了母亲留下的各种笔记和材料,在一个旧笔记本中发现母亲早年回忆整理的一份材料,上面记录一些母亲随姥爷一起为新四军从事地下工作,支援抗日的故事。

  母亲随姥爷一起支援新四军

  马秀英在笔记本中记录,自己出生在安徽铜陵县朱村乡,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一天书便辍学了,8岁就开始帮父母从事家务劳动。马秀英随父亲马太源多次不顾个人安危,保管新四军存放在家里的十几捆布匹和留声机等军用物资,日本鬼子来扫荡时,马秀英和马太源从楼上把这些军用物资转移到后山上隐藏起来。

  1942年2月,在父亲马太源的影响和支持下,年仅15岁的马秀英就参加革命,为新四军做地下工作,并担任朱村乡妇抗会理事长。她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每天翻越好多山头,组织动员妇女站岗放哨,递送情报,做军衣军鞋,洗补军装,送军粮支援前线。并动员村民参军,宣传抗日救国,有敌人来扫荡时,马秀英通宵不睡,转移部队的军用物资。

  1944年9月,17岁的马秀英从地方妇抗会参加新四军,在皖南新四军文工团做文艺工作,开始自学文化知识。1945年1月,在皖南新四军总部工作队做群众工作,1945年5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离休后任楼长,思想没“离休”

  1950年,马秀英进入旅大市委党校学习。1954年末,马秀英调入旅大市委组织部,早年投身革命的她一直十分关心新中国第一代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经常受邀到旅大二中、中山区枫林小学等学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做革命传统报告。

  1982年11月,马秀英老人正式从大连市委组织部离休,但仍在街道尽义务,上世纪90年代担任楼长为全楼居民服务……

  回忆起母亲的生平往事,儿子马晓江不禁热泪盈眶。党和国家始终不曾忘记为实现全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老战士,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抗日老战士们乘车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和致敬,“看到这一幕,我只是有些遗憾,如果母亲能再多活一段时间,亲眼看到这场宏大的抗战胜利日阅兵,我想这足以告慰老人家为革命奋斗的一生。”采访结束时,马晓江感慨地对记者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