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村庄与抗战血书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5-11-12 15:02:56

  在《人民文学》第十期上,《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以发生在1941年山东莒南县渊子崖村农民自发而惨烈的史诗性抗战事迹为蓝本,讴歌了一群朴实的乡民保家卫国的豪迈气概。作者铁流亦出生在这片土地,他1998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写下的大量文学作品都与这里血脉相连。多年笔耕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品散见于多家大型期刊,数篇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年度作品选本,还曾因为撰写的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荣获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报告文学 《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作者以翔实鲜活的文档资料为纲,把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这个故事的细小节点,采取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艺术架构,为我们栩栩如生地还原和再现了70多年前的那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让我们在品读的过程中品味到了一种人性在艺术升华后展现的辉煌。 1941年12月20日,山东省莒南县的渊子崖村,几百个手无寸铁的普通农民,他们在年仅19岁的村长林凡义带领下,英勇地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铁叉和铡刀,与1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整整一天的血肉拼搏,直到太阳偏西敌军才拥进围子,村民誓死不降,他们用最原始的武器与日伪军展开逐屋逐户的巷战。最后在赶来的八路军武工队的协助下,以牺牲147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12多名,保卫了村庄和大量的粮食储备的伟大胜利,创造了煌煌中华抗战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一次激烈悲壮的浴血保卫战。

  我们还能够从《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里读到很多很多感人的场景与细节,乡民们为了不暴露储藏的粮食,不惜以身相拼,即便是在饥饿难捱、艰难困苦的日子,大家都自觉地遵从着内心的坦荡和良知,尤为让我感动的是,全村人在处于极其险恶的绝境时,还共同签下了那份令今天的我们感天动地的“抗战血书”,使整部作品达到了艺术感染的最高点。渊子崖民众的事迹,为莒南党史和山东省的革命斗争史谱写了辉煌的一页,据说当时还惊动了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连侵华日军的最高指挥官们都刮目相看。当然,我们也欣慰地从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描写,1944年,沐水县政府在该村的北小岭上用紫红色的巨石,建成了一座六角七级的纪念塔,塔的正面简述了渊子崖村自卫战的经过,塔的背面雕刻着烈士的英名,塔的两侧是滨海军区领导陈士榘等人和县参议会的题词。题词上:“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纪念在渊子崖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缅怀他们的功绩,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还设立了专版介绍渊子崖战斗的经过。

  一个小村一次具体而微的战斗,一群乡民自发的惨烈抗争,一个作家一次呐喊般的书写,就这样《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这样一部篇幅不算太长,而精神力量伟岸、艺术韵味独特的报告文学作品就珠圆玉润地闯进我们的视角,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近段时间的“抗战”题材作品。假如我们还可以从更深广的意义上去探寻的话,我们或许还会有这样的发现,当下我们描写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是相当多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发掘、整理、创作更多的《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这样的作品来提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呢?我个人觉得,这才是铁流这次文学对我们最大的奉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