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抗日救亡 巾帼不让须眉
来源:和讯网   2015-10-08 09:01:19

  一个女孩,十三四岁的花季年华,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毅然投身革命,她就是抗日老战士徐银秀。1941年,年仅13岁的徐银秀加入到民族抗日斗争当中,当儿童团团长、妇救会主任,协助民兵打地道战。

  家住越秀路街教师村社区的抗日老战士徐银秀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但老太太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格外的精神、干练。回想起当年的抗战经历,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1928年,徐银秀出生在河北定州市,过去叫晋察冀边区第八区大杨庄村。当时妇女地位很低,上学的都是男孩子,而徐银秀的父亲思想比较开明,这让她有了上学的机会。

  徐银秀的整个童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的村子是游击区,三天两头打仗,一打仗就上不了学,孩子们都趴在村口等着,听见的是阵阵的枪炮响,看到的是一个接一个抬到村边的伤员。这一天,鬼子突然把村子包围了,抓走了徐银秀的父亲。徐银秀说,日本的侵华战争是罪恶的、更是残酷的。民族正处于危亡时刻,于是,年仅13岁的徐银秀就在村里参加了革命,当妇救会主任,兼任儿童团团长和军事训练教导员,天天训练孩子们,站岗放哨。徐银秀说,因为当时她家在村里辈儿大,大家都喊自己“秀姑”,就连炮楼里的鬼子都知道。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最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形成三里一碉堡,五里一炮楼,处处是沟壑的封锁局面。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和日伪军进行斗争。到1942年,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打地道战,民兵是主力。村里20多个民兵,妇女干部都配合民兵打地道战,就这样,年轻的徐银秀也加入了战斗队伍。1943年阴历八月十六,15岁的徐银秀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日子,她一辈子忘不了。

  徐银秀回忆说,原先开始挖地道的时候没经验,地道挖的是直的,鬼子进来找到洞口,一放毒瓦斯,人就昏过去了,熏死好多年轻人。后来改变了地道的布局,而且用石板盖上,边上用土封严实了,毒瓦斯进不来。徐银秀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1944年的夏秋之交是仗打得最厉害的一次。鬼子抢粮食来了,套着几辆大车。老百姓(603883,股吧)闻讯转移,徐银秀和大家进地道。因为每次鬼子来,都在庙前的广场训话,所以大家提前就把地雷埋那儿了。这次战斗中,民兵队长交给徐银秀一个任务,就是从庙台的瞭望孔,观察敌人。看到敌人多了,就引爆地雷。轰隆一声, 30多个敌人被炸死。老人说:“当时还有一些村民也在战斗中牺牲了,战争是残酷的……”

  后来,徐银秀当上了武工队队长,经常下村,赶上鬼子来了,跳进地道就打。上午打走了,下午去到另一个村,又赶上了,还得打。用她的话说,这就是游击战,哪儿都是战场。当时,徐银秀还是村剧团的指导员,演《白毛女》的主角喜儿。在区里担负着工作,晚上回到村里还要排戏。

  徐银秀的老伴儿也是抗日干部,十几岁就当了兵,当时两人,共同经历的那段战火岁月,使得他们对于战争有着更加刻骨铭心的理解。

  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解放后,徐银秀和老伴相濡以沫,生活虽不富裕,但却过得有滋有味。直到2001年,老伴儿得了重病。现在在老太太的家里,还挂着几幅画,有喜鹊登梅、有锦鸡牡丹……她只是说这是她照老师作品画的工笔花鸟,画得并不好。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古稀之年的徐银秀在照顾老伴儿时为了不犯困、不打盹,一笔一画精心勾勒出来的。如今,老人把这些画挂在方厅,时时观看、日日厮守。

  家人的离去、生活的变故并没有将徐银秀击垮,她仍旧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平日里,老人是社区的志愿者,一有空儿就会为孩子们讲述抗日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