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论文资料 > 内容正文

谢寿康文艺活动、文学创作与翻译考
来源:《创作评谭》 廖太燕   2023-08-07 10:47:15

  谢寿康(1897—1973),字次彭,江西赣县人。早年留学欧洲,初入比利时里卜尔大学,旋转巴黎政治学校外交科,获瑞士洛桑大学政治学学士,又到柏林大学从事研究,终获布鲁塞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归国后,他短期担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又长期从事外交工作。他借助创作、翻译和讲演让欧洲了解中国文化,也将欧洲文艺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查阅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关于他的研究极少,洵为一大缺憾。

  一

  1912年,谢寿康与陈寅恪、胡先骕、饶毓泰等一同考取江西官费出国留学。他十分活跃,日常学习之外,组建或参与组建的团体有中法教育会、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等。他热爱文艺,1924年完成的剧本《李碎玉》于1927年在布鲁塞尔公演,创造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辉煌纪录。1927年6月20日,万国戏曲学会在巴黎成立,谢寿康代表中国参会,所作演讲谈及中国戏曲:“各国代表对于我国科班制度极为赞赏,谓如此方可造就伶界全才,不若欧人学戏,分唱做为二事也。法国戏曲学会则订于十月间请谢君在小巴黎人报无线电话室公开演讲《中国戏曲》五次。本年戏曲节,英义奥俄比日本丹麦荷兰,皆已举行,会中提及明年希望有中国伶人来巴黎演艺,当由谢君提出梅兰芳君,惟以全班来欧,然用费太巨,会长谓此可函请莫斯科柏林各大戏院接待,沿途表演,不致发生困难。关于组织世界戏曲学会之中国戏曲学会事,已由谢君致函上海戏剧协社洪深君等接洽。”[1]在欧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徐悲鸿、邵洵美、常玉等文艺家。

  1927年6月,谢寿康被张乃燕聘为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因暂时无法前往,由梅光迪代理。1929年5月16日,《申报》对回到上海的他有过报道,称“谢君为人雍容大度,其为文精密周详,又奇句逼人,国人之声于欧洲文坛者始。西方学术界要人,皆公认我国人有真实学问技术,要推徐悲鸿画,及谢氏文学,为国争光不少”[2]。7月,改名后的中央大学正式聘定谢寿康为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教授。甫任院长,他就决定在文学院创设报学系,商请戈公振为主任。因戈氏为报馆事务牵系,先期作了短期演讲,涉及报纸的历史,中国报纸的现在及将来等议题。[3]数月后,谢寿康就从院长之任离职,职务由汪东代理。因为傅秉常因故无法担任国民政府驻比利时公使,改由他代办馆务,以对接即将在比利时召开的独立百周纪念博览会。离国之前,他与蔡元培、胡适、杨杏佛、徐志摩、林语堂、邵洵美、郑振铎等于1930年5月12日在华安大厦开笔会发起人会,成立了中国笔会。5月22日,他接受王平陵采访,强调南京作为首都应该建设一定数量的艺术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和剧场,尤其是合乎现代精神的话剧场馆;欧洲各国剧场表演十分丰富,即便是苏联也上演王尔德、梅德灵(今译梅特林克)、契珂夫(今译契诃夫)等人的本子,以及古典戏剧;假如我们建立现代剧场,有意义的旧剧同样可以演出,中国旧剧是有价值的,许多外国代表认为抽象的表情是最进步的形式,不过舞台装置、色彩和音乐等方面需要改善。他还指出文艺是无国界的,不是代表某一时代的某一阶级的留声机,否则文艺就被工具化了。这种文艺没有永久的生命,它的力量只能限于极小的一方面,不具有普遍性。他评价普鲁列塔利亚文艺没有真正了解劳动界的痛苦,远离了现实生活,显得辽远疏阔,这些青年作家未能真正利用聪明才智创造出代表阔大的民族性的文艺,积极的、奋斗的文艺,徒然浪费了精力。[4]

  1930年夏,再度出洋至比利时的谢寿康协助徐悲鸿在布鲁塞尔办了个人展览会,轰动一时。同年10月,吴作人经他引荐考取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巴斯天教授工作室,并获庚子赔款奖学金。吴氏后来深情追忆过在异国他乡,生存艰难之时谢氏提供的热心帮助。1931年世界笔会大会在海牙召开,中国笔会推荐谢寿康就近出席,因中央大学电促他归国主持文学院而改推郭子雄。《申报》对他的回国又有报道,认为他“以比国百年独立纪念博览会,由国府派往,乘机宣传我国文化,欧洲大陆诸邦,如法德各文化机关,争延讲演,成效卓著”[5]。归国后,谢寿康计划出版收录在欧演讲的新著《东西交映》,比利时外长奚蒙作序,称:“此书内之材料,完全与其他空泛客套及毫无资料之演说完全相反,文简短而处处见真题,始述大意而后析入详细,并至极细微之会意,在此博学名宿笔法之下,遍阅此绵远中国历史,自上古发明医学建筑书法之皇帝,迄至努力维新开创新中国之元勋孙中山,颇觉心快神怡。”“谢君对于孔子学说,亦明晰解释,在数世纪中造成中国为一家,皇帝为家长云。高论书法及文学之后,再略述中国文学之缓慢改革,直至本世纪之复兴运动,详述在唐代,时720年,创始之梨园戏派,及至现代国戏与欧戏沟通之历史,更多意味。是书亦载有其《比国百年纪念之感想》之演说,足证其博识及了解比国之事深澈,即在我略异之邻邦中,亦不多见。”[6]不日,谢寿康至沪办事,在邵洵美家接受记者的访问,谈及侨民、华人海员、学生生存就业状况和徐悲鸿作品展览会情形等,记者还问到:“先生一年居外,宣扬中国之新气象,及古代文化,不遗余力,在当日欧洲各报,交口赞美,惟中国报纸上只见一斑,其详可得闻否?”谢氏答到:“我自觉肤浅,未敢谓有若何成绩,惟在比时,凡对于应参与之举,未尝闭关自守,至于法德各文化机关,邀往之讲演,为巴黎众议院、中法友谊组、法国国立广播无线电台、国际文化合作社,及国际友谊会,又如德国弗朗克福尔大学等处,我均乘机为吾国宣扬,似亦份内应尽之事。”记者问:“先生年来有何著作?”谢氏答曰:“在比公务甚忙,个人工作为之停顿,惟比国书局请将我在各处讲稿及杂文,汇集刊布,名曰Est-Ouest Reflets Croises,并蒙比外相Paul Homans及比国文学会望斋伯Vanzypl作有长序,本年十月可以出版。”[7]

  1931年11月28日,谢寿康因在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博览会的表现获国民政府特别奖。同年12月21日,各界在上海静安寺开吊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徐志摩,谢寿康到场。1932年7月8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教育部召开成立大会,谢寿康等当选为执委,他又与沈钧儒等发起成立上海分会。同年,他为王平陵诗集《狮子吼》题字并序。在比利时任职时,谢寿康所撰法语著作请某书店印行,书店索取印费2000元。因使馆经费支绌,商定谢氏再写一部作品加以补偿,他决定写以赛金花为主角的法文戏剧。他到北平见了赛金花,为她购买了一批御寒物资,并有深入交谈。他与李宗侗、陈锦等发起“赛会”募集款项“以养其老,死后即为其埋葬之费,谢代办并拟著《赛金花》小说,详述其个人历史,及其风流韵事,将来所得一切出版费,悉数给赛金花,充作生活费。谢氏现正奉政府电召,赴南京招待国联调查团,一俟任务完毕,即为赛金花筹划生活费用,以养育其残年”[8]。剧本最终未撰成。

  1933年5月,因为为加深两国的交流做出了大贡献,谢寿康获比利时赠予的皇冕勋章。同期,他与李石曾、吴稚晖等发起并成立了中波文化协会,并任理事。是年,他撰有《中国底戏剧运动》,谈及与法国戏剧表演相比,中国戏并不高明和专业,却仍然拥有无数拥趸,都市乡村的各类表演经常客满,可见中华民族是爱看戏的民族,世界上无出其右,可惜国人并无多少戏值得观赏。戏剧是表现民族精神最好的工具,是综合的艺术,也是最难成功的艺术,因此必须有国家的提倡与帮助。清末,一批有先见的戏曲从业人员感觉京剧丧失了时代性,乃借助外来的新兴思潮加以改造。随着春柳社的出现,诞生了在中国戏剧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文明戏,许多革命家创作了紧贴时代的剧本。新文化运动推行后,随着语体文的普及,欧阳予倩、田汉和胡适等人的参与,话剧逐渐成形,戏剧运动如日中天,戏剧学校相继创办,戏剧理论层出不穷,戏剧人才成批培养,不久却由全盛转入中衰,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政府未能予以充分的助力”;二,“从事剧运的朋友没有献身于戏剧的决心”,导致除了少数人外,大抵抱着凑热闹开玩笑的态度,未认识到戏剧的原本价值。由于时间仓促,专业化的培训无法推展,不免令人失望,但国人爱看剧的本性和特有天赋让人无限期待中国戏剧的美好未来。[9]

  1934年4月5日,法国汉学家Colonel B.Faure逝世,谢寿康撰成《追悼樊华佛先生》,谈及传主的人生履迹,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其专著《中国秘密结社》的学术影响力。是年11月,他与徐悲鸿、滕固等30余人发起组织了中意文化协会。1935年1月,他与宗白华、滕固、蒋复璁等九人成立中德学会筹备委员。同年4月20日,谢寿康招待了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等,引导她们游览了中山陵等名胜,晚间由中国文艺社举行宴会,邀请张道藩、徐悲鸿等作陪,谈及中国戏剧文艺界的状况。10月4日,中国文艺社开理事会,推举叶楚伧为社长,谢寿康为常务理事。是年11月17日,比利时现代美术展览会在中央大学图书馆开幕,谢寿康代表文艺界出席、参观,并写有《欢迎比国现代画展》一文,介绍了比利时绘画史,认为15世纪的樊逸克兄弟是应用油质调色的集大成者,又将解剖和透视注入绘画,他们与伟登、博慈等人创立了佛来门画派。初期佛来门画派与意大利各画派互相辉映,后期佛来门画派产生了专注风景、农民生活等题材的画家,吕本斯集画派之大成,所绘人像、风景、动物、静物、宗教故事、爱情故事、缙绅阶级和民间故事,无不惟妙惟肖,影响巨大。进入18世纪,佛来门画派衰微,仍旧出现了拉兰、格鲁等杰出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未来、达达、立体等风格影响了比利时画坛。谢氏谈到,现代比利时画派与古佛来门画派作风不同,但民族性依旧存在。他分析了参展的几位画家的作品,如白斯天所绘《亚尔培一世》以简捷的笔法,彰显了比利时国王英毅不挠的气概;希苏尔所绘《庄前》结构幽静、作法老练,饶有佛来门意味;俾塞海所绘《凝思》《农妇》在精确的素描上加以静雅的彩色,衣褶极其简劲而有摩登气味,可视为新古典派的代表作。[10]同年,《艺风》杂志刊出了他的《比利时画派的光荣》一文,强调比利时虽然极小,在教育、科学和工商业上的国际地位却很重要,如今画坛蓬蓬勃勃、光芒四射,与法德俄英的绘画并称于世,过去的佛来门画派有悠远光荣的历史,与文艺复兴前后的意大利画派南北对峙、互相辉映。他点名应该由吴作人来分析此次参展的画作,因为“吴先生在比国习画多年,造诣极深,画家的介绍和批评,必定极有价值而不负纪公使的努力和此次展览者的踊跃参加”[11]。

  谢寿康是中国文艺社的核心人物,他于1936年4月24日随社里的春季旅行团到上海交大等地参观,并在市长吴铁城举行的午宴上、上海14个文化团体召集的晚宴上致答谢词。次日,他们在沧州饭店举行茶会答谢上海各界,由华林、王平陵、谢寿康分别接待政界、电影界、新闻界。此次联谊联络了两地文艺界的感情,震撼了沉闷的中国文坛,谢寿康、方治等“都有警辟的说辞”[12]。《常任侠日记》则记述了谢氏1937年多次参与文艺社的活动,论及中国戏剧等话题。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引起了全国各界人士的激愤,中国文艺社响应时代之需将《文艺月刊》改为旬刊《战时特刊》,夏丏尊、郭沫若、谢寿康等为特约撰稿员。不久,谢寿康被任命为驻法国、比利时文化考察团团长,赴欧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3月,奥林匹克世运执委会在开罗开会,谢寿康向执委会申诉了我国的立场,反对下届运动会在东京举行。6月11日,中国友谊会在布鲁塞尔美术馆举行集会宣传中国文化,比利时国会主席裴埃拉讲话,对轰炸中国的日本表示谴责,谢氏等人带领大家参观了中国美术品展览会。9月5日—10日,东方学术会议第二十次大会在比利时召开,谢寿康出席并演讲《中国戏剧起源与发展》,“旁征博引,加以说明,并谓‘中国戏剧树立于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定可以巨大的影响,加诸西方戏剧’”[13]。12月10日,比利时妇女界组成的中国之友协会举行宴会,募集款项接济中国战区难民,“宴毕,即接开游艺会,其节目系由谢寿康排定,计有诵诗,中国生活状况之表演,及中国戏剧《武家坡》一幕,系由萧女士歌唱,观众击节赞赏。最后由罗朗神甫发表演说,略谓中国抗战运动,至可钦佩,比国民族咸皆寄以同情”[14]。

  为了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唤起欧洲各国关注中国,谢寿康不时筹划文化活动,如1939年2月与顾维钧等筹备了画家张善孖作品公开展览。3月29日,他与顾维钧、法国作家协会会长赖肯、世界笔会会长罗曼旋(今译朱尔·罗曼)等会同世界笔会法国分会、中国文化团举行中国文艺会,“罗曼旋即发表演说,称道中国文艺。文化合作国际院总干事庞纳嗣就文化的中国发表演讲,法国名诗人维尔特拉克则就中国戏剧发表演讲,俄国音乐家夏利普宁演讲中国音乐,然后由中国周小姐唱中国歌曲,李小姐奏演中国音乐,吴小姐诵读李太白诗若干首,郎毓秀女士则与陈君合演《武家坡》一剧”[15]。1939年7月,世界宗教信仰大会假巴黎大学举行第四届会议,谢寿康发表演讲《中国各种宗教与儒教》,“略谓,儒教以宽大为怀,是以各种宗教能在中国并行不悖,然宗奉祖邦之信念,则始终不渝,现值外患纷乘,故信念弥笃云。大会于本日午后举行辩论,各国代表纷纷质疑,由谢寿康一一答复,各该代表因此对于儒教与中国抗战精神,均极表钦崇,旋由谢氏提议,通过动议案,略谓‘世界宗教信仰大会第四届会议鉴于人类又回至黑暗时期,深为扼腕,兹特声讨暴力主义,并主张发扬人类之尊严’云”[16]。7月17日,他代表中国至日内瓦参加第八届国际教育会议,强调中国抗战义无反顾,在教育上也未落后。8月17日,他参加了国际学生大会第三届大会,谈到民主政治的目标与孔子世界大同观念类似,中国教育部门在文化上颇有建树。

  1942年5月,谢寿康改任中国驻罗马教廷首任公使,教皇对他青眼有加,破例赠予原本只给大使的一等大十字勋章。他时时不忘宣传中国文化,如“他认为像皮簧那样的中国歌舞剧,实在比西洋的OPREA来得高明,而富于戏剧的价值。因为他崇爱东方文化,所以他在梵蒂冈外交界中,就显得与众不同,他懂西洋文化,可是他更懂得东方文化,因此各国外交官都喜欢和他谈这方面的问题,就连教皇本身所有对东方文化的爱好认识,也大半是从谢公使那里得去的”[17]。1946年,谢寿康卸任,离开罗马暂居巴黎。是年10月12日,他当选比利时法国语言及文学皇家研究院会员。该会会员40人,奖励在法语方面有特殊成就者,谢寿康是当选的中国第一人。1947年7月,他代替余上沅出席了国际戏剧专家会议,当选常务理事。会议议设国际戏剧学院,中国被选为筹备委员之一,谢寿康作了演讲《东西文化与戏剧之交流》。9月10日,他乘船赴美,应美国学术团体之约前去参观及演讲。抵美后,他参观了位于华盛顿的中国文化学院等机构。随后在美国滞留六个月,出版了小册子The Present Emergency in China。

  1948年3月9日,谢寿康乘船返国。当月14日,文艺作家协会、上海美术会等团体邀请他作了演讲:

  谢氏略谓: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经济恢复甚快,战后文艺也如鲜花怒放,灿烂夺目。此次大战后,则与前次相反。人民彷徨无所栖止,在苦闷中追求,但对中国文艺,非常感觉兴趣。现在举世穷荒中,除美国富有外,其他均不景气,文艺作品,销路亦成问题,可说荒芜已没有一点源泉,一部分人士,遂转而望辽远之远东而羡慕,近来法国亦觉本国不能安居,想来中国。这种苦闷现象,到处皆是。中国惹起人注意,也是欧洲古文化亦受到中国之影响,如意大利文艺复兴,近代法国文坛重要人物,皆曾受中国文学、哲学之影响云。按谢氏于胜利后,因比国皇家文学会老会员邓遮南去世,遗席公选谢氏担任,此亦中国在海外文艺界之一大荣誉。[18]

  他回南京后只谈文艺,不提政治,在演讲中数次表达要多写散文(法文)的计划。

  二

  谢寿康本习政治、经济类学科,却爱好文艺,因“感于东西人心理之不纳”[19]于1924年完成剧本《李碎玉》,并在布鲁塞尔公演。这是中国作家自主创作的第一部在欧洲舞台搬演的戏剧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史地位。戈公振特意从日内瓦前去观看,并撰有多篇报导,如刊于《申报》的《中国文艺家谢寿康在欧之荣誉》谈到“比京王家戏院,适初演谢寿康君所编之《李碎玉》一剧,遐迩争传,洛阳纸贵,久感消沉之我国文艺界至此,亦在欧大放异彩”。该剧创作成形后得到比利时作家学者的赞赏,不过因“中比废约交涉起”延期了:

  今岁起,特制中国衣饰,开始练习,先后凡十四次,导演者为遵乐凯,而徐悲鸿夫人又内幕之演导者也。原剧系法文,分为五幕。此剧于三月十七日正式开演,座无虚席,万斋甫君登台致开幕辞,谓吾人藉此剧可窥知中国新旧思想、冲突之一斑,使欧人能洞悉中国情形而无隐,如谢寿康先生之洞悉吾欧情形,则世界已往之事,必有极大之变迁云云。剧终,全场鼓掌,亘六次不绝,直至谢君亲出道谢而后已。二十四日,复演一次,其盛况较前日有过之无不及。

  欧洲各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夜报谓此剧有二特性:一为中国实性之描写,若我人所身亲目及,一为中国新旧思想之冲突。本年所演各剧,以此为最令人流连,最近新闻谓洁剧,情节极简洁而使人感动,应于夜间演之。独立报谓此剧以简此之方法,写出天真烂漫之情,可见中国人心中之反射,比《京星报》谓中国人用欧人方法作剧,如此哀艳动人。国民报谓此剧极有趣味,可见中国新旧思想之不相容。二十世纪报谓此剧用欧西之方式,写中国之思想,足以表现中国之新精神。与法国文豪范爱氏《战斗》所以描写日本人者,同其美妙。人民报谓此剧可见中国军阀横暴之情形,然情节及词句,全有诗意。[20]

  它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父母早亡的李碎玉由舅舅彭嘉歆带大,彭性情宽厚而雅好维新,视他如己出,并将爱女菊花许配给他。待李碎玉到了弱冠之年,彭氏出资送他至法国求学。他与欧阳古禄、欧阳荷花兄妹同行,在巴黎赁屋同居。碎玉与荷花日久生情,订下白首之约。四年后,他们相偕同归,彭嘉歆见碎玉学业有成,设宴招待他们,但碎玉对菊花颇为冷落。彭氏觉得奇怪,碎玉犹豫地说出已订婚之事,大家难免失色。当地督军听闻荷花美貌后欲聘为继室,使人给荷花父母及碎玉送上重金,被怒叱逐之。不久,荷花外出被督军在路上劫走,欲加非礼。荷花面斥并掌其颊,被卫兵杀害。彭菊花认为被表兄遗弃,遁入空门,导致母亲思念成疾。李碎玉既要承受荷花的惨变,立誓报仇,又觉得有负养育之恩,想先寻得菊花以告慰舅氏。山行两日后他困顿不堪,恍惚间见荷花翩然而至,于是深深忏悔,梦醒后昏厥倒地。欧阳古禄追踪而至,见碎玉气息奄奄,将他救醒后打算带归。正值菊花从寺庙走出,垂死的碎玉见到她一恸而绝。菊花抛开前事,急忙趋前,悲剧乃告终结。[21]整体上,此剧不脱离才子佳人的模式,又加入了更宏广的社会元素和异域色彩。10年后,有人将它写入了戏剧史话:“稍为注意世界戏剧运动者,莫不知近年之欧洲剧坛,早为国人熊式一氏编导了王宝川一剧震撼着。故说者每谓中国戏剧在国外有如此成功者,首当推熊氏之王宝川一剧,此说固不无道理,其实于熊氏成功前十年,确还有谢寿康氏编著之《李碎玉》一剧,在欧陆为我国消沉之文艺界大放异彩矣。”[22]。

  谢寿康有多种翻译作品传世,如刊于《旅欧杂志》的《自由的麻烦》,文前“编辑部志”云:“本杂志编辑员谢寿康先生近来有个文学的大计划,他要翻译现代法国各派最著名的剧本,集成一个《法国近代名剧集》,他已译好了一本戏,名为《自由的麻烦》,这是德士登柏纳不朽的杰作。”[23]Tristan Bernard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记者和律师PaulBernard(1866—1947)的笔名,其作品以愤世嫉俗的主题和风格幽默著称。此剧描写了穷青年商泊郎几个月后才能找到工作,身上又仅剩三法郎,万般无奈之下,他希望被抓起来在监牢里挨过这段时间。他找律师咨询什么罪行可能被判处三到六个月,之后决定采取冒戴徽章之法,但他穿戴完毕出现在大街时巡警毫无兴趣。失望之际,邮差送来奶奶让他继承大笔遗产的遗嘱,他决定重整心气做个正派、昂扬向上的好青年,再次收拾好穿戴之后出现在大街上。此时请愿的学生正与巡警对抗,于是他不容置辩地被当作请愿者由巡警带走了。另一种法语作品是他为了纪念早逝的方玮德译出的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的《诗人其萎》,首章译为:“岁月迭代兮,于我将何有。吾生悲叹兮,万物皆刍狗。泪恨均非兮,人生如弱柳。死神有翼兮,惟丧钟是扣。钟声哀我兮,神则伴吾軪。呻吟抑歌兮,吾其质元后。”[24]

  谢寿康积极介绍了比利时文学,如范聚普(1869—1955,谢氏译成樊霁伯)是该国著名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新闻记者,写有数十部剧本。《文艺月刊》1934年第6卷第1期刊过其三幕剧《过程》,正文前有人物小传:“樊霁伯是比利时皇家文学会终身秘书,他的戏剧的主旨是在描写‘良心’的冲突,和内心的表现,对于‘良心’的握持,是非常严格的;他的风格最为崇高,平凡肤浅的技巧,在他是不屑用的。著有小说七种,《比国画家的批评》三大本,关于比国的e,cole flamande画派的批评是最有权威的。剧作已有24四种,《过程》是氏平生杰作之一。”这部创作于1907年的剧本写了医生狄侠与女婿雷格垒因为医学理论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分歧而关系破裂,女儿马德莱为了支持父亲牺牲了爱情、婚姻,尽管已有身孕仍然将丈夫赶走。8年后,老医生最终承认女婿是正确的,一家人重归于好。又过了15年,孙子爱特曼也成了医生,对外祖父、父亲的理论再次加以否定。老医生去世时有了人生总结:斗争是必要的,就如痛苦一般,可以开阔人们的心胸,帮助大家获得真理。另一部创作于1919年的三幕剧《播种》刊于《文艺月刊》1935年第7卷第5、6期合刊,讲述了哲学教授亚格不仅在课堂上讲述乐观主义哲学,感染学生,传递积极快乐的人生观,而且用来处理家庭问题。此剧提及波德莱尔(译成波得莱尔)《恶之花》,并将第一首诗译成了中文:“神明忽谕旨,诗人乃诞生。尘世非乐土,闷恼将随萌。阿母惊且怒,满口诅咒声。握掌诃上帝,上帝哀其诚。”这是《恶之花》较早的翻译版本之一。

  此外,谢寿康的著作尚有博士论文《法国战时国债及其财政》(1924年)、《中国精神及种族问题》(1939年),以及在比利时出版的法文版《蒋委员长的幼年和青年时代》(1941年初版,1942、1947年再版)等。

  无疑,由于语言的阻碍或资料零散等原因,关于中外文化交流或交流者的研究向来薄弱,导致某些人物、作品或事件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谢寿康就是如此。而通过对他及其相关事迹的爬梳和再探,可以拓展和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

  注释:

  [1]《巴黎通信 万国戏曲学会之成立》,《大公报(天津)》1927年7月25日。

  [2]《留法文学家谢寿康归国》,《申报》1929年5月16日。

  [3]《中大请戈公振讲报学》,《申报》1929年11月6日。

  [4]王平陵:《会见谢寿康先生的一点钟》,《文艺月刊》1930年第1卷第1期。

  [5]《谢寿康博士归国》,《申报》1931年7月10日。

  [6]振:《东西交映》,《申报》1931年7月18日。

  [7]《谢寿康博士之谈话》,《申报》1931年7月28日。

  [8]《谢寿康与赛金花录〈时报〉北平通信》,《现代(上海)》1932年第1卷第1期。

  [9]谢寿康:《中国底戏剧运动》,《矛盾月刊》1933年第5、第6期合刊。

  [10]谢寿康:《欢迎比国现代画展》,《申报》1935年11月30日。

  [11]谢寿康:《比利时画派的光荣》,《艺风》1935年第3卷第12期。

  [12]《申报》1936年4月27日。

  [13]《东方学术会议大会华代表谢寿康演说中国戏剧起源与发展》,《新闻报》1938年9月10日。

  [14]《比京人士同情我国抗战,友协会载起游艺会,募款救济战区难民》,《申报》1938年12月10日。

  [15]《世界笔会举行中国文艺欣赏会》,《申报》1939年3月30日。

  [16]《谢寿康阐发儒教精神》,《申报》1939年7月8日。

  [17]谭纳西:《文学外交家谢寿康》,《新闻天地》1946年第18期。

  [18]《谢寿康演讲:欧美文艺概况》,《申报》1948年3月15日。

  [19]悲鸿:《观比京王家剧院谢君寿康剧碎玉》,《时报》1927年4月21日。

  [20]《中国文艺家谢寿康在欧之荣誉》,《申报》1927年4月20日。

  [21]戈公振:《中国文艺界在欧洲之荣誉比国王家剧院开演中国剧“李碎玉”赣人谢寿康君之杰作》,《民国日报》1927年4月20日。

  [22]梓:《“李碎玉”在欧洲之荣誉戏剧史话》,《文艺月刊》1937年第10卷第4、第5期合刊。

  [23]德士登柏纳著:《自由的麻烦》,谢寿康采译,《旅欧杂志》1928年第2期。

  [24]谢寿康:《诗人其萎》,《文艺月刊》1935年第7卷第6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