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笔尖上的抗战
来源:新浪博客·古水章罗    2015-10-30 16:06:53

  日本侵华战争前的天津,大小报刊百家争鸣,汇聚无数能人志士,《新天津》报的创办者刘髯公便是其中之一。抗日战争中,他弃武从文,不惧权势为民发声。后身陷囹圄,以身报国刚毅不屈。这期我们就来倾听刘髯公可歌可泣的故事。

  报人的铮铮铁骨

  1937年8月3日早晨,天津著名爱国报人、《新天津》报主编刘髯公乘车前往英租界,准备和友人商议为难民筹款的事情,车开到万国桥(今解放桥)等待检查时,被日本人扣留并押送到了日本宪兵队。日本人的目的,就是迫使刘髯公将已经停刊的《新天津》重新复刊,并为美化日本侵略做宣传。此时,刘髯公抱定了必死的信念,他以咒骂回应敌人的要求。日方迫于刘髯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不敢贸然处死他,但对他施以酷刑百般折磨。最后,他的家属为救他委曲求全,刘髯公才得以出狱。刘髯公的曾孙刘礼宾讲道:“刘髯公回来以后,全身血肉模糊,因为他被扔在水牢里泡着,全身被打得血和衣服都粘到一起了,又臭又脏,血衣服是一点一点用温水给敷下来的,敷下来以后刘髯公说:‘别扔,留着,一定让后人们记住这笔血债。’两个月后,刘髯公因刑伤过重含恨去世了。”

  刘髯公原名刘学庸,号髯公,是天津杨村人。他自幼家境贫寒,但特别喜爱英雄义士的传奇故事,把精忠报国作为自己最大的梦想。当时,近代报业进入中国时间并不长,但很快在老百姓中产生了影响力。刘髯公和另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段松坡出于工作需要,常跟新闻界接触。时间久了,他们就萌动了自己办报为民发声的念头,于是一起找到了号称“北方才子”的薛月楼,三人一拍即合。这个过程。刘礼宾回忆说:“薛月楼跟段松坡,还有刘髯公凑了一万元。髯公在海大道开了一个明星自行车行,他把自行车行也作为添加股进来了,然后腾出了几个房子做最早的编辑部,最早就只印了500份,《新天津》就这样创刊了。后来影响力一点一点扩大,1930至1937年《新天津》最高发行量达五万份。”

  从1924年创刊开始,刘髯公就将《新天津》定位为“平民化的报纸”,既针砭时弊发表社论,又开创性地连载评书,风格亲民,受到百姓喜爱。沦陷前的天津报业繁盛,除号称四大报的《大公报》《益世报》《庸报》《商报》外,在一系列小报中影响最大的,非《新天津》与《新天津晚报》莫属了。

  可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始终怀着精忠报国思想的刘髯公对日军的侵略行为恨之入骨,于是以笔当枪,在报纸上痛骂日军,呼吁民众抗日。刘礼宾介绍说:“‘九一八事变’以后,刘髯公经常在《新天津》上著文,他有的时候会在报纸上用‘打回老家去’这个词,这个词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他在这个报纸上著文,赞扬东北义勇军的抗日行动,歌颂抗日将领蒋光鼐,介绍宋哲元大刀队……这个时候《新天津》实际上已经到了跟日本侵略者死拼到底的一种状态之下。”

  绝不复刊坚持至死

  1937年7月28日《新天津》发表号外,宣布抗日停刊,避免沦陷后报纸成为日军的宣传工具,报纸停刊以后,刘髯公失去了公开声援抗日的渠道,转而投入难民的救助工作中去。为了与人商讨筹备救济物资的问题,刘髯公不得不走出租界,这就给了日军可乘之机。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被捕的那一幕。

  由于《新天津》在当时影响力很大,刘髯公在新闻和文化界地位很高,因此日军很想拉拢他出任伪治安维持会长和社会局长,让《新天津》复刊为日军做宣传,这些都遭到了刘髯公的断然拒绝。因为刘髯公一直以来抗日态度都很坚决,于是他自然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和编辑部的好几位编辑记者都上了日军特务酒井隆的“刺杀名单”。刘礼宾说:“酒井隆最后承认,暗杀这些编辑记者动意从1934年就开始了,他们这些人早就在‘黑名单’上了,只不过是事成又晚了几年。”

  因为刘髯公断然拒绝日军的收买,日军采用了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企图让其就范,但刘髯公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抗争到底。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家人瞒着他写了复刊保证书,刘髯公才得以出狱。但两个月后,终因受刑过重,年仅四十四岁、正当壮年的刘髯公还是含恨离世了。刘礼宾讲道:“刘髯公至死都在不停地嘱咐家里人,万万不可以复刊, 不能向侵略者屈服,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天。”

  虽然刘髯公没有战场杀敌,但他身为办报人的铮铮铁骨,笔尖上的抗战故事同样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