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酒坊工人秘密给抗联送酒
来源:人民网   2015-10-27 14:13:04

  我于1918年6月28日出生在沈阳市辽中县的丁家窝棚。整个窝棚的乡亲们都以种庄稼为生。我父母7个孩子,日子过得虽说不富裕,但也说得过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沈阳。我们成天担惊受怕。

  1942年,日本人到我们窝棚抓“国兵”。我当时都已经结婚了,因为种种原因成了“国兵漏子”。对于丧心病狂的日本人来说,“国兵漏子”可不能轻易放过你,不久,我就被送到沈阳一家日本人办的兵工厂当劳力。当时兵工厂有3万多劳力,我所在的车间就有800多人,比现在一般工厂的人都多吧?一个月,我们得生产4吨炮,劳动强度就可想而知了,从早到晚累得要命。

  有一次,一位年长的工友给我拿点钱让我到位于东北大马路附近的万隆泉去买酒,给大伙解解乏,我就去了。我还记得当时酒厂在铁路一侧有一个门市房,里面两个人,一个收账一个打酒。买酒的人并不多,我到那就买上了。回到工棚一喝,味道真不错。我还记得工友们给我介绍说,这烧锅酒好喝价钱也不贵,因为他们厂里有一口老井,井水清澈甘甜,再加上酿酒师傅都是山西来的高手,工友们都挺爱喝他家的酒。

  后来,我一个亲戚在沈阳当个小官,我去求他安排我从兵工厂出来,在外面另谋个工作。亲戚给我推荐到了万隆泉酒厂,我一听,当时很愿意地去了。

  我进厂的时候,厂里有43个员工,他们几乎都是山西人。从他们的口中,我对厂子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1662年,山西太谷县人孟子敬来到沈阳投资兴建了义隆泉(后来更名万隆泉)烧锅。开业后凭借精湛的烧酒技艺和得天独厚的优良水质,烧锅备受欢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忙于争夺殖民地权益的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使民族工业争得短暂繁荣。 1916年,万隆泉烧锅已经是沈阳几家主要的烧锅酒之一,尚有资本35万吊。酒工45人两班生产,日产白酒800市斤。为扩大白酒销售,烧锅于1917年在小津桥附近开办万隆醴分号,第二年5月又在大北关成立万隆和第二分号。两家分号的相继建立,使万隆泉白酒产量大增,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营口、辽阳、海城、盖平、大连,年平均销售白酒41万市斤。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出于统治需要一度放松对民族工业限制。万隆泉烧锅几经易主,发展得还算不错。

  我记得当时沈阳有26家酒厂,分布在铁西区、皇姑区等地。因为在东北的日本人爱喝烧锅,他们自己也在铁西建了一家专门生产白酒的株式会社。可是,做惯了清酒的小日本哪模仿得了咱们中国的烧锅?尽管他们用的原材料也不错,但因为酿酒工艺不成熟,酿出来的酒味道不行。不光咱东北人不买,连他们自己也还跑来买咱中国人自己酿的酒呢。

  我记得日本人挺爱喝咱们厂子的酒,时常来厂里,每次他们出现,我们厂的主事赶紧拿出咱的酒递上去。当然,他们是不给一分钱的。

  后来,我听厂里的人说起这样一件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请酒厂主人孟宪玉当“维持会”会长被拒绝。不久,日本兵就到厂里挑衅,找借口拆房子。孟宪玉带领工人们拼死阻拦,不但踢伤了一个日本兵,还用烟袋锅子打残了一个。气急败坏的日本兵杀了一个工人,还点燃了酒厂,随后把孟宪玉抓走了。孟宪玉从监狱里出来不久就含恨而逝。他的儿子孟庆棣当时是东北抗联战士,经常把厂里的酒送到部队给大伙取暖。后来,孟庆棣不幸被捕。即便如此,酒坊工人仍坚持秘密给抗联送酒。

  到了1943年,因为粮谷统制政策限制,烧锅曾一度停烧。 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建“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将烧锅厂房强行拆掉2/3,烧锅被迫停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以后,万隆泉烧锅在原址重新修建,并于1946年6月开始生产。如今的万隆泉已更名老龙口,它不断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酿造更好的酒,不但深受东北民众的青睐,还享誉全国。酒厂经过百年沧桑,几次易主,几次更名,几次被迫停产,但我们依然迎来了它的春天,一次又一次创造辉煌。我想,这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是分不开的。

  口述:丁心普 采录:记者/张 昕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