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极端艰苦环境中,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抗战14年。
他们,在二战终结的隆隆炮声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融入解放东北、解放全中国的钢铁洪流。
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的抗日武装。
建党百年之际,新华FM为您讲述那段气壮山河的斗争,鲜为人知的历史。
请听系列报道——来自白山黑水的红色记忆。
第五集,八女投江,冰冷的河水冷却不了滚烫的热血
女本柔弱,从军则刚。在抗击日寇的烽火岁月中,有这样一群东北抗联女战士,在她们的花季年龄,以极其悲壮的一幕,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成为我们的民族英雄。1938年,以东北抗联第二路军五军一师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冷云为首的八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身陷敌人包围,毅然投江殉国,史称“八女投江”。
抗联第五军一师参谋金世峰曾回忆,“八女”投江,殉国地并不是“江”,而是乌斯浑河。
1938年10月的一天夜里,执行西征任务的抗联第五军第一师部队,露宿在黑龙江林口附近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沿岸的柞木岗山下,准备第二天过河去找军部。连日征战,部队减员严重,到达宿营地时,只有一百多人。跟随部队行动的妇女团成员原本有二三十人,这时仅剩下八人。
部队选择的宿营地乌斯浑河西岸,平时是一处渡河道口。然而1938年的秋天,秋雨绵绵不绝,乌斯浑河河水暴涨,水流汹涌,深不可测。夜间渡河已无可能,部队决定就地宿营,生火取暖。
夜间生火,对这支正在隐蔽疾行的队伍来说,无疑犯了大忌。但生火是他们捱过寒夜的唯一办法。火光,把敌人引到了他们周围。
火光其实并不是日军发现的,而是一个叫葛海禄的抗联叛徒、汉奸。这一天,他发现远处有火光闪动。葛海禄了解抗联的活动路线和行动特点,他当即猜到抗联战士在此处宿营。于是立即向驻扎在样子沟村的日军小队长桥木报告,桥木又立马报告了上司熊谷大佐。
因在这一带活动的抗联部队较多,熊谷调集千余人的“讨伐队”,携带迫击炮、机枪等重型武器,趁夜幕悄悄地对露营的抗联部队形成一个半包围圈。由于搞不清抗联队伍的底细,日伪军只等天亮看清情况后再发起攻击。
拂晓时刻,抗联战士们整装待发准备渡河。金世峰参谋回忆:“洪水把道口封住了,木船也没有,想过河只有游过去。”
金世峰水性很好,师长让他先下河探路。金世峰大概游过了一半的河面,枪炮声就在河岸上响起来了。
乌斯浑河两岸到处都是柳树丛,这时冷云等八位女战士就隐藏在其中。起先,日伪军并没发现八名女战士,注意力集中在了一百多名男战士身上。
攻击一开始,日伪军的所有火力都向着抗联宿营地覆盖过来。受地形所限,日伪军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包围圈。抗联撤退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向东北渡河,一个是向西进入柞木岗密林。渡河希望渺茫,抗联战士们向着柞木岗山里边打边撤。日伪军依仗着人数、火力优势,越来越逼近。
万分危急关头,日伪军的侧后方忽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原来是冷云带领女战士开火了。
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八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了渡河。她们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
八名女战士向青山密林齐声呼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在敌人强大火力的阻隔之下,已突围的大部队返回接应女战士未能成功,只好忍痛向密林深处撤退。
日伪军所有火力都向冷云等人集中过来。女战士们有人负伤,有人打光了子弹,火力越来越弱。一颗手榴弹从草丛里扔了出来,敌人慌乱趴倒在地。那是八位女战士最后的武器。趁着手榴弹爆炸的间隙,宁死不屈的八位女战士,高唱着《国际歌》,挽臂踏入冰冷的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
敌人并没有放过她们,炮弹、子弹向着乌斯浑河倾泻着。两天后,突围的抗联战士在距离八女殉难地两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找到了五具遗体,每具遗体身上都布满了弹孔。
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吧!东北抗联五军一师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13岁、16岁、17岁、18岁、20岁、21岁、23岁,她们的生命在如花般的年龄戛然而止。
冷云,毕业于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8年夏,冷云强忍着丈夫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五军第一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妇女团的战士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和服务员。
“八女”中,除了冷云生前有留下照片,另外七人的肖像都只能用绘画描摹。虽然我们找不到她们真实的容颜,但她们大无畏的坚毅形象永远刻在我们民族灵魂的记忆深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