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川军战长沙:宋美龄题词悼念
来源:四川档案   2016-08-27 10:36:42


淞沪会战时王超奎写的遗书

1942年2月,宋美龄在向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时说:“我中国官佐士兵每当矢尽援绝,总是战至最后,宁愿牺牲生命,不屑选择别的途径。守长沙的川军营长王超奎就是这样的例子。”王超奎,1907年生于当时的四川涪陵,1926年,胸怀抱负的王超奎走出校门,投笔从戎,成为当时驻涪陵国民革命军20军(杨森部)的一名士兵。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淞沪会战后,杨森率27集团军司令部驻防平江,20军军部驻修水白沙岭,33师398团第1营营长王超奎所在部队开赴长沙,参加长沙会战。1939年9月,日军6个师团10万之众分兵合击长沙,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15集团军关征麟部和第27集团军杨森部加以阻击。

1941年12月,王超奎所在的133师398团奉令担任新墙河的守备任务,在新墙河后的傅家桥、相公岭一带布防,执行阻击敌人、掩护战区主力部队在长沙附近集结的仼务。战斗打响前,王超奎就向团长立下誓言:“新墙河乃九战区门户,更为敌我必争之地。值此大敌当前,风云变幻迫在眉睫之际,奎誓愿竭我之力,负死守据点之责;设若不幸为敌所乘,是奎亦死得其所。”


川军营长王超奎

12月23日下午,日寇以4万余人的兵力向新墙河一线发起进攻,当日军进至临近王超奎营阵地时,被地雷炸死五六百人,双方鏖战了两天一夜。随后,日军在燃烧弹的掩护下攻入阵地。王超奎营500士兵伤亡惨重,仅存30余人。

当时的战斗究竟有多惨烈?通过后来公开的杨森致重庆的电文中可见一斑:“十里纵横据点敌我混战,枪炮声及轰炸声,历历可闻,我伤亡惨重”,“与敌反复争夺,激战终日,雪雨交加,猩红满地”。眼见仅存的30余人已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阵地即将失守,王超奎明白,只要自己不死,士兵们就绝不会后退一步,必然与阵地共存亡。想到此,王超奎突然竖起机枪,枪口对着脑袋,脱下胶鞋,用大脚趾踩住了扳机!

士兵见状大惊失色,纷纷上前阻止。王超奎冲他们大喊:“不要拦我,我有军令在身,必须在此死守三天。现在,阵地是守不住了。全营五百兄弟,就剩你们几个了。我不死,你们就得陪我一起在这里送命。我死了,你们还有逃命的可能。”说完,王超奎扣动了扳机……此时,日军又向阵地冲来,冲上来的日军见王超奎倒地,唯恐他没死,又残忍地将他的颈子割断,身首分离。剩余的十几名士兵不忍弃营长而去,抢出王超奎的尸体,用担架抬着往南撤去,一直到汨罗的“红旗洞”(音),才遇到副军长夏炯。在听闻王超奎的事迹后,夏炯禁不住热泪盈眶,他脱下将军服,覆盖在王超奎的遗体上,抚尸痛哭。


王超奎的诀别信

133师以自己的重大牺牲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战区主力部队集结,歼灭日军赢得了时间。杨森的二十七集团军由于得到王超奎营的拼死掩护,顺利完成了在长沙附近的战略反攻部署,致使日寇在汨罗河以南、捞刀河以北遭受重大失败,被迫撤离。中国军队赢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湘北会战)的胜利。此次会战,毙敌33941名、重伤敌22003名、俘敌139名。古城长沙,成为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第一座没有攻下的城市。长沙会战结束后,133师将王超奎的遗体葬于其战死的相公岭,并立碑镌传。至今,新墙河沿线土色皆黄,但到了相公岭,草木郁郁葱葱,但土色殷红,如鲜血浸染。英国《每月电讯报》评论:“值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见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彩夺目。”


国民党涪陵县政府为王超奎举行追悼会。

1942年4月19日,宋美龄又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过去三个月来,中国人民目睹西洋军队处处对敌人屈降,但中国军队却在顽强抵抗。如在湖南新墙河,王超奎营被日军包围,五百人全部战死。中国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参考资料:中国网、重庆日报

图片摘自:中国网、武隆档案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