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口述和回忆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梦回民国长沙:那些关于蔬菜的故事(图)
来源:长沙晚报2014-10-24 作者:任大猛 编辑:摇曳   2015-02-04 14:44:56

  

  抗战胜利后,长沙街沿边的一位卖菜女。这位卖菜女经营菜摊的形式,在当年被称为“靠墙泰”,他们设置的菜摊并未在菜场之内,而是设置在闹市通道边,街沿屋下。这种形式是挑担卖菜和菜场贩菜之处的第三种卖菜形式。(资料图片)

  文/任大猛 图/徐晖铭

  日前,本报新闻报道称,长沙正在改造和新建200家蔬菜直销店,价格将便宜一成多,2元/斤以下特价菜,每天不少于3种。

  其实,长沙人的菜篮子里不但装满各种青绿的蔬菜,更盛满了——

  A 最好吃的黄芽白,

  就长在今天长沙晚报大楼下

  长沙东二环旁的长沙晚报一带,曾是一片鱼塘。在开挖出鱼塘之前的晚清民国时期,今天的长沙晚报一带是一畦又一畦肥沃的菜地,每到深秋时节,一蔸蔸黄芽白,茂盛生长,长得十分惹人爱。这里的黄芽白常常抢“鲜”上市,获得长沙人更狂热的追捧。

  晚清民国时期,不少老长沙市民,在秋天,一听到菜贩们卖的黄芽白来自滩头坪和鸭子铺,“三天不吃青,喉咙里冒火星”的长沙人,眼睛里都泛着饥渴、喜悦的绿光。

  “滩头坪的黄芽白好吃,甜得‘滋’喉咙”,这是当年长沙市民的评价。

  滩头坪和鸭子铺的黄芽白好吃不是没原因的,除了这里的水土,是经浏阳河滋润冲积而成的沙质土壤,不同于东岸乡的红壤土、小林子冲的煤灰土外,此处黄芽白栽培的历史在长沙也属最早。

  至迟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就有来自河北省正定县的农民董仲书等兄弟,自带黄芽白种子来长沙城近郊的滩头坪、鸭子铺一带沿门串户,放账试销黄芽白,声称“包生、包好、再收钱”。

  此前,长沙人吃的白菜,有普通白、矮脚白等品种,好种易收,而黄芽白在秋后才能下种,生长期长,近郊菜农不愿种植。但滩头坪和鸭子铺的菜农,试用黄芽白种子后,在同治五年即告大获丰收,味道“滋口”、甜美,在长沙一炮打响。到民国时期,长沙菜贩担菜上市,只要声称他的黄芽白来自滩头坪,卖价不但要贵一些,还常被一抢而空。

  B 湘菜大师王墨泉,

  对东山光皮辣椒念念不忘

  民国时期,长沙菜地离城区极近,老长沙人只要踏出原来老城墙的旧址,脚下踩着的多半就是潮湿肥沃的菜地。

  那时,韭菜园仍在种着韭菜,小林子冲、广济桥、中心点、水陆洲、溁湾镇、开福寺旁、麻园岭、砚瓦池一带,全都是菜地。

  这种情况当然比清代要好些。晚清时期,左宗棠终于在营盘街旁定居,新家旁便是菜地。清宣统三年《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中也说长沙南城区(即原善化县)“城厢内外菜园,约有百十余家”。

  进入民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装进长沙人菜篮子的蔬菜,不但越来越丰富,且出现大量让长沙人一听名字就忍不住淌口水的蔬菜。

  广济桥种植的本土肉丝瓜,民国时期,长沙即有报纸向市民提示:煮食广济桥肉丝瓜时,因该处丝瓜比别处更柔软多汁,“应在临起锅前再放盐,自然甘甜润口,且碧如翡翠”。

  广福乡(四方坪一带)种植的粉皮冬瓜,则以形正色鲜,肉白如玉,肥腴消暑出名。

  开福寺旁种植的青荷包茄子,吃来则颇有“仔鸡之细腻感”。

  至于溁湾镇的牛角辣椒,不但适于酱园做酱辣椒,鲜食更是质脆微甜。

  此外,湘江中的洲岛,洪家洲的红菜薹,傅家洲的萝卜娃娃菜、青排菜,以及浏阳河潭阳洲的灯泡辣椒等,均因长沙人喜食,而被民国长沙报纸“点名”赞美。

  其实,长沙人不止在本地对菜圃中种植的名优蔬菜津津乐道,长沙人去了外地,更以对故乡风物的记述,来寄托思乡之情。

  民国时期长沙籍名教授陈子展去了大都市上海后,就在上海报刊中频频撰文,赞美长沙东乡陶公庙旁种植的萝卜味美、北门外史家坡的升筒萝卜皮薄个小可做成美滋美味上海找不着的酱油萝卜。至于东山光皮辣椒,微辣中带甜甜滋味,在重阳节前后长沙人都在等待它上市,此时,长沙人要伴秋风做剁辣椒了。

  就在早两年,湘菜大师王墨泉撰文谈论如何才能炒出长沙最好吃的辣椒炒肉。他认为猪肉固然要宁乡花猪肉,但辣椒却以长沙东山扯树光皮辣椒为最好。

  只是王墨泉大师不知道,昔日东山种植辣椒的菜土如今已成高铁长沙南站及附近大型仓库。昔日美味的辣椒已不知何处可寻了。

  民国时期长沙蔬菜供应,与今天菜篮子的丰富程度,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在长沙当前正在建设更安全更实惠的200家蔬菜直销店时,我们希望这些蔬菜直销店能推出一些本土的名优蔬菜,这既可促进本地蔬菜健康发展,增加蔬菜栽培者的名品意识,或许也可保护和发展本土优质种子资源,使我们菜篮子里的蔬菜总是味美,让我们对维C丰富的绿色食物更加垂涎不已。

  

  1929年12月,老长沙新竣工的南门口菜场。这是当年长沙市政筹备处规划中新建的长沙首批菜场之一。从图中可以看到新菜场占地面积较大,建有两列棚屋。据记载,棚屋内设有专供菜贩卖菜的统一大小的摊位。(任草草翻拍自1929年《湖南建设》)

  C 粤汉铁路修成后,

  市民曾涌向南门口菜场抢“鲜”

  1936年,粤汉铁路刚建成通车,在长沙报纸上,就有记者预言,铁路将改变长沙人吃菜的生活方式。

  报章文字,惜墨如金,报道虽讲到粤汉铁路通车后,广东蔬菜将通过铁路运进长沙城,但长沙到底哪些生活会被改变,新闻中却又未说出来。

  数月后,记者严怪愚在长沙《力报》上撰文称:“粤汉铁路通车后,长沙菜贩子的厄运。市上的蔬菜销场,都被广东来路货夺去,长沙地皮涨价,全部蔬菜代价还付不了地租。”

  严怪愚称,长沙菜农种植蔬菜,在地皮涨价时,蔬菜一般时节的供应赚不了钱,但因长沙自然气候的原因,有三大产菜淡季,即早春气温较低的一二月,初夏多雨的四五月和晚秋干旱、影响蔬菜生长的的九十月,这三个时期均为蔬菜上市淡季。因为蔬菜淡季的存在,为了调节口味,丰富味蕾,长沙市区于是存在生产酱菜和香干子的数十家酱园。而蔬菜种植户,如果在这三个淡季抢先出园蔬菜,可以直接销往长沙各大公馆,各大公馆的太太们等着呢,这时是蔬菜的黄金季节,因为提早出园的蔬菜可以贵上数倍,甚至数十倍,足以冲抵地租的涨价。

  不过,粤汉铁路通车了,广东处于热带,蔬菜季节早于长沙,且四时都可以供应,长沙的蔬菜再提早出园,也是公馆太太们吃残了青菜的时候。

  可见,蔬菜新鲜,很让一部分有钱的长沙人喜爱,长沙吃菜就爱抢“鲜”。只是粤菜南来,苦了本土种植的菜农。

  当年,长沙经营长途贩运广东蔬菜者,以长沙南门口菜场的“六合会”有名。抗战胜利,长沙光复后,有活动能力极强的南门口菜贩六人,合伙经营广东辣椒、花菜、菜豆等蔬菜品种。他们六人中,既派人留驻广东产地,组织货源,其余人则在火烧后的南门口菜市场搭建棚屋。于是一批批运到长沙来的广东菜,经由南门口六菜贩之手,批发给同业小贩,同时他们也兼营零售,承揽酒席馆的往来业务。小贩本处城市社会底层,这六名菜贩居然在长沙城内远近闻名,称为“六合会”。

  值得注意的是,粤汉铁路通车后,广东菜固然对长沙蔬菜种植形成冲击,但长沙本土产名优蔬菜却越发得到追捧,长沙市民发现还是本土应季菜更好吃,更对口味。而名优酱菜和香干子也没有被冲击,相反,南门口德茂隆的香干子大受欢迎,“吃不起肉的市民”吃着德茂隆的香干子,更自我感觉得到了“吃肉的享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