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论文资料 > 内容正文

郭帅帅 :英国情报部门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后战略方向的判断(1939—1941)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5-04-22 09:36:52

作者:郭帅帅,马来亚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国情报部门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后战略方向的判断经历了多次调整。最初,英国情报部门认为,日本因坚持大陆政策、兵力不足以及对英美经济制裁和武力威慑的恐惧,其向南进攻的可能性较低。然而,1940年6月法国败降后,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引发英国情报部门对先前判断的动摇,各机构间出现激烈争论。尽管如此,英国情报部门在驻华大使卡尔和秘密情报局观点的影响下,坚持认为日本不会向南进攻,更不会对英国采取军事行动。直至1941年10月底,日本大规模增兵法属印度支那后,英国情报部门才开始调整看法。总体而言,英国情报部门未能准确预测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后的战略方向,其错误判断与远东情报体系的薄弱及驻远东外交使节的影响密切相关。

  关键词

  法属印度支那 太平洋战争 英国军情二处 英国 日本

  1994年,英国历史学家伊恩·尼什(Ian Nish)提出,太平洋战争中英国在新马地区的失败并非由其自身造成,而是法国的政策导致的。在他看来,战争爆发前,法国在法属印度支那(以下简称“法属印支”)的政策导致日本势力进入东南亚,最终导致英国在新马地区的失败。这一观点明确指出法属印支对于英国远东殖民地的重要性。先行研究在论述英国和日本在东南亚的战争时,往往将关注点放在英日双方正面战场的对抗过程,而对战争开始前的背景,仅简略提及日本入侵法属印支问题,便将论述重点放在英国在东南亚的防御安排上,对于英国如何判断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的战略方向则未作具体论述。长期以来,太平洋战争前,英国情报部门未能正确预判日本入侵英国远东殖民地被认为是军事历史上最大的失败事件之一,也被认为是英国在太平洋战场初期对日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此外,有关英国对日情报问题的研究,学界重点讨论战前英国情报部门是否低估日本军事力量,进而推断其是否错误判断日本的战争意图,但英国情报部门究竟如何判断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的战略方向却被忽视。鉴于此,本文将借助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英国陆军部军事情报档案、外交部档案以及内阁档案,辅以台北“国史馆”和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等机构收藏的相关资料,对太平洋战争前英国情报部门对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战略方向的判断进行探究。

  一、 欧战爆发前英国情报部门眼中的日本对外战略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欧洲局势日渐紧张之后,英国虽然非常担心日本卷入欧洲战争,但并不认为日本会趁机进攻法属印支。1939年4月,英法双方军事代表在伦敦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法方表示,如果欧洲爆发战争,日本很可能会攻击法属印支。但英方代表不以为然,认为“印支除了一些橡胶,没有什么是日本感兴趣的”。相较于法属印支,英方认为日本更可能攻击荷属东印度(以下简称“荷印”),因为荷印的婆罗洲生产日本急需的石油。

  上述看法基本反映了英国对日本战略方向的判断。英国此种观点并非毫无道理。当时,石油在日本主要用于军事用途,极具战略价值。但日本石油主要依赖进口,自给率极低。日本进口的石油中80%来自美国,10%来自荷印。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舆论界不断呼吁政府对日本实施制裁。因此,在英国看来,为确保石油供应,荷印会成为日本最主要的目标。但是,英国认为日本不会在欧战爆发时向南进攻,更不会入侵英国远东殖民地,其理由有四点:

  第一,日本将坚持大陆政策而非海洋政策。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确定了向北扩张的大陆政策。该主张自提出后,受到日本陆军的支持,并影响着日本的对外政策。虽然日本海军主张向南扩张的海洋政策,但该主张影响力较弱,在缺乏陆军支持的情况下,海军无力执行其战略目标。例如,1936年8月,以成都事件为契机,日本海军军令部内出现了占领海南岛的论调。9月3日,北海事件发生后,海军中央制定的意图占领海南岛的《北海事件处理方针》提出“确立海南岛上的帝国势力”,并拟定在海南岛“事实上确立驻兵权”“扩大领事警察权”等12项具体措施。9月下旬,上海发生日本水兵被狙击的事件后,日本海军再次表现出强硬态度。但同一时期,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拟定的《对华时局对策》则明确表示,“对于华中与华南,在当前形势下应由陆军行使实力”。陆军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石原莞尔对海军方面表示,“陆军没有全支作战的意志”。由于陆军的反对,海军省军务局在同年10月1日拟定的《对华实力行使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考察》中,放弃了占领海南岛的计划。直到1939年日本陆军愿意协助海军时,海军方面才实现了占领海南岛的计划。对于日本陆海军间的战略矛盾,英国情报部门亦十分清楚。1939年4月,英国陆军情报局第二处(Directorate of Military Intelligence,Section 2,以下简称“英国军情二处”)直言:向东南亚扩张主要是日本海军的主张。

  第二,在对苏防御和在华作战的情况下,日本兵力不足以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英国认为导致日本兵力不足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日本需要在伪满屯兵防备苏联。英国军情二处认为,日本占领伪满后虽然与苏联之间有了缓冲区,但由于现代飞机航程的增加,苏联对日本本土的威胁仍然存在。当时苏军尚在服役的TB-7型轰炸机航程已达4500公里,日本本土处于苏军轰炸机航程内。虽然苏联的“大清洗”削弱了其远东军事力量,但远东红军的军力仍然强劲。即使日本有能力进攻苏联,这也将是一个“重大工程”,不仅将影响其先前在中国取得的“成功”,还可能导致日本发生经济灾难。因此,在英国看来,无论苏联是否卷入欧战,日本都需要在伪满维持大规模兵力和装备。其次,日军深陷中国战场而无法分兵作战。1939年3月,英国军情二处在报告中提出,中日战争已持续数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日军虽已占领中国大片土地,但能够控制的只是某些特定中心区域或主要交通线,大量地区仍由中国军队控制。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军队在外国支援下战斗力逐渐提升,中国战场将牵制住日军。因此,英国远东殖民地虽然处于日军攻击能力范围之内,但在欧洲局势不明朗前,日本并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第三,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制裁足以对日本形成威慑。1934年,英国军方针对英日远东战争进行过推演。英国军方清楚其远东军力薄弱,若英日开战,英国胜率极小。英国设想的唯一能获胜的方式是经济制裁,即对日本实施禁运,切断日本贸易路线。英国情报显示,英国(包括其海外殖民地)及其保护国埃及是日本重要的物资来源地。1930—1933年,上述地区的产品占日本总进口量的23%,仅次于中国台湾、东北、苏联远东地区合计的25.2%和美国的23.8%。按照英国设想,一旦英国和美国联合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日本的物资进口将急剧下降。因此,在英国看来,英美联合经济制裁足以对日本形成威慑。此外,英国认为日本需要英国的资金支持,日本一直希望取得中国的战略主导权,而战略主导的前提是经济主导。英国军情二处认为,随着日本向中国华北和华中扩张,英国必然成为日本夺取中国经济主导权的主要障碍。虽然英国卷入欧洲战争对日本主导中国经济有利,但日本并不会趁机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因为日本需要英国的资金支持。一旦欧战爆发,自顾不暇的德国和意大利无法为日本提供资金。而日本全面侵华以来,美国对日本态度渐趋强硬,亦不会向其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在英国看来,只有英国有能力和意愿向日本提供“重建”中国所需的资金。所以,英国认为虽然七七事变后英日摩擦骤增,但日本会对英国保持“刻意端正的态度”。

  第四,日军战斗力仅为二流,日本不会贸然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20世纪前半期,英国对日军战斗力的评价经历了由高向低的转变。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派遣的军事观察员近距离观察了日军的战斗。英国军官萨默维尔(Somerville)曾称赞日本军队道:“一种气势磅礴的战斗精神弥漫在所有的队伍中”,士兵“严格遵守演习手册的规则,几乎完全不顾可能涉及的伤亡”。据此,萨默维尔得出结论:日本军队“是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能够“与世界上最好的军队相媲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武器以及战术的变化令英国改变了对日本军队的评价,认为日军战斗力仅为世界二流水平。1917年10月,长期观察日本军队的萨默维尔在比较日德陆军时认为,日本陆军的技术和战术已严重过时。他对日本士兵承受堑壕战的心理压力的能力表示怀疑。直至欧战爆发前,英国对日军战斗力的评价基本未变。1939年3月,英国帝国防御委员会仍然认为日本陆军“尚未达到西欧军队的效率标准”。日本海军在英国人眼中同样处于世界二流水平。1934年,英国情报部门在评价日本海军时提出,在未增援前,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仅为日本的1/4,然而日本海军在数量上虽占优势,战斗力却是二流的,其效率仅为英国海军的80%。在此观念下,英国情报部门虽承认自身远东军力较弱,但认为英美合作足以应对日军威胁,英军远东部队在美国驻菲律宾舰队的协助下,足以使日军“陷入极端的困境”。

  英国军情二处虽然认为日本不会轻易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但按照惯例,也会尽可能全面地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据其分析,以下7种情况可能使日本入侵英国远东殖民地:1.日本下层军官在没有上层允许的情况下不宣而战;2.日本对国际局势发生误判,在认为可以安全地攻击荷印、泰国、英属缅甸而不会引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可能会入侵英国远东殖民地;3.日本的“大东亚政策”可能会推动日本进一步扩张,即使英国在欧洲击败德国,这种野心也可能让日本愿意冒任何风险去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4.日本可能觉得自己陷入了包围圈,美、英、中、荷的军事合作,可能使日本认为战争已无法推迟;5.日本遭受的经济制裁可能使其认为已经必须对英属马来亚和荷印开战;6.英美对中国的援助可能使日本认为在不进攻英美的情况下已无法结束中日战争;7.“日本必胜”的信念可能让日本入侵英国远东殖民地。

  此外,英国军情二处也对日本进攻英国远东最重要的殖民地——新加坡的方式进行了设想,认为日本可能采取的方式有3种:1.占领或摧毁新加坡;2.利用海军围困新加坡,然后保持在远离英国海军基地的水域,让英国舰队无法接近日方军舰;3.利用海军设置陷阱,吸引英国海军进入不利境地,然后进行伏击。按照其设想,日本舰队如果从日本本土出发攻击新加坡,距离过远且很难保密,容易被英国情报部门侦知。而日本在台湾的海军基地距新加坡已超过1600公里,同样过远。因此,如果日本要进攻新加坡,则进攻开始前,日军须先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海、空军基地。基于上述观点,日本进攻新加坡需要采取的步骤包括:1.集结位于中国战场的兵力,并攻下香港;2.攻占法属印支,阻断中国物资供应,结束中日战争,并获得南进的战略优势;3.攻下荷印作为前进基地和石油供应点。可以看出,此时英国情报部门虽认为日本不会进攻新加坡,但若日本有进攻意图,则需要占领法属印支。由此推断,英国情报部门十分清楚法属印支对于新加坡安全的重要意义,占领法属印支是日本入侵新加坡的重要一步。

  二、 英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战略方向的判断与争论

  1939年,欧洲局势愈发危急,日本急于结束中日战争,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在日本看来,要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就需要切断中国的外援运输通道。当时,日军已经占领广州,切断了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运输线。在沿海被封锁的情况下,滇越铁路成为中国转运海外物资的重要通道,每日可运输物资300余吨。日本就关闭滇越铁路问题曾与法国反复交涉,迫于日方压力,法国曾宣布禁止滇越铁路运输武器,但未禁止运输汽油、铁路设备等物资。对于中国和法属印支边境活跃的货物走私,法方亦“允闭眼通过”。当时法属印支虽然面临日本入侵的危险,但在法国看来,侵华战争已使日军“极疲困,泥足愈陷愈深,毫无办法。如欲侵越,至少需10万人,而运输接济尚不计在内。不特抽调如许兵力殊属不易”。欧战爆发后,日本从中日战争中脱身的想法更为急切。1939年11月中旬,为迫使中国投降,日本发动了桂南战役,妄图从中国一侧切断滇越铁路。与此同时,日本为迫使法国关闭滇越铁路,威胁称,如果继续允许滇越铁路向中国运输汽油、铁路设施等物资,则将对该线路进行轰炸。1940年1—2月,由于法国迟迟未答应日方要求,日军连续派出战机对滇越铁路中国段进行轰炸。滇越铁路虽遭破坏,但损伤不大,仅月余即被修复。而日军发动的桂南战役亦不顺利。1940年2月,因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被迫结束战役,其战略设想未能实现。

  与此同时,英国也面临着日本的压力。1937年10月6日,国际联盟大会针对日本对华军事行动要求各成员国“考虑对中国个别援助”。作为国际联盟的重要成员,英国坚持开放滇缅公路作为中国外援物资的运输通道。1940年2月,桂南战役的目标落空后,日本转而向英国施压要求关闭滇缅公路。6月20日,日本正式向英国提出关闭滇缅公路的要求。6月24日,日本再次要求英国采取措施,禁止通过滇缅公路运送武器弹药以及诸如燃料、卡车及铁路器材等物资。日本声称,如果滇缅公路继续运输此类物资,将对英日关系产生重要影响。7月初,为向英国施压,日本在深圳集结5000兵力作备战演习。7月7日,日本向英国下达最后通牒,限期10日内达成协议。7月10日,迫于日方压力,英国接受日本要求,同意关闭滇缅公路。

  鉴于日本急于切断中国外援通道,英国军方判断,日本希望尽早结束中日战争,“日本对于中日战争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源于蒋介石政府的抵抗造成的日本军事失败”。根据英国情报部门估算,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每月阵亡约2000名士兵。在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日本急于打破困局。在英国看来,中国西南地区多山地,交通不便,日军无力从中国内部攻入云南并切断滇缅公路,而法属印支的东京(Tongking)是日本能找到的直达云南最近的地点。因此,1940年8月,英国军情二处提出,为切断中国外援路线,日本会要求维希法国政府允许其在法属印支北部建立军事基地并使用当地铁路设施。而且英国认为虽然法属印支当局宣布将抵抗所有入侵者,但其很难真正抵抗日本的入侵。

  现实也确实朝着英国的预期发展。1940年6月22日法国沦陷当天,日本即要求法方于7月7日前关闭滇越铁路。7月3日,日本又向法方提出允许日军进入法属印支,并使用当地机场和铁路的要求。7月初,为向法方施压,日本海军占领了海防港和法属印支东部的几个港口。此前,支持戴高乐的法属印支总督卡特鲁(Georges Catroux)虽然对日方要求作了小范围让步,如接纳日本军队“假道攻华”、接受日本检查团等,但同时也在为日本可能的入侵做准备。卡特鲁和国民政府就军事合作进行过磋商。7月20日,德库(Jean Decoux)接任卡特鲁,成为法属印支总督。对于日方的要求,德库采取拖延策略。当时德国曾劝告维希法国政府勿迁就日本。美国亦宣称,维持太平洋现状的立场也包括法属印支。因此,德库希望日本在法属印支取得重大进展前,国际形势会发生变化。在暂停滇越铁路中国货运后,德库一方面和日方就“何者禁运,何者开放”问题缓慢协商,另一方面安抚国民政府,希望中方不要“采取过激步骤”。

  然而,日本内阁的更替令法方压力骤增。1940年7月22日,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新任外相松冈洋右采取了较前任外相有田八郎更为激进的立场。同年8月,日本向维希法国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法方允许日军通过法属印支北部,并要求使用当地海军和空军基地,以及征用当地汽油,以便结束中日战争。日方威胁称,如果维希法国政府不答应,日本将以海军“封锁越南”。9月5日,日本因迟迟未得法方回应,遂以驻华南方面军为主体组建法属印支派遣军,由西村琢磨指挥,武力入侵法属印支。9月22日,迫于日方压力,维希法国政府与日本签署协议,允许日本在法属印支驻军,但驻军人数限制在6000名。此外,法属印支当局还将位于富寿、老街、谅江以及河内嘉林的军事基地借予日本。

  1940年9月,日本和维希法国政府达成协议时宣称其使用法属印支军事设施的目的是结束中日战争。但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的形势发展对英国逐渐不利,令其感到威胁骤增。首先,维希法国政府与英国关系恶化。1940年6月法国败降后,纳粹德国扶植的维希法国政府虽与英国断交,但对于德英战争则保持中立。英国不仅与法属印支之间维持着贸易联系,还向河内派遣了军事联络员。然而,同年9月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维希法国政府对英国的态度迅速恶化。10—11月,法属印支和英国之间的贸易、船运、航线被法方切断,英国派驻河内的军事联络员亦遭驱离。其次,1940年10月,英国情报显示,日本正与法属印支就金兰湾海军基地驻军和在法属印支南部建设空军基地问题进行协商。该消息与英国情报部门之前作出的日本入侵法属印支的目的是切断中国外援通道、结束中日战争的判断发生矛盾,因为向北进攻云南无须在法属印支南部驻军,日方此举无疑直接威胁到了英国远东殖民地。再次,意大利和德国不断向日本施压,迫其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10月10日,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Robert Craigie)从秘密渠道得到消息称,意大利和德国强烈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出部分军队,进攻新加坡。克莱琪称,日军参谋人员已经制定了对英开战的方案。

  1940年11月,基于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的形势发展,英国内部就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的行动方向问题产生了争论。11月17日,英军总参谋长受邀至英国外交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日本下一步将向南针对马来亚开展行动,就实施步骤而言,在日军进攻马来亚之前首先要占领交趾支那和柬埔寨,建立空军基地。除此之外,日军还需要占领泰国,因为交趾支那和柬埔寨到马来亚的距离已经达到日本飞机的最大飞行半径,因此需要在泰国修建机场。而英国外交部的观点则与之相反,认为日本实力薄弱,不敢冒险南进。1940年10月15日,克莱琪直言,只要大英帝国依然强大而完整,日本就不会冒险开战。11月18日,英国外交部发给驻华大使卡尔(Archibald Clark Kerr)的报告同样隐晦地传递了与军方相反的观点。英国外交部声称,日本与荷印已经签署协议,荷印每年将向日本提供100万吨石油。因此,日本因美国禁运而出现的石油缺口可以从荷印得到补充。而且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正在与法属印支协商经济合作,以获取当地的经济资源。所以,从物资供应的角度看,日本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冒险在东南亚开辟新的战场。

  此外,1940年11—12月,英国内部流传的一份关于苏、日远东兵力对比的报告从军事层面支撑了日本不会南进的观点。1940年7月,英国驻波兰大使在英国秘密情报局英国秘密情报局始建于1909年,是英国最重要的军事情报组织之一。欧战爆发前,秘密情报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络。特工的协助下提交了一份关于远东地区苏、日军力对比的报告。该报告称,苏联远东红军相较日军具有较大优势。首先,苏联远东红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据测算,苏联远东红军野战部队兵力约为45.15万—49.85万人,坦克2400—2720辆,飞机1740架。在此报告前,英国测算的日本驻伪满、内蒙古和朝鲜的总兵力约为40万人。其次,苏联远东红军的战斗力优于日本军队。上文提到,日俄战争期间,英军观察员对日本军队评价颇高,但1938年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诺门坎战役的发生改变了英国的看法。上述报告中称,张鼓峰事件前,苏联远东红军内部虽然“对日本人有强烈而普遍的敌视情绪”,但仍然被“对日本军队的恐惧和对自身实力普遍缺乏信心主导了”。然而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役后,苏联远东红军的自信已显著增强。苏联红军已经相信,与日军相比,自己在军事装备上占据着巨大优势。

  英国情报部门对上述报告进行了广泛讨论。虽然英国军情二处和海军情报局对报告中统计的苏联远东红军兵力有不同看法,但对其最后的结论——“苏联和日本在不久的将来,不可避免会发生军事冲突”,并未提出任何异议。英国军情二处在内部报告中还进一步提出,无论苏联向日本作何保证,日本都不可能将兵力撤出伪满或朝鲜。这一结论基本延续了欧战爆发前英国对苏日关系的判断,即日本需要在伪满地区维持兵力,防备苏联。显然,英国驻波兰大使提交的报告强化了英国情报部门先前已经得出的观点,即在未解决中日战争以及需要防御苏联的情况下,日本已无兵力向南扩张。

  日荷签署石油协定和英国驻波兰大使的报告对英国军情二处的判断产生了重要影响。1940年12月,英国军情二处制定了多份关于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行动方向的评估报告,其主要观点可分为两点:第一,日本向南扩张主要受经济因素驱动。日本通过占领法属印支已经获得大米和其他原材料,而荷印也为日本提供了石油,日本已失去进一步向南扩张的需要。而且,日本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必将导致美国更加严厉的禁运,日本不可能没有意识到禁运的危害。第二,日本为应对苏联的威胁,必须将大量兵力保留在中国华北、伪满、朝鲜以及日本本土。按照日军当时的兵力,日本已无法抽出部队对英作战。

  三、 英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战略的最终判断

  上文提到,英国断定日本不会对其开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为日本需要屯兵于伪满边境以应对苏联的威胁。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为日本南进扫除了一大障碍,但日军内部就北上还是南下问题仍然争论激烈。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田中新一认为应优先对苏联用兵,而陆军省军务局局长武藤章则认为应优先对南方用兵,因为苏联短时间内不会战败。虽然双方对于用兵次序意见不同,但均不反对立即占领法属印支,因为此举可为日本构建“第一补给圈”和南进基地。6月14日,日本陆军中央制定的《随形势变化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即使德苏开战,也要推进法属印支和泰国的政策,确保经济权。6月22日德苏开战,日本陆、海军共同制定的《随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要纲》正式提出要“推进对南方要地的各项政策”“做好对英美开战的准备”“强化向南方发展的态势”。据此,7月14日,日本向维希法国政府提出下列要求:修建金边、西贡、边和等8个航空基地;建设西贡、金兰湾港口作为海军基地;日本在法属印支驻扎必要的兵力。日本要求维希法国政府于7月19日前答复,否则将在7月24日武力入侵法属印支。迫于压力,维希法国政府于7月21日答应了日方要求。7月26日,日本和维希法国政府正式缔结共同防御法属印支的议定书。

  日本和维希法国政府达成协议并开始向法属印支增兵后,英国迅速收到相关情报。总而观之,英国情报部门搜集到的有关信息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日军在加强驻法属印支的兵力和装备。8月15日,英国驻法属印支代办报告称,日军已有两个师团在河内登陆,并运来装备。装备增强后,日军在河内已有50架飞机,在西贡有30架飞机。据其推测,日军计划在西贡驻扎100架飞机,其中50架轰炸机、50架战斗机。

  第二,日军在加强对法属印支南部机场的控制。8月17日,英国在法属印支的线人茹安(Jouan)报告称,日军要求使用法属印支南部的图达莫特(Thudaumot)机场和凯莉(Caily)机场,并已开始在西贡修建应急着陆点。英国驻泰国公使克罗斯比(Josiah Crosby)也传递来相似的消息。8月24日,克罗斯比称,日军正在老挝调查机场,并已进行过几次试降,且已派兵在机场驻防。

  第三,法属印支法军开始北移。上述茹安的报告称,法属印支南部的法军计划移往北部边境。此时,法属印支南部的法军北移,可能有两点意图:一是日军即将大规模在南部集结,法军北移给日军腾出空间;二是日军在法属印支南部集结后,北部兵力空虚。法军北上至中国和法属印支边境驻防,防备中国军队偷袭。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英国对于维希法国政府和日本之间的具体协议并不清楚,但通过情报可直观感受到日军正在加强法属印支南部的兵力。

  与此同时,有关日本侨民撤离英美及两国殖民地的情报开始大量出现。早在1941年2月,英国军情二处就收到情报称,科伦坡的日本商业公司开始撤离。锡兰总督称,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向其科伦坡分支机构发报,要求逐步将非必要职员运送回国,并叮嘱“不要引起大的关注”。据其介绍,科伦坡共有5家日本公司,1家公司已于1月关闭,职员已买票返回日本。其余4家公司也被日本驻科伦坡领事馆建议尽快处置资产。锡兰总督发现,科伦坡的日本公司已经避免信用交易,并对用现金购买商品的人提供大幅折扣。总体来看,1941年初英国情报部门收到的有关日本撤侨的情报还较为零散,但是7—9月,英国情报部门开始收到大量关于日本海外侨民和资产撤离的情报。7月22日,南非传来情报称,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本在南非和肯尼亚蒙巴萨的人员和船只紧急疏散。而且,日本外务省特别要求南非和蒙巴萨的疏散要以商业减少为借口,避免引发当地关注。8月25日,美国亦传来情报称,日本轮船公司已经开始撤离其在美国的员工并计划在9月关闭其办事处。与之相似的情报亦出现在新加坡。新加坡特情局(Singapore Special Branch, SSB)注意到当地日本人社会中流传着外务省要求日本人员尽速撤离,英日关系将于9月中旬出现危机的消息。

  虽然大量情报暗示英日关系将发生巨变,但直至1941年10月中下旬,英国情报部门仍然认为日本不会对其开战。英国作出此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两点:

  第一,日本驻法属印支的兵力不足以对英国开战。8月29日,英国驻重庆武官从苏联和美国驻重庆武官处收到情报称,日军总兵力已提升至76个师团,每个师团编制约1.8万人,日本在伪满的兵力已达70万—80万人。同一天,英国为确认日军数量,专门制定了报告。根据英国远东情报部门测算,日本陆军总兵力约为170万人,分布如下:日本国内40万、萨哈林岛4万、朝鲜9万、伪满42万、台湾地区8万、外蒙古5万、华北25万、华中20万、海南岛0.5万、广东—香港—宁波7.5万、法属印支3万。此外,日军骑兵、炮兵及其他部队共计6万人。10月19日,英国收到情报称,日本“秘密总动员”已开始,但英国对此并未过于忧心。此时,英国在新马地区的兵力有:印度第九师、第十一师,澳大利亚第二十二旅、第二十七旅,英军第十二旅,总兵力远超3万人。显然,在英国看来,处于弱势兵力的法属印支日军不会贸然对其开战。

  第二,英国从德国和日本搜集到的情报也显示日本不会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虽然英国情报部门认为日本在法属印支的3万兵力不足以对其开战,但日军的调动亦引发了英国的关注。为进一步确认日本的动向,英国人员在德国和日本分别接触了被认为亲英国且有影响力的人士。9月6日,英国潜伏在柏林的情报人员与一位德国商人秘密会面。该商人表示,日本不会攻击马来亚和缅甸,而是会进攻云南,切断滇缅公路。其理由有三点:一是国民政府坚持抵抗,不与日本和谈;二是蒋介石在等待日本和西方国家开战,一旦日本和西方国家开战,蒋介石会立刻增强对日军的进攻;三是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已经让美国反日,日本对美国多有顾忌。在日本,克莱琪与一位不能透露姓名的人士进行了接触。这位“有影响力”的日本人向其保证,日本占领法属印支主要是为了结束中日战争。

  从内容来看,上述情报一致表明日本在法属印支的活动不是针对英国远东殖民地,而是为了切断中国外援路线。与此同时,克莱琪接连发往伦敦的,认为日本新任内阁将继续美日谈判,保持太平洋地区和平的报告,进一步强化了英国情报部门先前的判断。因此,10月21日,英国情报部门收到消息称,日本计划向法属印支增兵3万时,仍保持乐观态度,认为“无须过度悲观”。

  1941年10月底,美国突然发出日本即将进攻泰国的警报。10月29日,美国警告英国称,日本即将通过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的方式攻击泰国,这种攻击方式参考了德国在欧洲的案例。10月30日,克莱琪也发出警报称,日本已动员50万人,携带热带装备,派往南方。这些信息表明,日本极可能要对泰国采取行动。收到消息后,英国向泰国总理銮披汶进行求证。而銮披汶却称无确切信息,仅表示日本曾威胁称,将在洪水退去后入侵泰国。銮披汶表示,如果日本不只是恐吓的话,那么对泰国的攻击最可能开始于次年2月底,因为那时西贡和曼谷的铁路将连通,而且泰国将进入旱季,有利于开展军事行动。

  11月初,英国军情二处虽已收到情报称日本可能对泰国采取行动,但情报的处理需要时间,而军事行动的紧急性又迫使英国陆军部不得不采取反应。因此,英国陆军部仍然认定日本将从法属印支进攻中国。11月1—7日,英国陆军部连续4次向其驻重庆武官发出警报称,日本将集结6万或5个师团的兵力进攻云南或广西,目的是切断滇缅公路。

  不久,英国军情二处根据先前的情报,结合日军在法属印支的分布情况,改变了原有观点。11月13日前,英国情报显示,日军在法属印支北部的兵力约为两个师团,在南部的兵力约为一个师团。11月13日,英国情报部门在调查后发现,日军从海南岛和法属印支北部抽调的两个师团正秘密在法属印支南部集结。结合10月29—31日收到的情报,英国军情二处转而认为日本将进攻泰国。而此时,距离英国第一次收到美国发出的战争警报已达2周左右。

  此后,英国军情二处虽收到大量有关日本向法属印支南部增兵的情报,但其中并无确切信息能够指明日本将进攻英国。11月14日,英国秘密情报局向军情二处报告称,11月中旬将有约5万日军抵达西贡。同时日军将在金边设立7个参谋处,其中步兵参谋处由60名军官组成,其他参谋处由10—20名军官组成。不久,西贡又传来情报称,在过去的两周,每天都有3—4辆军用列车从法属印支北部抵达西贡。显然,一场针对南方的军事行动即将开始。但截至此时,英国军情二处亦无法证明日本将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直至11月28日,英国才收到美国发来的战争警报,称日本将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美国驻河内总领事警告称,日本将在12月1日不宣而战,从泰国登陆后攻击新加坡。但情报的处理和军队部署的调整都需要时间,即便英国军情二处迅速处理情报并发出战争警报,但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已然微乎其微。

  结语

  太平洋战争前,英国情报部门对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的战略方向作出了错误判断,认为日本不会向南扩张,更不会入侵英国远东殖民地。这一判断又深刻影响了英国的对日及对华政策。1939年,英国情报部门向政府传递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认为自己无法疏远西方国家”。基于这一判断,英国政府误认为日本在远东对英国的威胁只是一种“虚张声势”,旨在为谈判争取筹码。那么,英国便可在不引发日本强烈报复的前提下,向中国提供有限的支持。因此,收到这一情报后不久,英国便向中国提供了300万英镑的信用贷款。

  太平洋战争前,英国驻远东地区的军事情报机构主要是英国秘密情报局和英国远东联合情报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大规模削减军事预算,导致其远东情报组织薄弱。欧战爆发后,因担心日本参战,英国着手整理其远东情报网络,但效果不彰。1940年7月,英国秘密情报局在日本东京、横滨、马关、长崎和神户等地建立的情报网络尚不足一年,便被日本宪兵队摧毁,15名成员被捕。

  英国情报机构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活动情况亦不理想。太平洋战争前,英国秘密情报局在中国仅有3处情报站点,分别位于上海、北京和重庆。此3处情报站点规模较小,每处仅有数名情报人员,负责与英国驻当地武官或中国情报机构合作。而英国秘密情报局在泰国、法属印支和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并未设立情报站点,仅在需要时派出少量人员。1941年1月,英军远东总司令波樊(Robert Brooke-Papham)对英国远东情报机构巡视后认为:“目前任何当局很少或者根本不依赖秘密情报局的信息,实际上也没有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负责对日本无线电通讯进行拦截和破译的英国远东联合情报局和英国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的成果也很有限。1935年,由英国海军牵头在香港组建的英国远东联合情报局(1938年底转移至新加坡)主要负责拦截日本无线电通讯,然后同位于伦敦的英国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合作破译。1940年,英美之间的情报合作曾短暂提升了英国对日本无线电通讯的破译能力。不幸的是,1940年12月后,日本外务省和海军省对无线电加密系统进行频繁更换,导致英国情报机构对日本无线电通讯的破译出现困难,英国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仅能破译部分低级别无线电情报

  英国秘密情报局在远东地区的发展不足,以及英国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在破译日本无线电通讯时遇到的困难,使得英国驻远东的外交使节成为军方重要的情报来源。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驻日大使克莱琪以及驻泰公使克罗斯比等人发回伦敦的报告,被大量转交给英国军情二处,成为其判断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后战略方向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英国驻远东外交使节的观点对英国军情二处的判断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4年第4期,注释从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