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熊希龄“裸捐”抗战,长眠西郊四季青
来源:北京日报   2016-11-27 15:20:34


香山古松视觉中国 供图

 

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卢沟桥事变”是不能忘记的。

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抗日战争中做出自己贡献的先人。北京3000年历史上第一位“慈善学园”的创建者,1913年当选的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抗战“裸捐”第一人。而他与古都的不了情缘,主要在于1920年创办驰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其旧址在前清行宫静宜园,并在数十年间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熊希龄先生1870年7月23日出生,是湖南凤凰人。他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被钦点翰林。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抗战时期,他舍家办慈善,率先裸捐,抗战报国,被誉为中国近代“慈善之父”。1937年12月25日,他为抗战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幸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1992年5月17日,熊希龄骨灰归葬北京香山熊希龄墓园。该墓园位于海淀区四季青北辛村,目前是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12月20日,熊希龄等人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并致电全国人民,发表主张抗战之宣言。他致电张学良、阎锡山、冯玉祥等将领,请他们统兵抗日,共赴国难,“愿诸公立赋同仇,联集战线,正当自卫,拼死抗争,以护我疆土,以保我民族人格。”他与赵恒惕等人组织成立驻沪湖南国难救济会,号召湖南人民,“景曾(国藩)、左(宗棠)之遗规,踵黄(兴)、蔡(锷)之殊烈,执戈御侮。”

1932年10月15日,熊希龄决定捐献全部家产,用于抗战救亡与慈善事业。为了发挥这笔捐献的最大效用,这个项目以熊希龄夫妇(其夫人朱其慧)二人的名字命名,成立了“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组成了董事会,并订立了管理章程。这笔捐赠计大洋275200余元,白银6.2万两,这是熊希龄从清末到民初任职25年来的全部积蓄。

1932年2月12日,他以香山慈幼院院长的名义发布通告,开展全院性的抗日救亡总动员,随后对家人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分别作了安排:他作为香山慈幼院院长,组织校务维持委员会管理校务,统筹负责前方死难将士遗属的抚恤教养;女儿熊芷则组织女红十字救护队,前往战区救护伤兵。其女婿朱霖是飞机制造专家,当即奔赴前线,参加航空队的飞机维修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华北战起,熊希龄夫妇刚抵上海,8月13日,日军又进犯上海,淞沪抗战烽烟又起。当时,熊希龄的住处,“无日不闻枪炮飞机之声,无日不见房屋被火之光”,亲友纷纷劝他离沪远避,熊希龄却悲壮地说:“国难当前,余亦国民一分子,应为国家社会稍尽义务,以求其良心之所安,故决计留沪,与红十字会同仁从事救护工作!”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熊希龄避居上海租界,精神痛苦异常,决心离沪返湘,继续为抗日募捐。只因当时长江航运中断,陆路战事阻塞,他无奈地挤上一艘法国邮轮去香港,拟绕道广州返湘。不料18日抵港后,由于忧心忡忡,劳累过度,25日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