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兰梦西 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钱周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20A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边区群众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份大众化、民主化的报刊,是陕甘宁边区开展党建工作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宣传工具。该报通过宣传报道、教育引导、批评监督等方式,加强了边区党组织和政权的建设,提高了边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的素质和认同感,巩固了边区党和政权在群众中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与社会基础。
关键词:《边区群众报》 通俗化报纸 陕甘宁边区 党建工作
1940年初,毛泽东鼓励周文筹建“大众读物社”,编辑出版一份适合群众需要的通俗化报纸,这次谈话直接推动了《边区群众报》的诞生。《边区群众报》创办于1940年10月,停刊于1947年3月,共出版了五卷二百八十六期。该报旨在更好地服务于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战争和建设工作,反映和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加强党和群众、政权和人民、边区和全国的联系和团结。强烈的大众化、民主化、科学化是《边区群众报》最为鲜明的特征。研究《边区群众报》对陕甘宁边区党建工作和政权建设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边区政权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策略、思想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
一、《边区群众报》对陕甘宁边区党建工作的促进与推动
《边区群众报》在当时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发行量达到1万多份,至1944年,发行量增加到3万多份。同时,该报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如广播、壁报、黑板报、朗诵会、话剧等,将报纸内容传播给更多的群众,特别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群众。《边区群众报》是一份具有鲜明政治性和教育性的报纸,是陕甘宁边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着党中央的声音,也映衬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它通过宣传报道、教育引导、批评监督等方式,对陕甘宁边区党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边区群众报》始终坚持积极传播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内容,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了党员干部对于党组织的忠诚度和执行力。如《边区群众报》在1942年9月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整顿党的作风》一文,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篇文章在边区各级组织均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促使许多党员干部认真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改正错误和缺点,提高了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边区群众报》还经常刊登一些学习马列著作、掌握马列原理、运用马列方法的文章,如《学习马列著作应注意什么》《如何学习马列原理》《如何运用马列方法》等文章,这些文章对提高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大有裨益,促进了他们对马列主义的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10月给周文的信中高度评价道,“你们的报纸是有意义有成绩的,它是边区群众的报纸,它是边区党的机关报,它是边区党员干部的学校,它是边区群众的学校”。
[2] 加强党内民主和组织纪律。《边区群众报》始终坚持积极反映党内外的民意诉求、揭露和批评党内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倡导和推行民主集中制等,加强了党内民主和组织纪律,促进了党内团结和凝聚力。该报在1942年10月发表了《关于整风运动中几个问题的通知》一文中,明确阐述了整风运动中应该采取的民主方式和方法。这篇文章要求各级组织在整风运动中要实行“三查三改”(即查思想、查工作、查组织;改思想、改工作、改组织),并且要“自上而下”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保证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被批评权,落实党内的民主生活。该报是陕甘宁边区整风运动的重要阵地,它通过刊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文章,传达了整风运动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1943年4月发表的《关于党内民主生活的决定》一文进一步强调了党内民主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篇文章指出,党内民主生活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基本制度,是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根本条件,是提高党的战斗力和领导力的重要手段。
[3] 培养和选拔优秀党员干部。《边区群众报》始终坚持积极表彰和宣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优秀党员干部、鼓励基层干部积极参与各项建设事业、推荐有能力有贡献有潜力的干部担任重要职务等,为党中央培养和选拔忠诚可靠、勇敢奉献、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党员干部作出了巨大贡献。该报在1942年11月发表的《关于表彰优秀干部的决定》一文中,提出了表彰优秀干部的标准和程序。这篇文章指出,表彰优秀干部要以政治觉悟、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群众评价等为主要依据,要经过民主推荐、公开评议、集体审定等程序,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要结合整风运动进行。同时,该报还经常刊登一些反映基层干部工作情况和建议的文章,如《基层干部应该怎样工作》《基层干部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基层干部需要进修什么知识》等,引导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这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干部的信心和斗志,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基层干部的成长和进步。
二、《边区群众报》对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作用与影响
政权建设是党组织日常工作的核心环节。《边区群众报》坚持以服务群众、贴近群众为宗旨,办报时经常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反映边区的建设和发展,在当时对边区政权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1.帮助巩固和扩大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基础。《边区群众报》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党委机关报,积极宣传和维护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政治权利等,增强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基础。
首先,《边区群众报》通过报道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委的指示、决议、命令等,传达了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战略,提高了陕甘宁边区群众对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支持。该报在1941年8月14日刊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陕甘宁边区工作方针的决定》,阐明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应该“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任务”“以发展生产为基本经济工作”“以提高文化水平为基本文化工作”“以建立民主制度为基本政治工作”。这一决定为陕甘宁边区的各项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目标。
其次,《边区群众报》通过报道陕甘宁边区的民主制度和民主运动,展示了全国第一个实施民主政治制度的区域(陕甘宁边区),并使其成为全国民主运动的先驱和模范。该报在1938年9月30日刊登的《关于实行三三制原则的决定》一文中,介绍了三三制原则是“在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中,由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的民主选举制度。这一制度旨在“保证各党各派各界人士有参加政府工作的机会”“促进各党各派各界人士之间的团结合作”。
最后,《边区群众报》通过报道陕甘宁边区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体现了陕甘宁边区尊重和保障群众的政治权利,激发了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如1942年5月1日刊登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指出,“边区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为基本目标”。这一纲领要求“在边区范围内,普遍开展扫盲运动,使边区群众能够识字读报,能够写信写日记”。《边区群众报》还报道了陕甘宁边区各地开展的扫盲班、读报组、文化小组等,反映了陕甘宁边区群众积极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2.帮助推动和保障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边区群众报》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党委机关报,积极宣传和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建设成果、经济改革措施等,鼓励和动员群众参与生产建设,提高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益。
首先,《边区群众报》报道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力图使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和指导中心。在1941年8月14日刊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陕甘宁边区工作方针的决定》一文中曾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应该以发展生产为基本经济工作。”以及“要使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和指导中心”。这一决定明确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为边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边区群众报》通过报道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成果,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在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如
1943年刊登的《陕甘宁边区1942年度工作总结》一文中,介绍了边区在过去一年里,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绩。其中在经济方面,“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粮食、油料、棉花、烟叶等主要农作物都有所增加”“工业生产也有了很大进步,各种手工业和机械工业都有所扩大”“商业活动也有了很大发展,各种商品的流通和交换都有所增加”。这些事实展现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边区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和财政收入,支持了前线战斗和后方建设。
最后,《边区群众报》通过报道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改革措施,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在适应战争和建设需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和完善经济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创新。如1944年5月15日刊登的《关于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分配原则的决定》,因为要更好地支援前线和巩固后方,就必须对边区的经济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分配的原则,以提高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3.帮助促进和改善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发展。《边区群众报》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党委机关报,一直坚持为党为民的原则,积极宣传和促进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事业、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关注和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
首先,《边区群众报》通过报道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事业,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的显著的成就,为提高群众的素质和福祉做出了贡献。如1942年9月1日刊登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工作总结》一文,介绍了边区在过去一年里,在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绩。其中,“在全边区范围内,共开办各类学校一千六百多所,学生人数达到十五万多人”“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了以生活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革命为目标的原则”“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国防教育”。这些都有力佐证了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独树一帜。
其次,《边区群众报》通过报道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福利,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在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劳动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措施,及其在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边区群众报》刊登的《陕甘宁边区1942年度工作总结》一文详细描述了边区在社会福利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绩。其中,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保证了边区人民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在医疗卫生方面,开展了防疫工作,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在劳动保护方面,制定了劳动法规,规定了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这些充分
反映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群众生活福祉的重视和关怀,即使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然尽力为群众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和服务。
最后,《边区群众报》通过报道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秩序,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在维护公共安全、打击犯罪分子、消除社会不良现象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效,这在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44年5月1日刊登的《陕甘宁边区公安工作总结》一文,介绍了边区过去一年里在公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绩。其中,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加强了巡逻防范,防止了敌人的破坏和间谍的渗透;在打击犯罪分子方面,依法惩治了一批盗窃、抢劫、贪污、叛变等罪犯;在消除社会不良现象方面,开展了整风运动,清除了赌博、嫖娼、吸毒等陋习。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边区治安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体现出共产党无论在多么复杂的战争和社会环境中,都始终坚持有效维护法治和秩序,保护群众的安全和利益。
三、结语
《边区群众报》是边区群众自己的报纸,通过对边区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综合报道,提升了边区党建工作质量,有效促进了边区的政权建设。作为边区的党委机关报,一方面,该报积极宣传和维护边区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增强了边区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巩固和扩大了边区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宣传边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建设成果、经济改革措施等,鼓励和动员群众参与生产建设,提高了边区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益。此外,其通过宣传边区的社会事业、社会福利、社会秩序,关注和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提高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程度。因此,《边区群众报》对陕甘宁边区党建工作和政权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志杰.《边区群众报》:立足于群众之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1-1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